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雷 郑子贺 叶均玲
关键词: 学术数据库; 知识服务; 价值共创; 模式; 比较研究
DOI:10.3969 / j.issn.1008-0821.2023.06.001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 (2023) 06-0003-11
互联网时代开启了科学交流的新纪元, 数字化的学术出版物已逐渐成为当今科学交流的主要载体, 学术出版物的生产效率得到提升, 传播媒介日益多元, 科学交流呈现出高度网络化、开放化的特点。面对海量的学术文献, 以学术出版商为代表的商业机构通过建立学术数据库的方式, 采用资源订阅模式向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提供文献检索获取服务。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学术文献数量的激增,以学术数据库为主的资源平台开始在数据库中增加更多的交互功能, 以进一步满足科研人员的文献获取、前沿跟踪、智能分析等科研需求。同时, 在开放科学运动的趋势下, 开放获取、预印本、开放评审等新的开放科学交流形态逐步推进, 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等方式越来越多元, 科研人员、技术服务商、科技期刊、政策机构等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传统的以出版商为商业价值创造主体的价值创造体系中,学术资源的产销主体之间逐渐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价值共创行为特征。基于学术数据库的知识服务模式也开始从以传统的学术资源为价值创造核心, 拓展出以科研人员等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共创模式。鉴于当前基于学术数据库的价值共创机制还处于探索阶段, 本文基于当前相关主流实践, 尝试应用价值共创的理论, 从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交互特征和价值创造特点两个维度, 对学术数据库的资源订阅模式、智能分析增值模式以及开放科学服务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探索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中的价值共创机制、过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为科技知识服务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以更好地促进科学交流活动。
1概念内涵及相关进展
1.1概念内涵
知识服务由网络化环境背景下的信息服务演化而来, 是服务主体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 在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一定方法充分组织和集成各种资源, 在交互过程中帮助用户获取知识、科学决策、解决问题, 实现已有资源增值的服务过程[1] 。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是以学术数据库为基础, 向科研人员等用户提供论文资源获取、发表、评审等科学知识服务的过程, 以满足其不同的科学交流需求。学术数据库作为科学交流的基础设施之一, 是当前科学价值创造的核心要素, 目前学术数据库主要由商业出版商等主体运营, 具有多种资源类型及覆盖度, 通常采用不同的收费策略向用户提供学术资源等知识服务, 常见的如Scopus、Spring?er Link 等国际知名学术数据库。伴随着科学交流环境的变化, 也出现了基于开放学术资源而构建的学术数据库, 如Aminer、Semantic Scholar 等, 科研人员等主体也更多地参与到诸如虚拟学术社交、开放评审、科学数据开放等科学价值的创造过程中,科学价值的创造过程呈现出更强的共创特征。
价值共创理论源自价值创造主体认识的演变,在过去生产者被认为是唯一的价值创造者, 消费者此时只作为价值使用者存在[2] 。伴随着经营管理学科及实践的发展, 各界愈发强调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活动多元主体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合作实现价值的共同创造, 其核心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互”, 即多元主体在投入自己独有资源和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 在互动中实现他人价值的多向共创。价值共创机制强调价值共创过程中相关主体等各类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 推崇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多方参与。在当前科学交流过程中, 围绕创新性科学知识的生产与消费, 科研人员、期刊、出版商、技术服务商、政策制定者等主体之间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科学价值共创的特征。
1.2相关进展
