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贞 潘丽婷 刘辉文 贾 锐 瞿美金 蒋玮婷 魏婷妤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处,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2 福建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后疫情时代,病毒变异后传播速度更快、传染力更强、潜伏期短,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研究报道约有14%的COVID-19病例来自医务人员[1],其不仅要面对新冠肺炎、肺结核及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的风险,同时还面临着血源性病原体等暴露风险。研究显示,我国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密度为84.7次/(1 000人·月)[2],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成为近年来公共卫生管理领域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特别是后疫情期,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作为中医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的后备力量,在实习和未来临床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各种职业暴露的风险。因此,本研究对福建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现状及教学需求进行调查,旨在为提高医学生职业安全防护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所有的中医院校实习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本院完成实习,实习时长≥40周;中医院校,学历为本科或研究生;同意并接受问卷调查。排除标准:数据资料不全者。
1.2 调查内容 通过文献研究,并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预防医学》等相关知识,自行设计《医学实习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表》,采用德尔菲(Delphi)法对问卷内容进行专家函询、修订,并行信效度检验,最终形成问卷内容效度0.81,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s α)为0.77,问卷信效度符合调查要求。
问卷内容包含一般资料、后疫情时期职业防护态度知识及行为情况、职业防护教学需求等。其中职业防护知识及防护行为维度各10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每个条目分为非常了解/一直如此到很不了解/从不如此5个分值,得分越高表示职业防护知识及行为掌握越好。
1.3 调查方法 新入院中医院校实习医学生在集中岗前培训前,由课题组老师通过问卷星软件形成问卷二维码,在问卷发放前向实习生解释本问卷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问卷填写采用无记名形式,实习生扫码自行对问卷内容进行填写,对于不能理解条目由调查员给予解释;现场填写完毕及时关闭问卷星。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率100%。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女270人,男118人;平均年龄(23.12±2.01)岁;在专业上,临床医学165人(42.53%),中西结合专业149人(38.40%),护理专业21人(5.41%),针灸推拿专业53人(13.66%);在学历上,本科生227人(58.51%)、研究生161人(41.49%)。接受过职业防护安全知识的学生表示其知识主要来源于预防医学、传染病学和卫生法规,分别占21.60%、17.00%和8.20%。
2.2 后疫情期实习生职业防护态度情况 职业防护态度方面,98.70%实习生认为有必要掌握职业防护技能和有必要采取防护措施预防职业暴露;在对职业暴露情况认知中,不同实习生之间差异较大,有81.90%的医学生认为当前职业暴露情况常见,87.30%的医学实习生认为职业暴露可防可控。
2.3 后疫情期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知晓情况 医学实习生对于职业防护知识平均得分为(38.61±3.25)分,其中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及个人防护方面知识得分较高,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种类和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种类中得分较低。不同学历之间在经血液传播疾病种类和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种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之间在标准预防概念、标准预防主要措施、口罩类型及使用范围、经血传播疾病种类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专业在职业防护知识总得分中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学历、专业职业防护知识得分比较分)
2.4 后疫情期本科医学生职业防护行为情况 不同学历、专业医学实习生在职业防护行为总得分中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在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正确执行手卫生方面得分较高,在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佩戴口罩和面屏、呼吸道职业暴露处置方法、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对所有患者进行标准预防方面得分较低;不同学历的医学生之间在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佩戴口罩和面屏、呼吸道职业暴露处置方法、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使用锐器后正确处置方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专业在正确执行手卫生、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佩戴口罩和面屏、口罩使用时长、呼吸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方法、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接种乙肝疫苗预防职业暴露、使用锐器后正确处置方式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学历、专业之间职业防护行为得分比较分)
