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海娴
通过在中国知网平台输入“幼儿教育”“民间童谣”等关键词进行检索,我们能够查阅到近十年来相关学者发表的论文论著,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后能够发现:民间童谣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民间童谣的雏形,其不仅具备简洁有趣的内容,更是拥有朗朗上口的声调语法。通过将民间童谣融入幼儿教育中,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生活习俗,更是能够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念。相比于其他歌曲,民间童谣的歌词内容更有利于幼儿记忆,且歌曲的声调更加活泼、欢快,因此得到幼儿的一致喜爱。
一、民间童谣的概述及其开展形式
(一)民间童谣的概述
不同的学者对于民间童谣有着不同的见解。一部分学者认为民间童谣是由当地居民口口相传而来的,且能够被当地幼儿当作游戏方式的歌曲。还有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民间童谣是由当地居民在劳动中创作而来的,最终被改编为游戏的民间歌曲。总的来说,民间歌谣是能够反映当地独具特色的风俗人情,且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歌谣作品。因此,新时代下幼儿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时,应当充分借助民间童谣来开展多元化教学,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二)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常见开展形式
由于不同地区的民间童谣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域气息,因此幼教在运用民间童谣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当根据民间童谣的特征来开发不同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认为幼教可以将民间童谣开发为四种教育形式,分别为:第一,童谣说唱形式;第二,童谣创编形式;第三,童谣表演形式;第四,童谣问答形式。多元化的童谣教育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幼儿与幼师之间的距离。
1.童谣说唱形式。
童谣说唱形式指的是幼儿通过一边说一边唱的方式进行表演的童谣。研究发现,说唱形式的童谣教育模式能够对幼儿产生较大的吸引力,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幼教可以将一些颠倒歌或者字头歌改编为说唱形式。例如《花青蛙》这一民间童谣中有一句歌词为“西瓜夸青蛙背背花,青蛙夸西瓜长得大”,歌词内容简单易懂,且幼儿在说唱中能够不断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2.童谣创编形式。
幼儿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较强,且愿意在课堂中接受不同的教育形式。因此,幼教在为学生讲解民间童谣时,可以在学习原版音乐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对民间童谣进行改编创新。在该过程中,幼儿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元素融入民间童谣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民间童谣进行创编,该方式能够有效开阔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例如,《连锁歌》这一民间童谣作品中有一句歌词为:“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在幼儿已经完全熟悉这一民间童谣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自主创编,笔者班级中一位学生就将歌词改编为:“从前有片海,海中有条鱼……”幼儿在创编中能够体会到歌曲的韵味,更是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3.童谣表演形式。
很多民间童谣作品中包含有趣的故事情节,因此幼教可以在教学中鼓励班级幼儿对童谣的内容进行演绎,该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童谣作品的理解,更是能够让幼儿体会到民间童谣作品的趣味性。比如,《两只小猫》这一作品就为幼儿讲述了两只小猫咪的生活状态。幼儿可以在学习这一作品后,与小组成员共同演绎歌曲中的角色,并在表演中不断思考不同角色的动作与表情。
4.童谣问答形式。
经过调查发现,一些民间童谣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问答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根据作品内容来开展问答练习,该环节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在问答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什么人呀忙又忙》这一童谣作品就包含了几问几答的内容,幼教可以将班级幼儿划分不同的小组,组内幼儿进行互相提问。幼儿可以在反复练习中熟悉周围人的职业,体验儿歌中一问一答的趣味。
二、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研究
通过将民间童谣作品融入幼儿教育中,能够产生三大教学价值,分别为:第一,能够提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第二,能够引导幼儿积累丰富的词汇内容,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能够让幼儿融入集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能够提升幼儿对艺术作品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形成丰富的情感
适宜的民间童谣作品能够为幼儿带来别样的审美体验。一首优秀的民间童谣作品包含着丰富的节奏感以及律动性,幼儿能够在学习与演唱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例如,《笃笃笃,卖糖粥》这一民间童谣作品的旋律十分欢快,节奏时强时弱,幼儿能够感受到沪语的魅力,还可以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身体律动感。教师还可以在基础学习结束后,将该首民间童谣作品改编为游戏或者舞蹈,从而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并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与此同时,一首优秀的民间童谣作品还应具有丰富的情感价值。幼儿在聆听以及演唱中能够切实体会到曲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最终形成丰富的情感能力。例如,《摇到外婆桥》这一民间童谣作品的旋律十分平稳优美,十分适合幼儿进行吟唱。歌词内容虽然十分简单,但是却能够让幼儿深刻体会到祖孙间的情感。
(二)能够引导幼儿积累丰富的词汇内容,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多数民间童谣的作品篇幅并不长,幼儿可以轻松记忆歌词内容,且由于这些作品的歌词十分朗朗上口,因此,很多幼师都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由于幼儿尚未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幼师可以借助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对世界、对周边生活的认知度。很多童谣作品会为幼儿介绍一些动植物知识,还会为幼儿介绍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例如,在《忙年》这一童谣作品中,幼儿能够了解到中国几大常见的传统节日,并了解腊八、小年、除夕以及正月的饮食习俗。幼儿能够在吟唱中积累丰富的词汇,并掌握这些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方式。除此之外,民间童谣作品中還包含不同的句式,能够让幼儿感受到汉语的魅力。例如,《几条腿》这一民间童谣作品就为幼儿展现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为:七字句,六字句以及三字句。幼儿在反复吟唱中可以清晰地感受不同句子的朗读节奏,并了解不同句子的重音在哪里,停顿在哪里,久而久之幼儿的语感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能够让幼儿融入集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师需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规则意识。很多幼儿在家中受到长辈的宠爱,并不习惯幼师的管教,其行为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且外界变化也会对幼儿的情绪造成波动。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中,幼师可以借助民间童谣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在吟唱童谣作品时可以明白自己需要遵守的规则,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上学》这一民间童谣就通过简单的四句歌词使幼儿明白正确的礼仪是怎样的,并能够激发幼儿的好胜心,使幼儿逐渐成长为文明知礼的好孩子。
