□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城关小学 贺小平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开展方式被提出并深入研究,以此最大化地发挥课程本身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将会帮助小学生全面认知生活,培养道德素养,提升思想认识,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因小学生年龄较小,对具有一定理论特征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存在困难,应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研究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任务若想顺利达成,需要联系实际生活,确定教学目标。义务教学阶段,很多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并未意识到应确定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而大多是依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这一教学思想上可以分析得知,教师未确定教学目标,学生也就无法依此确定学习目标,在课堂学习时,学生更多为毫无目的地学习,学习效果可想而知。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应重视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研究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落实教学目标生活化。
例如,在《周末巧安排》一课教学时,教师应重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此确定学习目标,促进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可知,其自制力较弱,不会合理地安排周末的作息时间,大多数小学生认为周末就是玩耍时间,将作业放在一边,先玩。这样的思想意识不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重视向学生传递学玩结合,劳逸结合的思想,合理安排周末时间。倡导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各种适合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周末生活,通过各种场景分析,使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周末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依据本堂教学内容,确定生活化教学目标,首先确定知识目标:学生需要学会记录自己的成长进步,从每天的记录中懂得做事情应该持之以恒。其次确定能力目标:学生需在成人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暑假生活。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放暑假的真正意义。此外,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前,应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在课堂学习中,依据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确定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达到更优的学习效果。在《周末巧安排》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同步设计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周末的时候,芳芳先做完了作业,如果想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那么她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答案一:看电视。答案二:看书。答案三:打羽毛球。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选择出正确答案:打羽毛球。此时,教师继续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周末时,你们会做哪些活动呢?”此刻,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积极回答教师问题,在思考并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会更明确“周末”“假期”的具体含义,促使学生制定更明确的学习目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任务若想顺利达成,需要创新生活化,制定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在开展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多采取理论化教学方法,直接以讲授式模式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形成和发展阶段,对教师讲授的偏理论重说教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不能很好地领悟到教师所讲内容的真谛,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与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水平,教师应重视制定创新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利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内驱力,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
例如,以《团团圆圆过中秋》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法时,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目标一是政治认同,学生需要理解中秋团圆的文化内涵,热爱祖国的传统节日;目标二是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思考并了解身边人是如何度过中秋节的,了解中秋节的来历、传说与习俗。目标三是健全人格,通过了解中秋节知识,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养成正确看待节日的良好行为习惯。目标四是责任意识培养,树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从以上教学目标中研究生活化教学方法,将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教学目标中引导学生延伸思考,可利用创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进行教学导入: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情感寄托,各地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来庆祝这个团圆欢乐的节日,以此寄予美好的愿望。那么,在你们的家乡或者是家庭中是如何庆祝的呢?接着,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在讨论中将更清晰地了解中秋节的习俗,互相分享探讨各自的过节方式。与此同时,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上台分享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将总结后的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学生。教师可以身作则,首先进行个人分享,向学生讲述自己听过的关于中秋节、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如,古人有“燃灯”助月色的风俗。湖广一带有“燃灯”的习俗,江南一带则有制作灯船的节俗。教师分享后,学生进行分享,无论是故事还是传说,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不仅更愿意分享,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更会在倾听他人分享时,开阔视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作用与价值将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将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任务若想顺利达成,需要联系生活,创设教学情境。对小学生而言,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一些知识内容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这个难度并不是指的知识内容难以理解,而是体现在如何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如何判断什么时候应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联系生活,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内容的同时,也向学生有效渗透道德思想,增强其知识感知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时,应注意选择的生活化内容要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且尽可能是真实的案例,这样便于有效说服学生,引导其换位思考,使其更深入学习和理解知识道理。
