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山江, 陶红兵, 李 萍, 罗妙玲
(1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北京 101408; 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武汉 430030;3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 新疆 博乐 833400)
医学检验技术是现代医疗卫生技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诊疗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主力军,其医学检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率利用,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区域内卫生系统高效运转重要的组成部分[1]。
随着政府对当地民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公立医院医学检验资源的配置得到很大的提升,但这些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尚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和佐证。本研究以新疆64家二级甲等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为研究对象,统计并测量分析其医学检验资源的配置情况及利用效率,以期为当地医学检验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提供参考。
1.1 资料来源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公立医院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以自行设计的“医疗机构医学检验工作情况调查问卷”作为调查工具,调查新疆的13家地区级三级医院和51家县级二级医院,包括北疆32家、南疆26家、东疆6家医院,均为二级甲等以上级别公立综合性医院,采集2017年度的横截面数据。该问卷内容分为6个部分:基本经营情况、检验人力资源、设备拥有量、接收标本量、是否质量控制、检验收入情况。问卷调查时间为2018年6-12月,发放、回收并复核问卷,复查项目一致率在95%以上。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对问卷调查所得64家公立综合医院的有效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以此为基础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学分析,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医学检验资源的运行效率进行分析。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通过建立数学规划模型,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 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对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各个决策单元运行的相对效率的方法,是既可用于单一变量,也可用于跨期和多投入-多产出的效率分析非参数方法[2-3],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卫生计量经济学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评价医疗机构效率较为先进有效的方法之一[4]。传统DEA方法是径向距离函数模型,Kaoru Tone于2001年提出SBM(Slacks based measure)DEA模型[5],以非径向方式将松弛变量直接考虑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中,具有单位不变性及单调性,对效率值的估算更为精确;Kaoru Tone又于2002年提出Super-SBM DEA模型,有效解决了DEA有效率单元之间的排序问题[6]。
本研究应用Super-SBM DEA模型对64家公立综合医院的检验资源运行的相对效率进行测算,考虑医院医学检验资源配置和运行的特点,医院在对投入资源的掌握和调控方面更有优势,故采用了以投入为导向的Super-SBM模型。经模型测算,若效率值大于等于1,表示DEA有效率;小于1 时,则表示非DEA有效率。
1.3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在参考既往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研究对象检验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对参数的限制,所选取的投入产出指标如下:投入指标方面,选择医院检验部门的检验技术人员数量和检验仪器数量2项指标;对于产出指标,选择检验科室年度接收的检验标本数量和年度检验收入2项指标。
2.1 基本情况对64家公立综合医院该年度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 各医院的部分统计数据平均值为: 检验人员16.5人, 检验设备12.2台, 处理标本量32.39万份, 检验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例为12.72%。
对64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指标进行统计描述见表1。由于部分二级医院与三级医院之间在运营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投入和产出指标最大值和最小值间差距较明显。测算投入、产出指标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0.804,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表1 64家医院医学检验科室投入产出指标基本情况
2.2 基于Super-SBM DEA的医学检验资源运行效率评价用Super-SBM DEA模型对64家医院检验科室运行效率进行测算,各项结果如表2所示。各决策单元(DMU)中编号DMU1~DMU13为三级医院,编号DMU14以下为二级医院。
从表2可见,在不变规模报酬(CRS)条件下测算综合技术效率值(TE),仅有2家三级医院DEA有效率,64个决策单元的均值为0.430;在可变规模报酬(VRS)条件下测算纯技术效率(PTE),有3家三级医院和3家二级医院为DEA有效率,64个决策单元的均值为0.653;规模效率(SE)有2家三级医院为DEA有效率,64个决策单元的均值为0.648。分别分析13家三级医院的TE、PTE、SE值均值分别为0.729、0.784、0.911,51家二级医院的三项效率值均值分别为0.353、0.620、0.581。表明64家医院检验科室中绝大部分(96.88%)的医学检验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运行效率较低。相对而言,三级医院的运行效率强于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规模效率值相对纯技术效率值为高,达到0.911,表明三级医院检验科室的建设和资源配置规模产生了较好的规模效益,而在技术进步上还需提升;二级医院的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两项均较低,纯技术效率值略高,其综合效率值低是受到较低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的影响。64个决策单元的规模收益(RTS)情况显示,有2家三级医院的规模收益递减,另有2家三级医院的规模收益不变,其余60家医院为规模收益递增,表明新疆绝大部分公立综合医院检验科室资源配置有较大的规模扩大优化的空间。
