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困境与突破方法

2023-05-26 23:52杜平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闻写作新闻传播新媒体

杜平

【摘要】新媒体环境的形成并无确切的时间点,同时对于我国形成新媒体环境的确切时间,可以肯定的是新媒体环境对于传统新闻写作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诸多新闻创作者也纷纷倒向新媒体媒介,而新媒体环境下每个终端都具有信息发布权利的信息传播特征也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内容导向产生了巨大变革,也形成了官方账号与个人账号共同发布同一条信息的特殊景象。因此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解决新闻写作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新闻写作质量以及受众面成为了目前新闻创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特征出发,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困境所在,并从五个角度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解决新闻写作困境的突破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写作;新闻传播;突破方法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09.053

在傳统媒介环境下,新闻写作人员的稿件只提供给广播电视台或报社,同时在创作时也有着明确的政治色彩导向以及公信力导向,大多数的内容普遍较为严肃,同时也需要结合新闻传播媒介特征进行定稿,例如电视广播媒介需要思考口播时长以及书面语言是否适合播音,报纸媒介需要思考版面占比、书面化语言是否合理等;而进入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以及发布者,传统媒体不再一家独大,各类新兴网络媒体纷沓而至,当1995年我国第一个网络媒体《中国贸易报》诞生时,传统媒体新闻写作人员乃至整个传统媒体行业并未意识到时代的剧烈变动,而现如今百花齐放的新媒体环境已经对传统新闻媒体造成了巨大压力,新闻写作人员也不得不探寻写作的突破方法,让新闻能够适应时代、适应媒介、适应环境。

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特征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呈现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具体可以分为标题重要性、编排视觉性、媒介动态性以及内容全面性。

首先是标题重要性。与传统媒体结构不同,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往往是折叠的、压缩的,既不存在广播电视媒介依靠时间轴进行新信息呈现的特征,也不存在报纸这种将所有信息内容同时展现于版面上的特征,由于新媒体环境下文章的篇幅以及视频的时长不再受限,而长度过大的新闻信息内容也不利于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传播,因此各新闻平台都选择了折叠的方式来传播新闻,用户在首页或新闻选择页面只能看到各条新闻的标题,点进去后才能看到新闻内容,这就使得新闻创作者必须思考如何提高标题的吸引度来吸引更多受众点击观看,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具备标题重要性的特征。

其次是编排视觉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传播媒介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音频媒介或视频媒介,且各媒介之间的高度融合性,使得一条新闻可能同时包含文本、音频、视频;同时由于网络环境的文化社群性特征,使得每个群体的网络用户都有着不同的社区文化,而社群文化又会催生出不同的网络流行语言,因此新闻传播者不仅要考虑新闻内容编排是否具备直观性、融合性、视觉性,同时也需要考虑编排方式以及当中的文字内容是否能够满足大多数社群的视觉需求,这也证明了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具备编排视觉性的特征。

第三是媒介动态性。传统新闻写作所发布的媒介是固定的,例如新闻写作者就职于报社,那该作者的所有新闻稿件均通过报纸这一纸质媒介发布;而新媒体时代,一篇观点清晰、立意准确的新闻稿可能以图文、微博、长视频以及短视频等多种模式进行传播,同时新闻编辑为了满足信息时效性,往往也并不会采用传统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而是就地取材、使用发布信息速度最快的媒介,先把信息以草稿的形式传播出去,离开新闻现场后再进行二次加工、补充和润色,因此也使得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具备了媒介动态性的特征。

最后是内容全面性。正如上文所说,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创作者不再需要考虑篇幅和时间的限制,一篇图文信息能够同时容纳上千字甚至上万字的内容以及数百张图片,而一篇长视频可以轻易做到三个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网络直播更是能够无视时间限制、持续传播信息。因此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创作者需要考虑的不再是如何压缩新闻内容、做出简明扼要的新闻稿件,而是在保证第一手新闻发布速度够快、时效性够强的前提下尽可能增加更多的信息内容,例如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为例,新闻创作者需要抢在其他创作者之前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并以最快速传播给公众,而为了保证内容的全面性以及新闻的及时性,部分新闻创作者甚至会直接放弃文字稿件转用直播的形式向人们传达事件相关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具备着内容全面性的特征。