例如,《安全记心上》一课教学时,本篇教学内容所在单元围绕“安全护我成长”的主题,紧接着第一课生命的重要意义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并培养学生规避风险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与学习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安全与交通标志,推动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地遵守交通规则的观念,养成健康安全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救助与求救的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以此为目标,结合小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由于小学生更易于理解直观形象的事物,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来实现教学目标。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在学校附近街道进行实践调研,拍摄或者录制一些图片与视频,作为教学素材。教师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视频内容中是一辆摩托车上坐着好几个人,驾驶员前面有一个学龄儿童,后面还坐着一个学龄儿童,应该是家长送孩子上学。看完视频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视频中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学生进行思考,有的学生说这样不安全,有的学生说一个家长要送两个孩子上学,情有可原,还有的学生说这样很常见,大人骑得慢没事。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得知学生的交通安全规则意识并不强,甚至会受到其他人思想影响,默认这种行为是对的。此刻教师进行教学提示:“这样的载人行为已经违反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机动车载人不得超过核定人数,客运机动车不得违反规定载货。”使学生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仅不安全,且已经违法,进而在教师的后续教学中认真学习,对交通规则有更全面的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任务若想顺利达成,需要落实生活化,增加实践机会。“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最直接且有效手段。”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无论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的是任何的教学情境,这样的教学都是偏理论性的,只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但无法更深入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其身体力行地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也就意味着,学习得再多,不应用,不实践,永远是空谈,教育价值与作用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效果。书本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之间虽然看似不远,但在实际应用时,看似差之毫厘,实际上却是谬以千里。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意识到本学科知识学习后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重要性,进而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依据教学内容,增加更多有效的实践应用机会。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为例。本堂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目前校园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依据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以此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共同创建美好校园;学生在发现校园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行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也将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热爱校园的情感,引导学生为创造美好校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时应作出适当引导:“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学校学习生活,学校就是我们第二个家,作为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大家一定想让学校变得越来越好。三年二班同学,在学校开展的“我为绿色校园出点力”活动中,针对校园垃圾问题,做了调查报告。现在,我们也向教材中三年二班的同学学习,做一份专属于我们自己的‘校园问题调查报告’吧!”教师完成实践活动引导后,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多个合作实践小组,共同完成实践活动,并制作调查报告,在下一堂课分享自己的调查报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任务若想顺利达成,需要立于生活化,丰富教学内容。理论性教学内容只是将知识、道理摆在学生面前,但若学生认知水平不足,思想意识不强,便无法更好地理解性学习。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重视联系现实生活,丰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以另外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强学习体验,丰富知识积累。若想以生活化内容丰富教学内容,则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找到可融合生活化的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再一次的创新丰富,使其变得更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逐步引导学生建立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意识。
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教学时为例。第一堂课,教师布置了实践调查活动,第二堂课,教师验收第一堂课学生的学习成果,验收后,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引导学生将思维扩展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促使学生产生“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观念。如一名学生代表小组上台分享调查结果,学生说:“我们小组经过调查发现,每到秋天,风很大,校园中的落叶很多;教学楼中堆积了一些垃圾,未能及时清理;户外活动后,很多学生会将操场上的沙子、树叶或者草梗等带到教学楼里。”接着,学生继续分享小组讨论的问题解决建议与意见,“秋天风大,落叶也多,可以安排学生每日早晨清扫路面,美化校园。每个班级负责一个区域,这样不仅缩小清扫范围,而且以班级为单位,可依靠竞争意识,将校园落叶清扫干净;在教学楼垃圾堆放处可张贴垃圾分类小贴士,指导学生依据垃圾分类扔垃圾,便于及时针对性清理;在进入教学楼时的空地上竖立指示牌,提醒学生清理好身上沙子等异物后再进入教学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依据“美化校园”的思想,进行“美化日常生活”思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应用知识思维。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备课时在互联网搜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的时事热点新闻,民生新闻等,以此作为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学习目光转移到关注现实生活各类新闻中,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增长学习见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增强学习意识。
综上分析可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等几个方面展开,着眼于生活化落实教学,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逐步向学生渗透高尚道德与思想,为学生的成长之路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