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修”视角下乡村坑塘空间整治策略研究
——以项城市汝阳刘村为例

2023-05-26 02:47张亚军姜乖妮
河南城建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汝阳双修坑塘

张亚军,姜乖妮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1]。坑塘作为平原地区乡村普遍存在的环境要素,面临着闲置废弃、随意填埋、水体污染等现实问题,不仅引发了生态环境污染,还制约了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亟需治理。

项城市位于黄河冲击平原南部,淮河主要支流沙颍河中游,具有中原地区夏季多雨、冬季干燥的显著气候特点。坑塘作为当地乡村“三生空间”中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排涝抗旱、保障用水、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发展经济等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4]。本文在对项城市汝阳刘村坑塘现状调研基础上,以解决现存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坑塘的生态效益和景观品质为目标,运用“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的双修理念,探索其空间整治策略,以期能使坑塘适应新时期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对乡村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有益,为乡村坑塘的治理提供参考。

1 “双修”理念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大力开展生态修复,提倡城市修补”,即“城市双修”。自三亚作为首个试点城市进行“双修”理念的实践探索并取得良好效果后,“城市双修”已经成为当下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助推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举措[5]。关于“城市双修”研究一直很活跃,如有学者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对滨水空间的活力提升[6]、城市绿道的更新设计[7]、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以及棕地生境的治理修复等展开了深入研究[8,9],丰富了“双修”的理论成果,拓展了“双修”的应用实践。

从现有研究成果看,多是将“双修”理念应用于城市,应用于乡村的研究较少。如唐飙等[10]运用“城市双修”理念,提出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策略;李伯华等[11]基于“城市双修”,针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活化路径提出“显性物质景观修补、隐形非物质文化修复”的“聚落双修”理念;孙燕奇等[12]认为,乡村特质正在逐渐衰落甚至消失,其症结与“城市病”有诸多共通之处,并指出“城市双修”的空间治理手段对解决乡村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城市双修”理念进行拓展,针对乡村坑塘提出契合度和适用性更高的“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的“双修”理念。其中“生态修复”是指以自然力量为主、人为参与为辅,采用小范围、渐进式、微改造的修复手段,使受损的生态系统得以治理恢复。“功能修补”是指以现阶段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为导向,修补坑塘功能,使其成为延续村庄肌理,提升村庄景观风貌和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元素。

2 汝阳刘村坑塘调研

汝阳刘村隶属于河南省项城市孙店镇,是闻名全国的“妙笔之乡”,汝阳刘村毛笔传承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据考究,汝阳刘村初建时采用神龟负阁,龟寿万载的寓意,坑塘绕村,形成了“水绕民居”的村庄形态,极具特色(见图1)。

图1 汝阳刘古村落形态

现状村域南北长约807 m,东西宽约612 m,村庄建设用地总面积约47.3 ha。多条河流交汇和黄河南泛冲击,使汝阳刘村形成了整体平坦,局部“岗洼相间”的地貌特征。

2.1 坑塘概况

水干为坑,水在为塘,坑塘一般是土坑与池塘的总称[13]。汝阳刘村地处平原,当地坑塘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水环境系统,其成因主要包括3类:一是出于防御需求,挖土修筑坑塘;二是取土筑坯建房,日久形成坑塘;三为雨水冲刷,在低洼处蓄水成塘。汝阳刘村的坑塘曾是人们洗衣洗菜、聚会聊天、休憩、取水、种植(养殖)水产等的主要场所,在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今这些坑塘由于水体污染、闲置废弃、无人管理等诸多原因,成了人们避而远之的荒芜之地,造成生态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村庄的人居环境。

2.2 坑塘现状

2.2.1 水体污染严重,景观环境卫生恶化

由于村庄环卫设施不足,排水设施不完善,村民环保意识薄弱等多重原因,坑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颜色发黑且表面长满浮萍,有些坑塘已经变成村民投放垃圾、排放污水的地方。坑塘水质遭到严重破坏,邻近土壤也受到严重污染,坑塘水体的自我净化功能丧失,坑塘及其周边的景观、环境和卫生状况堪忧,且有恶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汝阳刘村坑塘水体现状

2.2.2 水流堵塞不通,内涝时有发生

汝阳刘村坑塘原本是一个连续互通的整体,随着村庄的发展,连续的坑塘因修路、建房等原因被填埋或阻断,村庄现零散分布着约9处坑塘。由于村庄地势低洼,各坑塘之间的水流被阻断,多雨季节村庄经常发生内涝,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困扰,如图3(a)所示。“各塘独立,一潭死水”的现状亟需得到有效解决。