2.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困境所在

2.1 新闻写作人才数量不足、能力匮乏

虽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写作的内容不再严格受限,新闻发布的门槛也降低至前所未有的水平,但目前高水平新闻写作人才的数量却呈现出明显下滑,大多数新闻写作人员的能力都无法满足新闻写作的需求。从环境角度来看,每个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创作者,加之传统新闻媒体体量的削减,使得新闻写作人才在此消彼长之间呈现出“数量多、质量差”的人才结构特征;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目前高校当中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相契合的专业只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以及数字出版六个专业,而这六个专业每年的招生数量及毕业数量相较于庞大的行业及产业人才需求缺口显然是杯水车薪,且这6个专业的没落也影响了高校对于该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学生毕业前不看好专业、毕业后找不准定位、工作时不认同岗位,使得踏入社会的高校人才专业能力不足、就业经验不佳;从行业角度来看,由于对口专业人才数量的匮乏,使得大量新闻或信息传播类公司一再降低门槛、招收各类高校人才,而鱼龙混杂势必会影响新闻写作的质量,加之新媒体环境下各新闻发布平台并不会限制创作者是公司还是个人、是出版社还是民间组织,于是行业对于人才的把控水平较低、把控能力不足,以上三方面共同制约了新闻写作人才整体专业能力的提升以及新闻写作水平的提升。

2.2 读者“浅阅读”模式影响新闻质量趋势

现如今浅阅读已经成为了人们的标准阅读模式,越来越紧凑的生活节奏以及愈发提高的工作压力都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阅读不用动脑、无须思考的新闻信息内容,不论是看视频还是阅读文字都呈现出了这一特征,诸如抖音、快手、火山短视频、微博和今日头条等信息传播平台也都有意引导新闻写作人员创作更加碎片化的“浅阅读”内容。虽然无法改变历史的洪流以及人们的取向,但这种内容信息获取取向显然影响了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风格,自然也导致新媒体媒介下的新闻整体质量不断下滑。

2.3 缺少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研究

数十年前,部分高校以新闻传播学专业作为自身王牌专业并培养出了大量传统媒体核心编辑及管理人员,而时至今日绝大多数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已经“日薄西山”,选择该专业的人才数量并未减少,但在该领域深耕并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才数量却显著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政治特征逐渐削弱,另一方面传统新闻媒体的式微也使得研究人员不愿在一个“夕阳产业”当中投入太多研究精力,转而将研究重心迁移至新媒体传播、新媒体技术和新媒体平台发展等,完全忽视了新闻写作这一关键研究领域,使得新闻写作缺少新鲜且尖端的研究作为支撑。

3. 新媒体环境下解决新闻写作困境的突破方法

3.1 强化人才培养、大力招聘专业人才

想要解决新闻写作困境,首先需要从“人”的角度做起,一切新闻写作都需要人来进行,而人的能力以及人的数量直接决定了新闻写作的质量乃至新闻行业的发展,因此应当从强化人才培养以及大力招聘专业人才两个方面进行深化突破。

首先是强化人才培养。这一点需要从高校以及企业(或新闻出版社、广播电视台)两个角度进行改变。从高校角度,一方面高校可以尝试精简现有专业体系,将已有的九大专业精简为三大专业,即新闻编辑、新闻传播及新媒体、广告传播三类,并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够适应社会环境、抓住优质论点、创造优秀新闻且具备良好新媒体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性新闻写作人才,另一方面高校也应当提高对新闻及传播专业学生的意识及能力培养,让学生认识到该专业的广阔就业和发展前景,并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毕业之际便拥有能够直接上岗的专业技能水平和新闻写作经验;从信息传播企业、新闻出版社以及广播电视台角度,也应当着重对新闻写作人员进行专业能力提升,例如定期为新闻写作人员布置培训课程、选择优秀写作人员参与能力进修,定期对新闻写作人员的能力进行考核,从而保证新闻写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其次是招聘专业人才。信息传播企业、新闻出版社以及广播电视台,应当优先选择能力强,经验足的专业性人才,并适当提高准入门槛,一方面让能力优秀的高校毕业生直接上岗入职、担任基础职位,能力暂时不足但具有一定潜力的高校毕业生担任助理职位,另一方面坚决淘汰掉能力潜力不足的人才,保证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