2.5 后疫情期职业防护教学需求情况 医学实习生对职业防护教学需求达374人(96.39%);对于教学方式,实习生主要希望通过系统课堂教学(81.96%)、实习医院的职业防护培训(79.12%)及带教老师针对性指导(73.20%);在教学内容中,医学实习生对呼吸道传染病防护相关知识、血源性传染病防护相关知识、传染病疫苗或药物预防知识和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置流程相关知识需求较高。见表3。
表3 后疫情时期实习生职业防护培训需求表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疫情时期医学生不仅要面对呼吸道传染病的职业暴露,而且也要面对其他传染病职业暴露,如何加强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职业防护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防护习惯,提高医学实习生的职业防护能力是后疫情时期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学历、专业的医学实习生在职业防护知识及防护行为总分中均有差异;医学实习生表示在校期间均无系统学习职业防护课程教育,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主要来源于预防医学(21.60%)、传染病学(17.00%)及卫生法规(8.20%)等课程,课时仅为1~2个课时,且相关实践教育开展较少,使得学生们不够重视,与文献[3]报道相类似。
研究显示[4],我国医院感染防护领域起步晚,虽然个别高校开设了《临床医院感染学》课程,但均为选修课[5];部分国外研究显示[6-7],大多数学校将职业防护内容作为职业健康教育的独立部分放入课程体系,甚至教学时长达35个学时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医学生在校医院感染防控相关课程学习严重不足。对于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技能教育,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医学实习生均持有积极的态度,尤其对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护意识强,但实习生对职业暴露情况认识差异较大,仍有实习生认为不会发生职业暴露,这可能与学生只是分散、有限、间接地学习有关职业防护知识有关。因此,职业防护教育需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才能增加学生的防护意识。
本调查发现,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在职业防护知识中,对标准预防概念及标准预防中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得分较高,可能与技能考试中涉及隔离衣穿脱有关;在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中得分均较高,这与政府和学校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的新冠肺炎健康教育有关,其效果较为显著。而对于经血液传播疾病种类、经呼吸道传播疾病种类的知识知晓率偏低,可能与医学实习生对传染性疾病种类的关注较少,只了解部分职业防护知识,对该方面的知识重视不足有关[8]。本研究还显示不同专业在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有所不同,护理专业的学生职业防护知识得分总体高于其他专业,针灸推拿专业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得分偏低,与丁思艳等[9]研究相一致,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实习生,护生职业防护已经受到护理学界的重视。不同学历之间对于职业防护知识得分存在差异,研究生学历的实习生明显优于本科实习生,可能与研究生在本科实习期间已接受过相关的职业防护培训,且实习时间较长,职业防护知识了解更多有关;但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院校,都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增加相关课程学习和实操演练,并通过考核强化职业防护的认识。
在职业防护行为调查中发现,接触呼吸道传染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正确执行手卫生得分均较高,说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于公众影响较大,使得实习生对新冠防护执行力度加强,与晏妮等[10]研究一致;但对于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佩戴口罩和面屏、呼吸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方法、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对所有患者进行标准防护等方面得分较低,说明部分实习生还无法做好自身防护,在今后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对实习生职业防护的培训。本研究发现在职业防护行为上,不同学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生接触传染病患者能够做到良好自身防护,可能与研究生在本科有过实习经历、接受过较多的培训有关。
通过对学生培训需求调查发现,本研究显示医学生职业防护培训需求达374人(96.39%),与姚立鹏等[11]研究相似。对于培训方法,实习生希望在校期间通过独立职业防护的课程、实习医院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或带教老师针对性指导来进行职业防护的学习。在教学内容中,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及流程、呼吸道及血源性职业防护需求率较高。职业防护教学工作中要以学生及临床需求为向导,通过院校联手搭建课程框架、医教融合丰富教学内容的模式将课程建设为一门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系统、完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的专业课[12]。
综上所述,后疫情期中医院校医学实习生对职业防护方面学习持有积极态度,对职业暴露意识薄弱且职业防护教学需求率高,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水平并不理想,尤其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认知水平不足。在今后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院校联合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促进职业防护行为持续改善,提高职业防护能力,降低职业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