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运河:共同富裕的幸福纽带

2023-05-26 21:21杨洋
决策 2023年4期
关键词:运河建设发展

杨洋

江淮运河及沿线区域承载着一代代江淮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它是安徽省生态体系、经济体系、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安徽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通道,是全省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经济动脉。因此,安徽有必要立足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统筹谋划运河沿线经济布局,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打开更长时期跨越式发展的新空间。

引江济淮作为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随着供水、航运、生态、旅游功能陆续实现,沿线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逐步增强,围绕沿线开展中长期布局的窗口正逐步打开。

发展新动能

运河,是人工开凿的通航河道,凝结着人类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力量,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承担着畅通要素流动、放大规模效应、拓展增长边界的重要功能。

从历史和全球范围看,运河是优化资源配置、激发要素活力、扩大经济循环的重要载体。开凿运河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人类活动,由起初单纯的军事需要逐步演化为经济需要、生态需要、公平需要。

中国大运河的千年积淀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中国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随着全国政治中心逐步东移、北移,运河成为北煤南运、漕粮北运的经济轴线,逐步对中国经济格局积累了系统性影响,沿线漕运码头成为河政要地、商贸中心,水利建设、贸易流通、人口集聚带动了科技、制造、文化的繁荣兴盛,形成了商贾云集、收入增长、文化交融、科技进步的正向循环,催生了一批枢纽性、节点性的名城名镇,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步从黄河流域转移到江南流域。

从区域发展态势看,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升级利用逐步加强,将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大循环快速演变。京杭大运河沿线省市拓展运河发展新动能。江苏省分类提升区域竞争力,在中运河片区围绕徐州港等内河航运枢纽布局沿河商贸物流中心,在江南运河片区聚焦“水韵江苏”品牌打造数字文化产业集群。浙江省提出把大运河浙江段打造为承接国家战略的沿河开发开放带,着力打通京杭运河杭州市区段和杭甬运河宁波市区段两大瓶颈,发挥对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的串联作用,提升区域开放水平和国际形象。中西部省份谋划重大工程释放内河红利。国家《内河航运发展纲要》提出,以千吨级航道为骨干,建设干支衔接、江海联通的内河航道体系。其中,在中西部布局了一批新的运河工程。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下,各地积极挖掘利用水资源配置的潜在优势,进一步联通形成更具规模效应的国家航运体系,有利于内陆流域经济布局、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进而提升强大国内市场的韧性和国际競争力。

结构性潜能

江淮运河蕴藏着安徽发展的结构性潜能。所谓结构性潜能,就是新变量通过多维度作用机制,为原有系统带来整体能级变化的潜在能量。

江淮运河对沿线发展的带动主要表现在:初期,发挥引调水功能改善沿线农业生产力和城镇综合承载力,发挥航运功能增强沿线经济联系、促进产业分工,建设文旅功能带动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城镇开发;中后期,沿线产业业态创新、分工深化,各类城镇累进发掘运河特质、实现要素集聚和功能升级,运河各项功能逐步嵌入沿线城镇空间体系,一批枢纽性节点性的创新园区、滨水城镇、创意乡村和生态高地逐步崛起。在这由近及远的过程中,将持续发挥区域共进、空间深化、文化引领等方面的影响。

引江济淮的一个控制性枢纽,运河、高铁、高速、国道纵横交错,形成立体化交通枢纽。图/ 视觉中国

在区域结构上,逐步积累解决安徽省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共进潜能。长期以来,安徽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表现就在南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差距带来发展阶段差距、生态环境差距、要素质量差距、收入差距以及公共服务差距等。在这其中,承载力的差距是最具决定性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他方面的差距,江淮运河建设和功能启动,就将打破这些自然瓶颈和短板弱项。

一是显著增强沿淮及皖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江水引入淮河后通过西淝河、沙颍河、涡河、淮水北调四路北上供水,将对皖北国家粮食基地、华东能源基地形成有力的水资源支撑,进而为皖北振兴奠定坚实的承载力基础。