目前, 以泰勒-弗朗西斯、约翰威利、施普林格等学术出版商旗下的数据库以及AMiner、Se?mantic Scholar、Dimensions 等新兴数据库为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主要服务主体。为了便于分析, 本文按正式科学交流的历史发展阶段, 将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粗略划分为传统的资源订阅模式、主流的智能分析增值模式和未来开放科学服务模式3 种类型, 这3 种类型是一种继承拓展的关系, 实践中并不存在严格的划分界限。在不同模式下, 学术数据库依托的服务主体通过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并整合不同类型及体量的学术资源, 通过各种交互手段向用户提供各类知识服务体验, 从而实现科学知识生产及消费过程中的价值共创。比如以爱思唯尔为代表的学术数据库出版商, 在原有资源订阅服务的基础上, 与科研活动生命周期中的多方主体协作, 整合选题评估、科研团队组建、研究资金资助评估、科研过程协作管理、学术贡献评价、开放数据存储与智能分析等多个科研环节, 提供综合性全流程的学术研究服务, 将科研人员等多方主体纳入到科学价值创造的更多环节中。
在研究层面, 目前在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等相关领域, 关于价值共创理论及应用和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方面都已有一定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价值共创理论方面, 受商业实践和应用技术等因素影响,领域交叉、数字化交流等功能的诞生使得价值生产的参与主体不再局限于企业与顾客之间, 其理论在“凸显二元主体, 共创在生产过程” 的基础上不断迭代, 演绎出“凸显服务使用价值, 共创在服务使用过程” 的服务主导逻辑(Service Dominant Log?ic)[3-4] 、“凸显相同价值主张下的多元主体, 共创在主体服务交换过程” 的服务科学(Service Science)乃至服务生态系统(Service Ecosystem)[5-7] 等内容, 内涵不断深化并趋于成熟, 国内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对部分知识服务领域已有许多研究实践, 如图书馆等公益机构[8-10] 、科技期刊[11] 、在线信息服务平台[12-13] 、知识问答平台[14-15] 等。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方面, 学术数据库作为学术知识服务核心主体之一, 国内存在平台建设[16-18] 、服务分析[19-20] 、发展规划[21-23] 等不同角度的诸多研究实践, 但已有研究往往聚焦于学术数据库本身, 少有从科学交流发展视角对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的系统性梳理。本文尝试基于价值共创理论, 从主体交互和价值创造两个角度分析主流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现状, 归纳知识服务模式并比较其特征, 明晰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所处价值共创阶段。
2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分析框架
在开放科学运动趋势下, 传统出版商等出版服务主体依托海量学术资源的订阅模式逐渐受到冲击。在面对诸如付费墙带来的全球科学交流的公平性、海量学术资源带来的科学交流效率低下以及同行评审的透明性等科学交流危机时, 学术数据库仅依靠自身无法满足科学交流需要, 在知识服务中吸纳其他科学交流相关主体及其资源、服务是大势所趋, 多元主体互动和价值共同创造的价值共创特征开始显现。本文依照价值共创理念, 利用“主体交互” 和“价值创造” 两个模块构成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分析框架, 具体如图1 所示。
在主体交互层面, 学术数据库的价值共创过程由多方主体参与, 在具体实践中, 以出版商为主导的学术数据库占据核心地位, 其基于具体科研活动需求, 结合自身学术资源、支撑技术特点搭建学术服务设施, 满足用户的科技知识服务需求。其他主体则是从事系统性科学知识生产、传播及应用的相关人员, 以科研人员为主, 并涵盖科技期刊、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商、政府机构等利益相关者, 这些主体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专家服务, 通过学术媒介或大众媒体发表、分享和评论学术成果等, 并以知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用户生成内容(UGC)进一步提升相关知识服务及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随着受到越来越多的来自科学社区、科技政策制定者等科研共同体以及新型出版技术服务商等多方压力, 出版商在原有学术资源订阅模式的基础上,一方面开始探索新的企业价值创造模式, 如提供智能选题、科学数据分析、论文润色等智能化科学知识服务, 将交互对象即科研人员等主体纳入到价值创造的更多环节中, 如搭建学术社交网站等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在线科学交流等服务, 即智能分析增值模式; 另一方面也开始响应开放科学运动, 参与各类开放数据、开放期刊的共享, 以及开放评审等科学交流活动, 即开放科学服务模式。在价值共创理念下, 多方参与主体以3 种知识服务模式为基础, 彼此基于自身资源进行服务交换, 通过合作交互满足自身需求。
