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怡 代雯静
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四川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之一,他们跨过的历史轨迹悠长而久远,在岁月涤荡中留下代代传承的厚重印迹。在羌族传承的各类艺术中,其舞蹈艺术极具代表性。羌族舞蹈形态是文化传承中最形象与生动的一种媒介,其丰富多样的舞蹈形态中蕴含着多重的社会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羌族的生活生产、民俗活动、娱乐文化等一起凝结成羌族的民族精神内核。羌族舞蹈创作在这个时代,人们既需要“寻根守正”,也需要紧跟时代,面向未来。
在工作的二十年间笔者一直在做与羌族舞蹈相关的工作,主持与之相关的多项各级项目。杨雨坤编导首次系统且深入学习羌族舞蹈,是在笔者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羌族舞蹈艺术人才培养》为期60多天的培训中。这次培训使他对羌族舞蹈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为之着迷。此后笔者便常常邀约他一同前往四川羌族聚居区(汶川、茂县、理县等地)进行田野采风调研,不仅多次与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还深入当地羌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感受民风民情。这些积累的素材仿佛是一颗颗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地孕育着、生长着,并在之后的日子里,推动着我们的创作。
我们团队创作《花儿纳吉》的初心有三:其一,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国西部一个古老的民族。历经几千年的迁徙与融合后,现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羌族独特的物质文化成果和民族风情绵延几千年不间断,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于是如何将“活化石”的久远进行现代表达,如何将羌族人民的故事用舞蹈的语言传达带给大众,引发了我们的创作思考。其二,我们见证了5·12汶川大地震以后羌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帮扶下重建新家园的过程,感受到了羌族人民走出灾后困境的精神力量,被羌族人民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所感动。其三,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工作被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随着该工作地开展不断深入,羌族人民的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传统与现代、羌寨与都市之间的张力,也成为了我们编创此作品的思路源泉。
本作品以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使羌族人民获得日益幸福美满的生活為基调,展现了羌族少女在党的阳光沐浴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收获幸福美满的生活状态。不仅能体现出羌族人民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也能反映出羌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作品的舞蹈艺术特色,运用了羌族民间舞蹈特有的肩部、腰部、胯部、腰带、手铃五个方面的元素,富有浓郁的民族个性。在动作的择定上以及动作语汇的设计上,运用了羌族舞蹈特有的轴转动律和一顺边的运动方式,以胯部的灵活运动设计出左右顶胯、转胯、搓胯的主题动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开场时由两大横排切入的俯身挥镰刀割粮食的动作,这组动作在接下来的舞段中多次出现,目的是强化劳作状态中羌族女性的形象与力量。
“腰带舞”这一段的灵感源自于羌族传统舞蹈“巴绒”,用胯部摆动带动腰带随动,在艺术处理上,腰带它是完成抽象意境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文化语境上,它具有了标识羌族文化和正名的功能;在舞台效果上,它又发挥了不同于舞美灯光流动的视觉奇景的作用,能给观众带来极致的美感享受。
作品从舞蹈艺术历史纵深的视角,反映了羌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体现出现代化进程中,民族艺术文化变迁的面貌,同时也展现出羌族民间舞蹈存留的浓郁民俗风情;从作品意义看,此作品在题材选择及表现手法上意欲对民族舞蹈编创回归民族艺术的本真作出思考,运用羌族原生态舞蹈素材进行创作,力求在保存羌族民间舞蹈的浓郁风格的同时进行艺术的提炼,有利于现代化进程中传承羌族民间舞蹈文化,可以对羌族舞蹈文化起到积极的传播与推动作用。
作为舞蹈工作者,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直至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需要积极体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识到“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内涵,坚持坚守民族民间舞蹈的时代表达,进而凝心聚力推动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