3.2 强化新闻审核、保证信息流公信力

新闻之于其他信息流的最大价值便在于新闻拥有出众的公信力,因此新闻写作人员在进行新闻选题时也应当先確认内容的可信度,在确保该事件属实后再进行新闻选题制作;其次,新闻写作人员在了解新闻事件流程时也应当辨别各人员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例如,某公众声称现场曾发生过某某事件,但实际并未发生,这就需要新闻写作人员对信息真伪性具备较强的敏感度,在取样时也应当扩大取样面,同时筛选多个信息来源,从中摘取可信且具有价值的信息内容;第三,新闻写作人员也应当秉承眼见为实、现场为真的新闻写作思路,不盲目听信网络上所谓“目击证人”或“事件相关人员”的一面之词,宁可不写也不可写错;最后,新媒体新闻行业也应当形成完善的新闻审核机制,建立起“个人-组织-平台”的三重新闻审核架构,最大程度确保新闻的可信度,从而提高信息流公信力。

3.3 适当转变思路、丰富新闻展现方式

鉴于部分新闻写作人员受到传统新闻媒介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新闻展现方面过于局促,写作时也总是下意识地遵从标准化写作模式,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人员应当适当转变自身思路来丰富新闻的展现方式。首先新闻写作人员应当突破版面以及时间的本能束缚,结合新媒体媒介的创作方式,在标题上下功夫、在视觉上求美观、在内容上接地气;其次新闻写作人员也可以尝试更多的新闻展现媒介,例如撰写一篇针对图文媒介的新闻稿,配上图片后发布在公众号以及传统媒介,将内容稍微口语化并转化为长视频、发布在长视频平台,将新闻稿进行精简并将文字发布在微博和今日头条,将文字制作成视频、发布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从而丰富新闻的展现媒介,扩大新闻受众面,强化新闻观看体验。

3.4 突破传统限制、同时加强深度广度

正因为新媒体平台不再受到版面和时间的限制,因此新闻写作人员也应当突破传统限制,在新闻内容深度以及信息广度上下功夫。首先是内容深度,新闻写作人员可以就一个话题进行深度剖析,从多个角度分析该事件造成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让人们能够更大程度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其背后的深意;其次是信息广度,新闻写作人员可以就一件事件进行延伸,在一篇新闻当中讲述核心事件、导致核心事件发生的前置事件、核心事件发生后的连锁事件以及该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从而让受众能够在一篇文章中了解整个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形成对事件更加完整的认知。最后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写作人员也应当旁征博引,充分利用案例来进行说明,从而减轻人们的阅读难度、优化受众阅读体验。

3.5 发挥互动价值、认真听取受众意见

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重心不在满足政治需要为绝对核心,受众对于内容的需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也使得新闻写作人员必须了解受众所想、受众所需、受众所爱,而依靠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互动作用,新闻写作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到受众的意见,从而创作出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内容。例如新闻写作人员可以在发布新闻后关注评论区和留言板,从受众的评论中了解受众的态度,并适当调整内容结构进行“试错”;其次新闻写作人员也可以在评论区与受众进行互动,直接询问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看法,从而根据受众的确切意见进行内容调整;最后,新闻写作人员应当尊重受众,但不代表盲从于受众,在进行内容调整时需要认真倾听受众意见,但也需要秉承内容原则,不对政治高谈阔论、不发布错误观念、不违反国家法律,抓牢新闻的底线。

4. 结束语

想要在新媒体时代下突破新闻写作的困境,不仅需要新闻写作人员的努力还需要行业以及新闻平台的通力合作,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以及内容监管力度,从而发挥新闻价值、抓牢受众心理,也为传统媒体行业在新媒体时期的转型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沈丽莉.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如何提高新闻写作技巧[J].中国报业,2021(17):122-123.

[2]杨晓玉.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新闻写作技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4):139-140.

[3]吴昱颖.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传播载体优化[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06):38-39,42.

[4]普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语言的“视觉化”分析[J].记者观察,2020(06):60.

[5]刘冉冉.新媒体环境中经济新闻写作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4):144-145.

[6]丁薇.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写作[J].中国传媒科技,2019(02):43-45.

[7]文军.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网络化采编方式创新[J].传媒论坛,2020,3(14):172.

[8]沈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困境与突破方法[J].城市党报研究,2020(01):39-42.

[9]沈毅.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困境与突破方法[J].中国传媒科技,2019(10):71-73.

[10]袁琦.新媒体环境下报社记者技能与素质培养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7,3(12):173-174.

猜你喜欢
新闻写作新闻传播新媒体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女性获奖者作品对英语专业新闻写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