图3 汝阳刘村坑塘现状

2.2.3 护坡受损滑塌,安全隐患严重

村庄坑塘的护坡多为自然形成,当前村庄的道路、房屋建设以及堆放杂物等行为不断侵近、侵占坑塘,对护坡造成了扰动和破坏。在水体长时间浸泡与冲蚀下,护坡极易发生滑塌,尤其在雨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另外,很多坑塘护坡边缘杂草丛生,护坡的边界被覆盖,难以看清,行人易摔倒,甚至滑入坑塘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图3(b)、图3(c)所示。

2.2.4 权属模糊,管理维护不到位

由于坑塘权属责任不清,现实中形成了“是我的,我可以用;不是我的,我不管”的尴尬局面。邻近坑塘的村民,天然具有使用坑塘的便利,往往认为坑塘是自己家的,如图3(d)、图3(e)所示。然而,在坑塘水体、护坡、环境卫生等维护管理环节,往往表现出推诿情绪,认为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种状况,对于坑塘的维护管理非常不利。

3 “双修”设计策略

乡村坑塘应遵循“城市双修”的思想内核,立足乡村环境特征,按照“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整体系统与局部重点相结合、宏观管控与微观引导相结合”原则[4],从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2个方面进行生态景观设计,激活坑塘,使其更好地发挥生态调节、景观营造、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功能,助力乡村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展示村庄形象和特色。

3.1 生态修复

3.1.1 截污清淤,生态治理水体

水体治理首先要保证坑塘避开污染源。整治汝阳刘村排水体制及环卫设施,实现雨污分流,在坑塘周边设置生物滞留池,过滤掉地表径流携带的多余泥沙、有机物质、营养物及农药残留,降低水体污染风险;其次,清除坑塘中现存的淤泥、垃圾及其他有害物质,采用培植水生植物、养殖水生动物、投放微生物、人工曝气增氧、建立生态浮床等水体净化方法[3],科学生态地治理水体污染问题。“问君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保障治理后的坑塘水质能够长期良好,可将其与村庄周边的其他水系相联系,实现水体的自然流动与更新,如图4所示。

(a)雨水过滤系统 (b)生物滞留池

3.1.2 加固美化,生态修复驳岸

汝阳刘村东、北两侧坑塘坡度较大,西、南两侧坑塘坡度较小,坡度较大处滑塌严重,坡度较小处杂草丛生。因此,须增强东、北两侧坑塘驳岸的牢固性,使用木桩单排紧密布置植入水中,紧贴岸边,底部加设生态石笼,尽量保持坑塘弯曲蜿蜒的形态,摒弃传统的水泥与砖块混合形成挡土墙的形式,实现“取之自然,用之自然”的设计效果。对于西、南两侧坑塘坡度较小的地方,应重视河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保护,突出驳岸作为缓冲地带景观的连续性和通达性。采用草坡加散落置石的方式,对缓坡保持足够的透水层。另外,须考虑沿河动物的栖息需求,合理设计驳岸宽度,建立适宜水生和陆生生物共同栖息的自然群落环境[14],如图5所示。

(a)陡坡区设计示意图 (b)缓坡区设计示意图

3.1.3 因地制宜,修复植被生境

汝阳刘村坑塘周边多为高大杨树和当地草本植物。植物物种比较单调,生态稳定性不佳。须按照地域植物群落结构,优先考虑配植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较大的植物[16],构建以乔木树种为主,低矮灌木、藤本和地被植物相互搭配,形成复层混交、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发挥不同植物的特性,对坑塘展开全面修复。物种选择上可利用芦苇、水葱、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净化水体[3];利用牛筋草、马唐草、车前草等当地常见草本植物根系发达的特性,减轻坡岸水土流失;利用楝树、旱柳、女贞等喜湿的高大乔木为坑塘遮光庇荫,减少坑塘水分蒸发。构建坑塘水体与岸边植物互惠共生的生态体,达到调节村庄气候,改善居住环境的效果,如图6所示。

3.1.4 整体统筹,修补坑塘生态系统

雨水花园具有收集净化雨水、重建水循环、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的作用,是实现“海绵乡村”的重要设施。汝阳刘村坑塘整体连贯,环穿内部,具有构建雨水花园的基础。可将村庄现有坑塘进行容积测算,得到坑塘的最大存水量。统计分析近十年降雨量,确定防洪标准,再通过微地形改造,引导雨水进入坑塘,在坑塘四周设计生物滞留池,采用渗水砖、植草砖铺设路面,避免坑塘周围过度硬化,利用卵石、细沙、土壤、植物4个过滤层,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如图7所示。构建“降水能蓄、来水能引、缺水能补、沥水能排、人水和谐”的坑塘生态系统[3]。