二是重塑全省水运格局、带动南北经济交融。沙颍河、涡河、茨淮新河等皖北航道连接江淮运河后,将连通沿淮生态经济带、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南北生产力、资源分布的互补性将释放江淮流域间运输需求,预计“十四五”淮河水运量增速将超过长江,江淮运河水运量呈现非线性、跳跃式的激增,安徽省航运格局和生产力布局也将产生积极交互,带动南北要素流动、产业协调联动、设施共建共享,有利于释放皖北发展潜力、缩小区域差异、推进共同富裕。

三是更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安徽省境内实现淮河和长江水运连通,改变了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内河水运格局,从而更好发挥安徽水运通达内陆纵深、承担内贸交流、外贸运输等优势,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新的动态平衡。

在城镇结构上,形成为现有城镇化格局赋能的空间潜能。运河沿线具有广阔丰沃的纵深腹地,这些丰富的滨水岸线和广阔陆域,将为安徽“一圈一群一带”城镇化格局带来新的空间动能。江淮运河合肥段承载了合肥市科创资源外溢,其水路链接将提升都市圈通江达海水平,丰富内部辐射和协作网络,赋予合肥都市圈新动力新链接。同时,引江济淮涉及皖北6市32个县,将激发皖北县域城镇化潜力,显著提升这些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和吸引力。另外,运河将提升皖江城市带内部联通水平,拓展皖江内部次级区域协同发展空间。

在文旅体系上,蕴藏着发扬新时代徽风皖韵的文创潜能。运河及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积淀深厚,分布着诸多代表安徽南北特色的品牌文化资源。作为一条极具辨识度的空间载体,运河浸润了沿线小城镇和特色乡村的生命力,将激活并串联沿线单点化、分散化、碎片化的旅游资源和文化遗迹,整合发挥出世界级“江淮印象”的文旅潜力。

江淮运河是安徽人民在新时代的新创造新创举,该项工程的建设,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结果,其文化内涵承载着数十年来江淮儿女突破自然瓶颈、为开创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时代精神,这是江淮运河的鲜明印记,也必将是引领后续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战略升级秉承的一条精神主线。

挖掘潜能

要把江淮运河发展融入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之中、嵌入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过程之中,立足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需要,充分挖掘释放共进、空间、文创三大潜能,努力把江淮运河建设成为帶动全省共同富裕的幸福纽带。

一是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建设世界知名的生态运河。高标准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和谐共生的良性生态系统,打造产城河一体共生的绿色发展体系。

二是围绕发展现代航运,建设共进安徽的经济动脉。要着眼于重塑航运格局、促进区域协调,打造内联外畅、通江达海、绿色生态的“工”字形现代内河航运走廊。航道建设上,畅通江淮运河南北拓展通道,贯通皖北地区通江达海通道。港口建设上,围绕交通枢纽、重点城镇、产业集群,分层分类规划建设一批港口码头。

三是围绕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城乡融合的创新典范。运河流经区域需要一个“聚力强点、聚能联线、聚势成面”的引导培育过程。要充分发挥江淮运河对沿线城乡空间资源的激活、串联和整合作用,打造河城共生的城乡融合空间节点。在这些特色节点的发展上,要注重以顶层设计的视角挖掘放大其独特优势,运用系统思维构建特色资源市场转化的商业闭环,精心打造一批“市场驱动的精致空间”。

四是围绕做强文化旅游,塑造面向世界的印象江淮。充分挖掘水利景观、旅游资源、运河文化和时代精神,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品设计开发、运河文化研究推广等领域,推动成立一批研究平台、专业机构或行业联盟,鼓励沿线城市积极参加内河航道国际组织、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等机制,吸引国内外各界关注、讨论安徽江淮运河的资源特质、文化内涵、商业潜力和发展空间,逐步对江淮运河发展形成更具格局和深度的认知迭代。

江淮运河发展潜能的释放、目标功能的打造,是一个中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也还存在着沿线经济关联度不足、人口和经济密度不高等问题,以及功能建设、要素保障、生态保护协同难度大等难题,我们既要有久久为功的定力、也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既要有契而不舍的毅力、也要有与时俱进的灵活,努力把世纪工程的综合效益发挥到最大,在新发展格局中推动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跨入新境界。

(作者单位: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猜你喜欢
运河建设发展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