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PEST模型分析山西公众考古事业发展现状

2023-05-26 23:47王志强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PEST分析公众

王志强

摘 要:近年来,群众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不断扩大,这赋予考古工作者更高的历史使命。在此背景下,要求考古部门应逐步改变传统研究和工作思路,提升对考古科研成果的运用能力,在展示中华文明灿烂成就过程中及时补位,推动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成果更好地惠及公众,公众考古领域作为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对其推进可谓任重道远。山西拥有丰富的考古文物资源,但从客观上看,公众考古能力建设仍然有限,对已有资源的转化运用水平偏低,长此以往不利于行业纵深发展。文章将在研究的基础上,依托SWOT与PEST两大模型,构建分析矩阵,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分析山西公众考古事业的发展现状,并探索今后如何能够进一步让考古工作者“接地气”、让考古“有温度”,实现山西公众考古事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公众;考古事业;SWOT-PEST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44

0 引言

考古学是一门根据古人留下的实物遗存,通过专业知识、技术考究古代,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一门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这体现出考古工作不但有重要的学术科研意义,同时具有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实证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筑牢文化自信根基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考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考古工作未来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在新时代只有想方设法打破考古与公众之间的隔阂,让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才能体现考古工作应有价值。

苏秉琦先生是我国公众考古学的倡导者,早在1950年便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观点。夏鼐先生指出“考古要为群众服务,同时要发动群众;只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考古学的发展,才有巩固的基础和广阔的前途”。2022年7月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最新工作方针。其中,“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归根到底都是强调文物保护工作成果要能惠及群众。因此,作为文物保护工作的首要也是重要一环的考古工作,只有走出“小圈子”,主动融入社会,吸引公众积极参与,才能实现保护好、利用好文物的目标,让文物真正实现“活起来”。

山西省拥有十分丰富的文物考古资源,但宣传、阐释、利用能力有待提高,公众考古事业发展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是两种重要的战略分析工具,前者对微观因素进行分析,后者对宏观因素进行分析,将二者结合运用起来,有助于较为科学、全面地呈现公众考古事业发展态势,为行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助力考古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让观众通过考古科研成果提升文化自信。

2 基于SWOT-PEST模型分析考古事业发展现状

本部分将依照SWOT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维度,分析山西公众考古现状,完成SWOT-PEST模型的构建(表1)。

2.1 政策分析

党中央及山西地方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进行了一系列安排部署,近三年利好政策密集出台,考古行业的发展迎来“春天”。其中《“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提出“鼓励依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房、考古研究基地和考古工作站开展考古工地开放日、考古研学游、考古夏令营等多种公众考古活动”,为公众考古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表2)。

当前,山西公众考古工作主要还是依托专题讲座、互联网平台宣传等方式进行,从整体上看,目前该项工作存在考古工作者“单向输出”,公众“被动接受”的倾向,公众考古活动与公众的互动、融合少,公众接受考古知识的程度、深度仍需加强。下一步,如何用好现有政策,充分利用考古工地开放、考古研学等活动切实提升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需要文博单位进行积极探索。

2.2 经济分析

经调查了解,山西省近两年在公众考古领域资金投入增幅较大,但投入水平仍然偏低。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为例,该院是山西唯一的省级考古科研单位,下设公众考古部,承担公众考古职能,负责对外宣传、社会教育、游客服务等工作。其公开的财务预算显示,2021年“文物保护”科目预算3267.80万元,“博物馆”科目预算17.00万元,2022年“文物保护”科目预算3432.10万元,“博物馆”科目预算503.75万元。博物馆是吸引公众了解考古知识的重要平台,与文物保护相比,博物馆经费雖有显著提升,但比例仍然极度不协调。因此,通过博物馆向公众提供考古成果的力度仍需加强。

公众考古属于文物在宣传、阐释、利用上的一个环节,陈列展示以及数字化保护是其重要实施手段。查询《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显示,陈列展示以及数字化保护的补助范围仅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行业外部经济角度来看,因经费补助范围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给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限制。

2.3 社会分析

笔者认为公众考古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当前,社会上下关注文博考古领域的热情高涨,各类宣传考古工作的节目大受欢迎,一些重要的考古项目社会关注度极高,这为公众考古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山西本省看,山西公众考古微信平台“考古汇”连续组织开展了多期“考古云讲堂”直播活动,邀请专业人士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为公众讲解文物知识、考古知识、文化知识,截至2022年9月,其浏览量已经突破26万人次,“考古汇”微博粉丝数月增长率达14%。可见,在社会掀起“文博热”的环境下,如何持续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考古知识“产品”,让文物实现“活起来”,让考古学“热起来”是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新命题。

从社会角度分析,逐步掀起的“藏宝鉴定”“考古探险”热潮,客观上为坐了多年“冷板凳”的考古学进一步普及带来契机,也为考古工作者打开了能够展示自己的窗口,但目前社会普遍存在将考古工作等同于“挖宝”,将考古工作者看作是“挖宝人”,还有将考古研究当作“鉴宝”的错误认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普及下,各类以“考古”为噱头的猎奇、探险类影视作品大受欢迎,带来考古学趋于娱乐化的社会认知。另一方面,社会媒体在对文物保护、考古知识宣传方面也有失误,如受到群众热捧的藏品鉴定类节目,其节目片面追求收视率,主要为了满足公众猎奇心理,缺少对文物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有效阐释。上述现象导致社会公众对考古学、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产生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物保护和考古知识普及。