(b)雨水花园结构 (c)“双修”改造

3.2 功能修补

3.2.1 疏通坑塘,修补蓄水功能

汝阳刘村现有桥洞2处,分别位于村庄南北向主路两端,桥洞数量较少,且原始洞口较小,加之淤泥沉积,坑塘水体难以自然流动更新。因此,需要整修现有2处桥洞,并将与坑塘交叉的阻断水流的路段“改路为桥”,贯通汝阳刘村现有散乱坑塘,恢复首尾相通的村庄原始水环境格局;再“串渠通河”,通过田间沟渠的过渡,如图3(f)所示,使坑塘与村庄南端的城市水系——泥河产生联系,建立坑塘与坑塘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的水生态循环,保障村庄冬季少雨时的农田水源补给,以便抗旱防灾,同时解决汝阳刘村夏季内涝时的雨水排泄问题,如图8所示。

图8 坑塘蓄水功能修补设计意向

3.2.2 完善设施,修补生活功能

坑塘作为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村民纳凉聊天的主要场所,如图3(g)所示。可通过完善坑塘周边的设施,为村民日常休憩、交往和休闲活动提供场所,丰富村民日常活动,同时提升村庄环境品质,增强坑塘滨水空间的活力,实现修补坑塘生活功能的目标。为此,目前汝阳刘村坑塘周边亟需完善如下设施:(1)通行路径。铺设环塘步道,疏通桥梁纽带,结合汝阳刘村规整的门前巷道,形成村庄康养慢行系统。(2)亲水设施。在村庄西侧浅水坑塘处设计下塘阶梯、滨水木栈道、休憩凉亭、垂钓台、观景台、盥洗台等亲水设施,通过提高坑塘的可达性,方便村民生活。(3)其他设施。完善坑塘周边照明系统、增加环卫设施、配置座椅与健身设施、增设文化宣传,提升户外空间品质,营造适宜新时代乡村生活的滨水公共空间,如图9所示。

图9 坑塘生活功能修补设计意向

3.2.3 融入人文,修补景观功能

复杂性和历史性赋予乡村景观固有的价值[16]。汝阳刘村坑塘景观功能修补可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两方面展开。自然景观修补应以水面植物造景为核心,辅以岸边具有本土性的植物和生态水景设施。水面植物配置应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一般低于水面面积的三分之一,以免影响水面的倒影效果和水体本身的美学效应[17]。人文景观修补主要考量汝阳刘村历史悠久的毛笔文化,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样式、色彩等地域文化景观要素,开展绿色基础设施设计。结合坑塘周边具有历史表征的文化场所设置景观节点,营造场所的归属感与独特性,以突出汝阳刘村“妙笔之乡”的人文色彩,形成“水村相融、文旅结合”新风貌,如图10所示。

(a)自然景观设计 (b)人文景观设计

3.2.4 加强管理,修补生产功能

整治坑塘环境需明确责任主体,加强基层管理。本着“一塘一长”、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引入“塘长制”,确定乡镇与村庄两级塘长以及坑塘保洁人员,将坑塘管理维护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组建坑塘管护志愿者队伍,对向坑塘倾倒垃圾、排放污水、非法取土以及未经批准随意侵占、填埋坑塘等不良行为进行严格防护治理[18]。

汝阳刘村东北侧的一处坑塘是村庄目前面积最大,水质最好的一处坑塘,如图3(h)所示,有村民在此养鱼增收,但因规模较小,经济、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效益低。可通过村委会主导,塘长负责组织实施,对坑塘进行治理,种植莲藕、养殖鱼虾等经济作物,实施分包责任制,优化村庄经济结构、提高村民收入,修补坑塘的生产功能,以产能和效益激发村民参与坑塘管理和维护的主动性、积极性。修补坑塘的种植、养殖功能,还有助于完善水体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品质,在增强坑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其生态效益的实现。

4 结语

城市择水而建,居民依水而居[19]。各地坑塘情况千差万别,须结合其所在的乡村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治理措施。坑塘的生态景观化处理顺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积极回应。以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为核心的“双修”理念,为乡村坑塘空间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对推进乡村生态宜居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汝阳双修坑塘
聊城市坑塘特征分析及重要度评价
中国超级巨龙——汝阳龙
农村坑塘污染分析及治理建议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项城孙店:打造毛笔文化助力脱贫致富
“汝阳刘”正青春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城市双修”理念下邯郸采煤塌陷区河道再生体系初探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的坑塘设计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