在价值创造层面, 知识服务的最终成果由多方参与主体共同成就, 在此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根据服务过程中所满足具体需求大致可分为3 类: 商业价值、学术经验价值和科学价值。其中, 商业价值主要指出版商等服务提供方在学术资源的生产加工、知识服务的提供等过程中获得的经济回报, 如数据库订阅费、技术服务费、决策咨询费等; 学术经验价值主要指科研人员等多方主体在学术数据库的使用过程中, 将其使用价值转换为完成科学研究、论文编校、同行评议等活动后获得的专业知识、学术经历与声望、社会资本、业务技能等隐性的价值;科学价值主要是指在知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性科学知识本身, 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价值。科学知识通常以学术文献为主要载体, 科学价值的创造是科学交流的终极目标, 也应是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主要目标, 多方主体在科学交流的交互中实现科学价值的共创。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讲, 当前学术数据库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学术资源订阅模式、智能分析增值模式和开放科学服务模式都分别实现了关于科学知识的价值共创。
3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交互特征分析
3.1资源订阅模式下的简单交互
学术资源订阅模式是当前学术出版领域商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途径。在该模式下, 出版商等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及运营策略, 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遴选、存储、传播, 构建不同规模体量的学术数据库, 并以付费订阅这一主要商业手段向服务对象提供学术资源的获取服务。在现代科学交流早期, 科研人员主要基于学术印刷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海量科技文献的出现, 这种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高效学术交流的需求, 于是出现了以学术出版商为主的专业性学术资源运营机构, 其通过对学术资源的版权协商、提供论文投稿发表服务、建立学术数据库等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化的学术出版服务。依据学术数据库的资源类型、体量等特点, 学术出版商一般会提供面向科研机构及个人的不同订阅策略及费用, 当前以科研机构订阅学术数据库的方式较为常见。
资源订阅模式下, 知识服务主体之间的交互以资源的检索与推送为主, 数据库主导交互服务过程, 交互简单且主次关系分明。伴随着科技文献的高速增长, 学术数据库的体量越来越大, 科研人員开始面临因知识过载而导致的科学交流效率低下的问题, 传统订阅模式下的学术资源检索与推送服务, 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科学交流需要, 精准化、个性化的学术服务需求随之而生, 基于学术数据库的智能分析增值模式逐渐走向主流。
3.2智能分析增值模式下的深度交互
在该模式下, 出版商基于自身拥有的学术资源, 构建多样化、智能化的服务功能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 核心在于通过各种交互技术解决学术信息的过载等问题, 增强个性化的科技知识服务体验, 实现科研人员等主体在不同科研阶段的学术经验价值的创造与提升。其显著特点是供需双方的高度“互动”, 以科研人员等参与主体对学术数据库所提供的服务功能的智能交互为直接表现, 呈现出明显的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理念。学术数据库通过满足科研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用户需求, 获取用户在服务交互体验过程中的生成数据, 通过统筹学术资源、用户需求及用户生成数据, 构建智能交互功能, 完善现有学术服务体验, 设计新的智能交互场景, 整体呈现出资源多元化、功能智能化、服务交互化的特点。该模式中知识服务从被动提供变为主动参与, 覆盖科学研究全过程, 学术服务与科学交流相互融合的特征凸显[24] 。
智能分析增值模式在具体实践中以用户需求为主导进行服务迭代, 具体体现为对科研人员等主体开展科学研究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交互功能及服务产品的设计上。实际上, 在学术出版领域中已有不少这类技术服务产品, 如各类论文润色、智能写作辅助、智能审稿、成果宣传包装等学术服务。同时, 以科睿唯安为代表的科学数据分析机构也日益增多, 出现了诸如Aminer、Semantic Scholar 等新型学术资源智能分析平台, 这类竞争性产品通常通过持续性收集互联网上可公开获取的学术资源, 在此基础上设计各类新颖的智能交互功能。传统的学术数据库在面对开放科学运动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压力下, 也开始了学术服务基础设施的布局, 通过收购、自建各类智能化服务产品等手段, 进一步巩固自身学术出版地位。
