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巧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其中,“数学认知”指出了数学活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绘本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鲜艳的画面及丰富有趣的情节,不仅能吸引幼儿注意力,同时也能使其获取丰富的知识,对其身心发展起着积极影响。将数学与绘本故事有效融合,可创设更具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活动。
文章立足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思维发展方式,对数学绘本在数学活动中的应用展开探讨,简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教育价值,从实际情境、绘本主题、幼小衔接、情境教学、认知水平、自主阅读六个视角出发提出几点可行性教学建议,以供幼儿教师参考。
一、大班幼儿数学学习目标
5—6岁大班幼儿思维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能准确地说出想法及活动需求,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强,自主性意识得到发展。《指南》中对大班数学活动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如:初步理解数的概念;初步认识空间关系;物体正确分类;能按一定的规律给事物排序;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等。幼儿教师应从大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与策略,结合《指南》中的教育目标,设定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活动课程,促使幼儿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数学绘本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的教育价值
(一)培养良好学习品质
第一,数学绘本将数学知识蕴含在故事情节中,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数学知识更具趣味性,幼儿接受能力得到提升。第二,彩色的画面与曲折的故事情节能快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持续性得到增强,在故事的带动下幼儿注意力得到提高,学习专注性得到发展。不仅如此,部分难度较高的绘本故事,能激活幼儿探究学习的欲望,使其主动地探索知识内容、探究疑问、解决困惑,逐渐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品质。由此可见,数学绘本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可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有效推动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更是连接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纽带。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身心发展与思维未发育完全,因此需要幼儿教师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发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兴趣。而数学绘本的应用能让幼儿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能力。如通过绘本了解生活中的数字及含义;学会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点数能力得到提升;可准确书写出1—10数字等。总而言之,绘本故事的融入能丰富幼儿的数学经验,并使其掌握豐富且有实际意义的数学知识,更好地与小学数学相衔接,为其未来的小学数学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三)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严谨的特点,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直接讲解知识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难度。数学绘本更加契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其以充满趣味性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讲解数学知识,通过数量、结构、空间模型上的变化,逐步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思维也得到同步发展。除此之外,数学绘本还可为幼儿构建一个别样的数学情境,在情境学习中幼儿数学学习能力得到增强,探究兴趣也会愈发浓厚,数学思维也会得到良性发展。
三、数学绘本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的方法
(一)结合实际情境,理解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活动不仅仅是要提高幼儿的数学素养,更是要发展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并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开展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时,教师可选择具有生活气息的数学绘本构建活动,将“生活”与“数学”有效融合,借助故事带领幼儿观察生活,引导其找到并理解生活中数学知识的含义,提高教学活动的实用性,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数学绘本故事《我的一天》为例,向幼儿讲述了消防员叔叔的一天,通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变化,让幼儿认识钟表并学会正确读时间。在学习该绘本故事时,教师可借助班级中的时钟展开讲解,指导幼儿一边读绘本故事,一边拨动时针与分针,让幼儿了解蕴含在生活中的数学,提高其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如故事中“一天一共有24个小时,小针(时针)指向8,大针(分针)指向12,是早上8:00,消防员叔叔要执行检查”,教师便可同幼儿一起拨动时钟,以直观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时针与分针,并运用到生活中。在后续的故事情节中,先后出现了“小针指向9,大针指向2,上午9:10”“小针10,大针3,上午10:15”等时间。在师幼共同阅读时,可一边操作一边展开阅读,利用生活情境展开教学活动,进而强化幼儿的数学素养。除此之外,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同幼儿结合“一日生活作息表”展开实践学习,让幼儿对照表上的时间拨动指针,进一步强化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挥出数学绘本的教育优势。
(二)观察幼儿需求,选择合适绘本主题
随着幼儿自主性意识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主动地与同伴交流数学知识。如:比较玩具数量;与同伴比高矮;数台阶阶数;说出看到的图形;点数班级人数等,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讨论都蕴含着数学教育契机。在运用数学绘本构建课程活动时,教师可关注幼儿在生活中、游戏中讨论的话题,通过观察幼儿行为了解其感兴趣的元素,并选择合适的绘本故事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数学活动,从而切实彰显出数学绘本的独特教育价值。