因此,从社会角度讲,山西省公众考古事业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但同时要发挥考古专业人员主动性,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参与,逐步走向科学化。

2.4 技术分析

从技术角度分析公众考古发展现状,主要分析开展公众考古活动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和实施手段。目前,公众考古活动的载体在不断丰富,方式方法也有创新和突破,如海昏侯墓发掘直播、三星堆考古直播等考古现场直播节目开启了公众考古新模式,收视率极高。圆明园瀛观遗址考古现场进行了一小时的直播活动,期间观看人数达4.5万人次,这为公众考古活动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就山西公众考古发展现状而言,主要通过博物馆陈展、线上讲座的方式进行观览和社教活动,宣传推介力度虽大,但公众参与度偏低,收到的公众反馈也较少,有明显的“单向化”趋势,长此以往难以激发公众对考古出土文物背后所承载价值的认同。

客观地讲,山西省创造性、创新性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底子薄、所受技术制约较大。究其原因:一是因考古工作专业性极强,形成的考古简报、报告等专业成果对于一般公众而言枯涩难懂,向公众呈现的内容缺乏吸引力;二是考古活动属于文物保护工作,不经深入研究,贸然在考古现场开展公众活动或对出土文物进行展示,可能会引发各类风险;三是山西虽然有丰富的考古文物资源,但有限的专业人员负担大量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程,对公众考古领域的探索、研究长期缺位,阐释、转化、传播考古成果的专业人才尤为匮乏,导致当地考古事业影响力小,考古工作者参与考古知识普及的热情不足、能力不够、办法不多,无法与公众需求相匹配。

2.5 SWOT-PEST综合分析

综上,笔者基于SWOT-PEST模型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分别分析了山西公众考古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现将论述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以更加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结论(表3)。

山西考古文物资源丰富,就公众考古事业内部因素而言,自身发展潜力大,但需积极发挥主动性,结合实际对最新政策进行研究、细化、落实;近几年资金投入幅度显著提升,但力度仍需加大;虽然有专业部门为社会提供公众考古活动,但公众反馈度偏低,社会效益不太显著;依托互联网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取得较好宣传效果,但方式方法亟须创新、丰富。就公众考古事业发展的外部因素而言,政策支持力度大,但需考虑政策的适用性和落地性;国家有财政支持,但标准高,需培养高质量、高效益的公众考古项目;社会公众对各类考古节目和活动充满热情,但对行业的认知存在误区;外省已有可借鉴的提升公众考古效能的经验,但已有经验手段结合当地自身情况进行复制推广的难度大,存在一定风险。

3 公众考古视角下考古事业发展路径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山西公众考古事业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整体看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挑战。因此,当地若想缩小考古工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高质量促进公众考古事业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考古单位及考古工作者积极性、创新新,在充分利用当地考古资源这一“富矿”的基础上,拓展公众感知考古成果的方式,拓宽公众感知考古成果的渠道,努力实现双向交流互动。

一是拓展公众考古活动实施路径。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全面连接的时代为考古成果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契机、创造了条件,努力走“互联网+考古成果”道路,是未来公众考古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山西地方公众考古部门开展了探索和尝试,以“两微一端”为载体,依托互联网举办“考古云讲堂”“带你读懂考古报告”“山西文物我来说”等线上视频讲解活动,获得公众好评。下一步,应继续深挖互联网潜力,依托短视频兴起热潮,塑造更直观、更易为公众所接受的传播方式,推动公众考古栏目创新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和过程分享式的公众考古活动,提升公众参与度、融入度,避免公众考古活动陷入“线上走红、线下遇冷”的境遇。

二是提升考古科研成果的可读性。可读性就是要求所传达的信息能够让公众理解和接受并产生共鸣。考古科研专业性强,同时传统考古工作模式要求考古工作者要长期沉静下来做研究,在宣传阐释方面用力不足,这都增大了考古学惠及公众的难度,体现在公众角度就是考古成果缺乏可读性,公众不了解考古知识,更无法通过考古成果实现见物、见史、见精神的目的,进而对考古学和考古工作者产生认知鸿沟。新时代要求考古工作者应主动走出“茧房”,努力克服“自说自话”局面,从考古成果“产出”上寻求突破,按照公众理解能力做好考古科普,从根源上改变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偏差。

三是充分利用良好发展态势展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近五年三次考察调研山西都对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做出指示。同时,与文物保护相关的各类活动、节目不断“出圈”,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高涨。2022年7月,山西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全省考古工作意见》(“考古十条”),明确全方位推动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出“科学布局考古基地”,“建设山西考古博物馆”意见,要求“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山西省公共考古研学基地”“教育引导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山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凝聚發展山西、建设山西的文化共识”,从山西考古成果滋养公众的角度做出安排部署,为公众考古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考古工作者应当把握机会,充分利用考古基地和考古博物馆建设,借此契机加强统筹安排,讲好山西考古的故事,让公众通过考古更加了解山西、了解山西文化。

参考文献

[1]徐卫民,权弼成.再塑往昔:让文物“活”在当下[J].群言,2021(1):29-32.

[2]高小燕.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3]刘萌.文物信息多元阐释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张振华.基于SWOT-PEST模型的西藏自治区文化创意产业驱动机制分析[J].山西农经,2121(20):84-85,109.

猜你喜欢
PEST分析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基于PEST分析的中国农业众筹发展研究
重庆职业教育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