智能分析增值模式下, 学术数据库在知识服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减弱, 开始转向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运营模式。技术服务公司、科研机构等主体开始频繁参与这一交互过程, 知识服务由原来的简单交互转变为多元互动。考虑到目标群体和学术资源的差异性, 表1 按照科研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对比了当前主要的商业型学术数据库以及专门针对学术资源而设计的智能平台或工具。
3.3开放科学服务模式下的全面开放
开放科学是一个集各种运动和实践于一体的包容性架构, 旨在实现人人皆可公开使用、获取和重复使用科学知识, 为了科学和社会的利益增进科学协作和信息共享, 并向传统科学界以外的社会行为者开放科学知识的创造、评估和传播进程[25] , 其核心在于科学知识的开放透明和社会各界的多方参与。在这一理念指导下, 出版商等逐步开放其学术资源, 并与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技术服务商、政策制定者等多方主体协作, 将科研活动多个环节透明化、公开化、共享化, 形成以开放各类学术资源为基础的知识服务模式, 核心是通过开放资源及服务流程, 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科学交流活动的开展,让一切科学交流活动回归到科学论证、科学创新与科学价值创造这一终极目标上。
当前, 科学交流活动仍面临着潜在的全球学术资源获取的不公平性、研究成果的不可复现性以及其他学术诚信问题等危机, 亟需一种更为开放、透明、可信的科学交流环境, 即开放科学服务模式。在理想的开放科学服务模式下, 知识服务不再依赖固定主体, 所有具有开放科学相同价值主张的成员都被视作知识服务的主体, 主体之间藉由自由的资源交换形成松散的合作网络结构, 每个主体根据资源特色在知识服务中扮演不同角色, 并从多样化的开放资源交换和整合过程中实现需求。由于目前开放科学发展尚未成熟, 当前开放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的开放获取以及开放同行评议是目前开放科学服务模式下最为典型的实践, 其服务内容及特征如表2 所示。
资源订阅模式、智能分析增值模式和开放科学服务模式在其演进过程中, 呈现出价值共创理念服务主体多元化和主体交互深入化的演进特征, 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整体向着智能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表3 展示了3 种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模式的交互特征对比。
4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价值创造对比
4.1资源订阅模式——学术数据库的商业价值创造
在学术资源订阅模式下, 学术出版商通过对学术期刊的创建、遴选、论文发表服务、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期刊及论文的学术评价等过程积累了大量的学术资源。据统计, 世界排名前五的出版商爱思唯尔、威利、施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和Sage占据了全球论文发表的50%以上[29] , 这些出版商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了学术出版的垄断地位, 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也积累了丰富的学术出版经验, 比如爱思唯尔每年通过资源订阅的方式创造的价值占其整个商业收入的72%[30] 。表4 显示了爱思唯尔、约翰威利和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2021 年收入及订阅占比情况。
对于科研人员而言, 学术数据库为其提供了专业的论文发表、同行评议等服务, 实现了学术成果的传播, 同时也积累了专业知识, 产生了科研技能等学术经验价值, 进而为科研人员带来了学术声誉及人脉、职位晋升、知识变现的可能性。科研成果经过学术数据库平台统一发布、评价、存储、检索等系统性管理, 以科技文献为主要载体的科学知识的生产传播速度呈指数性增长, 科学价值得以迅速积累, 并表现出全球合作、规模化产出效应。
4.2智能分析增值模式——提升学术经验价值
与资源订阅模式学术资源生产的价值创造方式不同, 智能分析增值模式主要通过知识服务过程中使用价值的实现创造价值。智能化服务拓展了学术经验价值创造的途径, 突显了以科研人员等为中心的科学价值创造地位。科研人员通过使用各类智能交互学术产品及服务, 不仅提高了科学创新的规范性及效率, 也获得了潜在的研究技能、学术影响力、社会资本、职位晋升等隐性价值。依托这些服务, 期刊编辑、同行评审等主体相应地减轻了业务工作负担, 提升了自身工作技能, 科技期刊、科研機构可提升其潜在影响力以及对科研人员的评价效率, 科技政策制定者、资金资助等机构可获得更及时准确的政策与资金资助方向。对商业价值而言,出版商借助学术数据库的智能分析服务与服务对象协同互动, 拓展了资源订阅模式下的价值空间, 通过“资源+分析/ 服务” 的方式实现了商业价值增值, 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科研机构与科研人员对其的依赖, 巩固了其学术出版地位。表5 对比了学术数据库智能分析服务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的问题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增值价值。
4.3开放科学服务模式——科学价值创造的回归