首先,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观察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会点数一些物品的数量,如点数楼梯台阶、点数书本数量、点数盆栽盆数等,教师可选择绘本故事《狐狸点点数兔子》《快来数数吧》,并利用绘本故事构建活动,让幼儿用手指点着书中的画面数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正确的点数方法。观察到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图形比较感兴趣,如在游戏中会说出物品的形状、喜欢用不同图形拼搭造型、在生活中说出某一件物品的形状等,教师可选择数学绘本《谁偷走了西瓜》《建筑工地》《我的百变浴缸》《积木大营救》等,运用故事让幼儿认识不同的图形,进一步强化幼儿能力,确保阅读主题与幼儿兴趣相契合。在观察到幼儿对高矮、长短较为感兴趣时,如会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伴比身高、拿着两种不同线长度的物品比长短,教师可选择绘本《我家漂亮的尺子》《一厘米的毛毛》《神秘的测量》等,运用故事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数学活动更生动而有趣味性。
(三)立足幼小衔接,借助绘本强化素养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大班保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幼儿数学经验、提高认知水平为主,使其掌握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为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铺垫。《指南》中对大班数学活动指明了教育方向:“能运用加减运算用来解决生活和游戏中遇到的问题;能运用一些方法解决10以内的加减问题”。因此,在绘本故事的选择中,教师可将衔接工作与教育要求相融,利用阅读活动强化幼儿的数学素养,提升幼儿对数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更是为未来的小学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以数学绘本故事《世界上最棒的礼物》为例,故事中以“礼物”为线索,通过对不同数量动物的描述,向幼儿讲解了数学知识“□+□=10”。如在绘本故事第一页中,出现了“1只长颈鹿”与“9只乌龟”,向幼儿讲解“1+9=10”;在故事的最后讲道:大家都去恭喜猪爸爸、猪妈妈生了10只小猪。在阅读本篇数学绘本时,教师可将“点数”与“加法”相融合,在点数中让幼儿感受数量上的变化,最终了解“加法”基本运算方式。如在阅读故事第二页时,画面上有“2只河马”与“8只蜥蜴”,教师可先让幼儿点数河马的数量,再点数蜥蜴的数量,在点数结束后询问幼儿:这一页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让幼儿初步了解“加法”的运算方式。而在后续阅读活动中,仍使用这一方法,通过点读让幼儿说出“3只棕熊与7只小猫”“4只老虎与6只花豹”“5只山羊与5只犀牛”等,让幼儿在点数中感知数值上的变化,了解加法的基本运算方式,同时掌握“10”的组成方式。
这一绘本活动的构建,既能实现《指南》中对大班数学活动的要求,还可达成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让幼儿在趣味阅读中掌握数学知识,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同时提高幼儿的点数能力,巧妙地将阅读与数学知识有效结合,丰富数学经验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为其未来小学数学学习做好充足准备。
(四)构建绘本情境,充分理解数学知识
情境教育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习元素的提炼,为幼儿打造一个虚拟的学习氛围,在情境带动下让其了解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实现课程质量的提升。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绘本故事为幼儿构建一个虚拟的学习情境,通过故事情境的打造让幼儿充分地理解数学知识,在趣味学习中感知数学活动的魅力,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掌握知识及运用的方法,从而推动数学学习的进步。
以绘本故事《蜈蚣叔叔的袜子》为例,故事中通过给“蜈蚣叔叔穿袜子”,使幼儿掌握数字排列规律。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构建趣味游戏情境,利用游戏带领幼儿展开游戏,在玩中掌握数学知识。故事中利用颜色培养幼儿“找规律”能力,如书中蜈蚣叔叔用“2只蓝袜子、1只黄袜子、1只绿袜子”搭配着穿,教师便可通过游戏情境引导幼儿:请小朋友们帮助蜈蚣叔叔把袜子穿上,注意颜色搭配的规律。利用绘本故事构建趣味游戏情境,让幼儿在玩中学会“找规律”,初步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意识。在绘本阅读后,教师可创设开放性的问题:你想给蜈蚣叔叔怎样穿袜子呢?你有什么搭配想法?利用绘本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畅所欲言,调动幼儿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幼儿数学思考能力,发挥出绘本教学的独特教育价值。
(五)发展认知能力,深度挖掘绘本元素
绘本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丰富幼儿生活经验、提高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运用绘本故事构建大班数学活动时,为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教师可深度挖掘绘本故事中的元素,带领幼儿感知数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在师幼共同挖掘与探索中让幼儿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拉近其与数学知識间的距离,更好地发挥出数学绘本的教育功效。
以绘本故事《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一课为例,该绘本故事包含的数学元素较多,如数字、地图、判断、图形推理、排列组合等,教师可带领幼儿深度挖掘绘本元素,利用综合性学习提升幼儿的数学认知水平。在故事的第四页中包含游戏“找钥匙”,为幼儿提供了线索“树上结着苹果、苹果、梨、苹果、苹果、梨”,教师可让幼儿对比数几棵树上的果子,培养幼儿“比较意识”;在故事第五页中,要求幼儿观察画面元素,并找到色彩“粉色、蓝色、白色”规律,发展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后续阅读中,先后出现了数字规律、图形变化、形状组合等数学知识,教师可带领幼儿一同探索绘本内容,用一本故事发展幼儿多项数学能力,使其感知到数学学习的快乐,通过绘本学习更为充分地吸收数学知识,切实凸显出绘本具备的作用与教育功能。
(六)自主阅读绘本,感知数学知识魅力
5—6岁的大班幼儿学习能力较强,自主性意识得到发展,能主动、独立地完成一些学习任务,探索兴趣也得到了增强。在运用数学绘本构建数学活动时,教师应树立“常态化”教育理念,培养幼儿自主阅读的意识,投放丰富的数学绘本故事,使其在自主阅读中感知数学知识、累积数学经验,利用故事情节体验数学活动的独特魅力,提高其对数学活动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阅读区为例,教师可根据最近所学内容为幼儿准备与学习主题相同的绘本故事。如在学习“时间”知识时,可投放绘本故事《时间的故事》《时间是什么》《大吊车与长颈鹿》等,增强幼儿阅读时钟的能力,获取更多有关“时、分、秒”的数学知识。在学习“比较”数学知识时,可投放绘本故事《小小数学家》《多少?这么多!》《比谁先吃好呢》等,在学习活动结束后利用自主阅读环节,夯实幼儿的数学基础。在学习“数字”知识时,可投放绘本故事《杂乱无章的数字》《小“0”漫游数字国》《无字书》等,利用自主阅读加强幼儿对数字的认知。总之,教师要立足活动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绘本故事构建活动,发挥出绘本图书的独特教育功效,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数学素养,使其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对数学绘本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的运用展开探讨,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思维发展阶段,从多视角出发提出几点可行性教育建议。绘本故事是幼儿获取知识内容、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合理开发绘本阅读中的资源,构建具有趣味性的绘本数学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究心理与数学学习兴趣,在阅读中感知数学魅力、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拓展幼儿的数学思维,为幼儿的数学素养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