2.3 投入-产出指标松弛值评价利用Super-SBM DEA模型对64个DMU的投入、产出变量松弛情况进行分析,测算结果如表3所示。
在投入冗余值方面,有7个DMU的技术人员投入数、7个DMU的检验设备投入数没有冗余,其余DMU的投入指标均存在配置冗余的问题。其中技术人员冗余最大值为19.913人,平均冗余值为6.396人,64家医院检验技术人员平均冗余比例为38.46%;检验设备冗余最大值为9.354台,平均冗余值为3.927台,64家医院的检验设备平均冗余比例为30.94%。从数据分析来看,二级医院的人员、设备平均冗余率均明显高于三级医院。在产出不足方面,有16个DMU的标本量、50个DMU的检验收入额无产出不足,其余DMU的产出指标存在不足情况。处理标本量不足最大值为41.689万份,64家医院的平均不足值为5.881万份;检验收入额不足最大值为560万元,64家平均不足值为66.537万元。
表2 64家医院医学检验资源运行效率及规模收益情况
表3 64家医院医学检验资源运行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及调整情况
整体来看,绝大部分决策单元在投入和产出方面均需要进行优化。医学检验资源投入方面需要在当前运行规模基础上进行缩减优化配置,技术人员平均缩减38.46%, 检验设备平均缩减30.94%;在产出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升级及增加检验项目种类等途径提高检验标本量和收入额,这样才能使各家医院达到运行效率的DEA有效率状态。其中,医院对医学检验资源投入的调整更为关键、直接和有效。
3.1 公立综合医院的检验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需要科学评价目前对于医疗卫生资源整体的运行效率和优化配置研究较多,对于医学检验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的关注和深入研究少。本研究以新疆64家公立综合医院检验科室为研究对象,从一般统计学分析可见各级医院医学检验资源配置差异较大,再基于Super-SBM DEA模型测量分析其运行效率情况,可以从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规模报酬、投入冗余、产出不足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既能发现整体的问题,又可分析个体的不足,对检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技术科室,其在设置和日常运营上相对独立,但其运行状况又与医院的整体发展和技术水平进步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医学检验资源配置和运行开展科学的评价和优化研究,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运用其中。
3.2 公立综合医院检验资源配置数量过剩,效率有待提升医学检验是现代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检验资源的配置是否充足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地居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同时对维护居民的健康公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得到高度重视,在基础建设、设备投入、人员培训等方面得以加强。在对64家公立综合医院的分析中发现,绝大部分医院检验科室的人员和设备投入存在冗余,测算数据可见最大人员冗余达72.57%,最大设备冗余达62.36%。同时从运行效率角度分析,综合效率平均0.490,纯技术效率平均0.653,规模效率平均0.648,新疆的公立综合医院检验资源整体上未能在技术上或是规模上达到较好的效率水平。由上可见,在实现检验资源数量上的合理配置的同时,应重视并持续推动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另外,随着医保支付制度改革的推进,总额预付制、DRGs等制度在越来越多的医院落地实施,检验科必须更新管理理念,对人、机、料、法、环多个要素实施精益化管理,细化管理流程,真正实现检验科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7]。
3.3 基层低级别医院的能力建设不足通过对检验资源的运行效率分析可以看到,新疆大部分二级医院的医学检验资源运行效率值明显低于三级医院,其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表现为DEA无效率状态。一方面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规模小、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医疗业务量小、检验科室服务量不足,虽然医疗资源在数量上配置到位,但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三级医院对医学人才、患者等资源的虹吸作用,进一步拉大高级别医院与低级别医院之间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差距[8],使得二级医院检验科室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受到制约。这也与数据分析中所见的二级医院的人员、设备平均冗余率均明显高于三级医院相符合。
3.4 建议一是要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做好科学的区域卫生规划,结合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二是要综合施策,有效提升县级医院的综合技术能力。新疆各县市之间的距离远,要满足群众就近看病就医的需求,就要不断提升县级医院的诊疗技术水平,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检验科室要用好资源,提升效率,大力开展新技术项目,配合医院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三是在医联体服务体系建设中, 检查检验设备共享模式是一种较好的资源配置方式, 能有效地提高医联体内检验设备的利用水平[9],也可依托公立综合医院的资源优势建立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借助现代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与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和高度利用,探索一种“互助式”的新型临床医学检验服务模式,发挥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有效降低医疗成本,有利于区域医疗整体水平的提高[10]。区域医学检验中心应同时承担质量控制中心的角色,定期开展实验室质量评价、人员培训等工作,推动区域内各医疗机构医学检验质量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