在开放科学服务模式下, 科学价值的创造得以回归, 科学价值创造的直接参与主体更多元, 科学成果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 服务于更多的社会群体, 所有人都是知识服务的参与者和获益者, 多元主体在服务、资源的交换过程中共同创造价值。科学知识的生产也因此得到更迅速发展。出版商在开放科学的环境下将其学术资源逐步转型为开放获取资源让渡给用户, 并开辟出开放科学数据平台,在学术数据库基础上逐步开展开放评审等实践, 在失去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创造了诸如面向“作者收费,读者免费” 的APC 收费模式, 并逐渐向支撑全科研生命周期的智能知识服务、依托科学数据分析提供科技咨询决策服务的模式转变。对于科研人员而言, 开放科学使得科学数据的获取更为便利, 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渠道更为多元, 同行评议的过程更为透明, 科学评价也逐步回归到对科学贡献的评价上, 这些实践极大提升了科研共同体的科学交流效率, 隐性学术经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5主要发现与结论
5.1主要发现
学术数据库作为科学交流的基础设施之一, 在价值共创理念下, 学术出版商、科研人员等主体围绕学术数据库的构建与使用, 共同实现商业价值、学术经验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创造。通过对当前的主流实践进行分析对比, 主要发现如下:
1) 学术数据库价值共创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学术数据库的前两种知识服务模式已实现了知识服务价值共创中生产价值到使用價值和简单交互到多元交互模式的转变, 但新兴的开放科学服务模式仍处于发展初期, 相较于其他成熟服务模式而言, 在宏观和微观实践中都存在明显不足。宏观上, 目前开放科学知识服务基本围绕各个主流开放数据库及其用户群体开展, 学术资源、平台政策和受众群体的差异使得彼此之间的知识服务过程存在差异。如出版商在OA 政策和版权协议上的不同, 开放资源存储库规定的存储格式和模式存在不小差异, 使得科研人员无法通过统一的标准开展开放存取活动[31] , 为跨学科、跨主体之间的资源、服务交换带来了障碍; 微观上, 多主体自发性价值共创还未形成规模且协作分散, 实践中科研人员等主体仍倾向于从原本使用频率高的平台获取服务, 部分主体间主观交互意愿淡薄且参与度低, 同时科研人员缺乏了解新兴开放科学平台及其新颖服务功能的有效渠道, 价值共创理论的服务生态系统在当前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中仍未实现。
2) 现有的智能知识服务价值创造能力有待加强。在需求挖掘层面, 当前主流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多集中于学术文献这一主要类型, 而对于科学数据、专利文献等其他学术资源的服务设计则相对匮乏, 潜在使用价值未能得到创造。在需求满足层面, 当前智能分析服务仍无法彻底解决知识过载的问题, 经过智能技术所产生的分析结果对决策的支持仍不尽人意, 已有使用价值未能得到增值。对于专业性突出的知识服务, 其较高的技术门槛及狭窄的学科偏向, 使非技术型研究人员付出高昂的学习成本。对于强交互类型知识服务, 普遍缺乏功能介绍和操作指引, 用户操作的正反馈不足, 且缺少专人或专栏进行解答, 使用体验不佳。
3) 智能开放化的知识服务带来新的科学交流问题。一方面, 传统的出版商在资源订阅模式中以极小的资源复制成本实现学术资源垄断, 在转向智能分析增值服务模式的过程中, 又通过各类智能分析服务再次增强了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对其产品的依赖。比如当前相关机构对人员能力评估、科学成果评价、机构排名、资金资助决策等分析就依赖于这类分析服务, 承受不起此类产品的服务机构在吸引未来资金的竞争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劣势[32] ,“资源+分析/ 服务” 的销售模式可能会阻碍部分主体参与知识服务的价值共创过程; 另一方面, 开放科学服务模式下的资源开放可能会涉及参与主体隐私, 并引发潜在的推荐偏见问题, 不利于多元主体间的自由交互。同时, 以Sci-Hub 为代表的基于公开学术资源提供知识服务的平台, 在获取、加工资源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资源版权争议问题[33] 。
5.2结论
本文从价值共创的视角对比分析了学术数据库在不同知识服务模式下的交互及价值创造差异。基于上述已有的发现, 为了更好地促进未来科学交流过程中的价值共创实践, 出版商等多方主体之间首先需要设计遵循规范、通用的学术资源分享格式及流程, 保证学术基础设施之间能无障碍访问与交互, 这是开展价值共创的基础; 其次, 要建立价值共创的有效激励机制, 充分挖掘科学价值创造全流程的用户需求, 不断丰富现有知识服务类型并提升交互体验, 探索出价值共创的有效路径, 这是发挥价值共创、实现学术数据库知识服务的关键, 需要不断完善的协同机制和多方的参与, 才能形成成熟的价值共创实践。同时, 对于在科学交流中一直都存在的公平性危机及相关学术伦理等问题, 诸如开放获取期刊的收费策略、科学数据, 如同行评审数据及其他科学交流环节中的数据的开放程度等相关的科学交流原则及政策, 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制定实施, 以保障科学价值共创实践中知识服务运营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更好地促进科学价值的创造与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