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军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三科 333100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可缓慢或急性起病,病程较长,经系统治疗部分患者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部分患者有慢性化倾向和社会退缩的可能[1]。临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为主,其中药物治疗最常见[2]。帕利哌酮缓释片是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常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等[3]。但作为新型药物,其具体使用剂量,当前临床上存在争议,作为抗精神病药物,其使用剂量不仅需要考虑到治疗效果,还需考虑到不良反应[4]。基于此,本文就不同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1 对象 将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以随机数字法分为四组。3mg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5.98±8.56)岁;精神分裂症病程2~5年,平均病程(3.83±0.72)年。6mg组22例,男11例,女11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5.85±8.52)岁;精神分裂症病程2~5年,平均病程(3.81±0.73)年。9mg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03±8.62)岁;精神分裂症病程2~5年,平均病程(3.78±0.71)年。12mg组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5.86±8.62)岁;精神分裂症病程2~5年,平均病程(3.79±0.74)年。四组患者上述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所有患者及直系亲属均详细了解本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相关协议,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研究完全知情,并批准研究。纳入标准:(1)均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受教育程度均为小学及以上;(3)均为首次接受系统治疗;(4)均意识清楚,无肢体障碍、智力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2)存在肝肾功能及免疫系统障碍者;(3)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症患者;(4)存在药物、毒品、酒精等滥用者;(5)中途退出研究者(如转院、失联者)。
1.2 方法
1.2.1 3mg组:此组患者以3mg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艾兰宁,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265,规格:6mg×7片/盒)口服治疗,1次/d,3mg/次。
1.2.2 6mg组:此组患者以6mg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口服治疗,2次/d,3mg/次。
1.2.3 9mg组:此组患者以9mg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口服治疗,3次/d,3mg/次。
1.2.4 12mg组:此组患者以12mg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口服治疗,3次/d,4mg/次。
四组患者均以持续用药1个月为1个疗程,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采用PANSS降低率衡量,疗效判定标准如下:①临床痊愈:PANSS评分降低≥75%;②显著进步:PANSS评分降低50%~74%;③进步:PANSS评分降低25%~49%;④无效:PANSS评分降低<25%。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2)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段(治疗前、1个疗程结束时、2个疗程结束时)的PANSS评分,此量表主要包括阳性症状(共7项)、阴性症状(共7项)、一般精神病理(共16项)等3个分量表,共30个条目,各条目为1~7分,总分值范围在30~210分,评分与病情症状成正比。(3)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期间头晕头痛、失眠、恶心呕吐、肌张力障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
2.1 四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3mg组与6mg组、9mg组与12mg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9mg组、12mg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3mg组、6mg组患者(P<0.05),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四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段PANSS评分对比 四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评分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个疗程结束时与2个疗程结束时6mg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3mg组,9mg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6mg组(P<0.05),12mg组患者的PANSS评分显著低于9m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患者治疗期间不同时间段PANSS评分对比分)
2.3 四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3mg组、6mg组、9mg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12mg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高于3mg组、6mg组、9mg组(P<0.05),见表3。
表3 四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此病可由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颅脑或者躯体器质性病变、神经发育、神经生化改变、环境因素、家庭环境、病前性格、严重不良生活事件、学习或者工作的压力过大等)共同作用导致,无论是个体易感因素、外部不良因素,还是生物学因素,都不可能单独作用,而是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6]。
当前临床对于此类患者以综合治疗为主,其中抗精神药物为常用治疗手段[7]。帕利哌酮缓释片是结合了利培酮的活性代谢成分9-羟利培酮和独特的OROS技术(渗透性口服药物缓释技术),使药物在24h内持续释放,保证药物在血浆内较恒定的血药浓度,可保障患者有更稳定的疗效和较好的耐受性等应用优势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药物[8]。但当前临床对于此药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使用剂量尚无明确定论[9]。本研究为明确不同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展开分析发现,以9mg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取得较佳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减低不良反应。由此可见,3~6mg的剂量,剂量过低,虽有较高用药安全性,但无法取得理想疗效,12mg的使用剂量过高,虽疗效显著,但易引起不良反应。分析原因:抗精神病药物是否有效,与患者的纹状体D2受体占有率有关,只有当此占有率达到60%~65%时,才可取得抗精神病疗效,一旦超过此占有率,即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率,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10]。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9mg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的D2受体占领率为60%~70%,虽可一定程度上增加不良反应,但不会引起严重锥体外系反应,且能有效保障治疗效果,因此,可作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理想剂量标准[11-12]。
综上所述,帕利哌酮缓释片的使用剂量越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越佳,但剂量越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越高。但结合本文结果,以9mg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取得较佳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减低不良反应,这对保持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保障患者遵医行为、提升疗效等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