三、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开发策略
民间童谣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能够将民间童谣的教育价值发挥至最大,幼师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本研究认为幼师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分别为:第一,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力;第二,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集体生活能力;第三,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情感能力;第四,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第五,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对周边事物的认知力
民间童谣有着较高的教育价值,能够让幼儿在学习中掌握丰富的生活常识,还能够开拓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进度,科学地为幼儿选取民间童谣作品,并根据民间童谣作品的内容与韵律为幼儿安排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大脑、四肢、听力的多重练习。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能够让幼儿在唱唱跳跳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提升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不同的生活情境来加深幼儿对民间童谣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烟子烟》这一童谣作品的教学中,幼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一边吟唱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幼儿脑海中呈现歌词中的景象。
(二)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集体生活能力
很多幼儿在最初的幼儿园学习时并不习惯集体生活,进而存在不愿意说话、活动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在幼儿教育中,教师需要鼓励幼儿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多多进行交流,并引导幼儿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从而形成良好的团结合作意识。民间童谣能够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集体活动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同学一起演绎作品,并在童谣游戏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民间童谣作品可以大大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升幼儿的集体生活能力。由于民间童谣作品衍生的活动更加强调节奏性与韵律性,幼儿需要在活动中为他人着想,最终形成合作意识。例如,《排排坐》这一民间童谣作品就可以让幼儿形成分享意识,体会分享的重要性,使幼儿形成基本的责任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三)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情感能力
民间童谣具有较高的地域差异以及鲜明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运用民间童谣开展幼儿教育时,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分析不同童谣包含的文化特征以及思想情感。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根据童谣内容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游戏,让幼儿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歌词中蕴含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张打铁》这一民间童谣时,教师首先需要为幼儿介绍该首童谣的创作背景,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展示湖北地区人民打铁的视频短片,该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幼儿对打铁这一劳动的理解,更是能够激发幼儿进行深度学习的积极性。在基础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张打铁》的歌词内容设计童谣游戏,让幼儿一边吟唱,一边体验乐趣。
(四)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
实践表明,幼儿在学习与吟唱民间童谣的过程中,其身心较为放松,学习效率最高。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鼓励幼儿进行表达与交流,在课堂中为幼儿设置一系列的问答题目,让幼儿回答问题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逻辑思维。由于民间童谣的歌词内容较为简单,因此幼儿在吟唱中可以快速记忆歌词内容,并理解不同词汇在句型中的运用方式,这样的模仿练习能够有效提升幼儿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幼儿讲解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内容时,可以让幼儿一边吟唱一边完成游戏,该方式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口齿清晰度,增加幼儿表达观点的自信心。不仅如此,当班级中一位幼儿吟唱民间童谣时,教师需要提醒其他幼儿安静聆听,不要打断幼儿的表演,即使存在表达错误也应当在幼儿发言结束后再指出。对于一些绕口令性质的童谣内容,幼儿在最初练习时难以正确发音,教师可以先引导幼儿了解这些发音类似的汉字,在幼儿掌握精准读音后开展后续练习。由于不同幼儿对民间童谣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为其安排民间童谣的教育素材,从而更好地使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到童谣的魅力。
(五)运用民间童谣作品来提升幼儿的艺术審美能力
民间童谣的艺术元素均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人民,因此歌曲中反映的内容也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有关。当教师在为幼儿讲解一首民间童谣时,应当充分挖掘歌曲背后的艺术元素,让幼儿了解到该首童谣背后的文化风情。民间童谣是幼儿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其高低起伏的曲调以及简洁明了的文字均能够代表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幼儿在学习中可以充分感知该地的艺术元素,并建立基本的艺术审美能力。为了能够加强幼儿对民间童谣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民间游戏与民间童谣进行融合。例如,在开展《坛子罐,罐子坛》的民间童谣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跳皮筋这一游戏融入课堂活动中,二者均有着较强的律动感,幼儿能够在游戏中不断协调四肢,锻炼幼儿的感知力。又比如,教师可将《数青蛙》这一民间童谣与套圈游戏进行融合,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感悟知识,具体为:首先引导幼儿开展套圈游戏,让幼儿根据游戏结果来计算自己的分值,最终再通过吟唱《数青蛙》来巩固知识,这两个环节均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体会到民谣的魅力。
四、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能够发现,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当对民间童谣引起足够的重视,运用民间童谣来开发不同的教育形式,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艺术审美能力。为了增强幼儿对民间童谣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鼓励家长参与到教育环节中,通过开发不同的亲子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参与度以及认知力,只有这样才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还应当充分调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佳的民间童谣教学方式,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并深刻感悟到民间童谣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