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爽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长期以来,我们党不仅在调查研究的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在理论方面形成了系统的观点,解剖麻雀式调研就是其中之一。“解剖麻雀”是毛泽东对典型调查方法的形象比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曾指出,“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解剖麻雀式的调研?
解剖一个麻雀,首先要选好麻雀,也就是要选好调查研究的典型。怎样找调查的典型呢?毛泽东说:“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
1930年5月,红四军攻克江西寻乌县城。毛泽东利用红军在安远、寻乌、平远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在中共寻乌县委书记古柏协助下,在寻乌开展了20多天的社会调查,对寻乌的政治区划、地理交通、商业活动、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的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考察分析。这是毛泽东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调查,后来整理成《寻乌调查》,共5章39节,8万多字。
毛泽东之所以选择寻乌进行调查,是因为“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也就是说,通过对寻乌的调查,他对赣南、闽西的基本情况也就有了大致了解。
调查开始之前,毛泽东在对寻乌基本情况进行摸底了解的基础上,亲自准备和拟定调查纲目,既有大纲,也有细目。他共列出5个大目,每个大目之下又列出几个至十几个细目,在细目之下再列出作讨论式调查的具体问题。针对每个具体问题,他都有针对性地选择了调查对象。比如,关于寻乌的交通,他具体分析了水路、陆路、电报、邮政、陆路交通器具的情况;关于寻乌的商业,他具体调查了从门岭到梅县、从安远到梅县、从梅县到门岭、从梅县到安远与信丰经寻乌的生意情况,以及惠州来货、寻乌的出口货、寻乌的重要市场等情况,并详细调查了寻乌城市场各种货物的种类、店铺分布、经营品种、货物来源、市场价格、店员制度等情况;关于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他对寻乌8个头等大地主、12个二等大地主、113个中地主的具体情况一一进行了分析;关于寻乌的土地斗争,他从分配土地的方法、山林分配、池塘分配、房屋分配等17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寻乌调查因细致入微,获取的资料十分翔实。
201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曾这样评价毛泽东的寻乌调查:“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麻雀”确定了,但倘若不俯下身子细心摸清情况、沉到一线精心寻找对策,就很难将其“捉”住。对此,陈云曾说:“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時间做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10%的时间就够了。”
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经济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大跃进”运动开展的初衷是想把经济建设搞得更快一些,使国家早些实现富强,但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结果适得其反。为了确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中央、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
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当时身体不好,医生建议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但他还是响应中央的号召,决定亲自到农村进行调查研究。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陈云在上海青浦县的小蒸人民公社蹲点半个月,进行了仔细深入的调查研究。
青浦是陈云的故乡,革命战争年代他曾在小蒸领导过农民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曾多次到青浦进行过农村调查,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当地农民朋友也了解他,能够对他讲真话,他能了解到农村最真实的情况。
图/ IC Photo
调研期间,陈云的日程安排基本是:上午开座谈会,下午到田间地头、养猪场、农民家里、集体食堂等地方考察。他在《青浦农村调查》报告中谈到,这次调查“我听了公社党委两次汇报,召开了十次专题座谈会……这些座谈会,有几次主要是向农民做调查,有几次是和公社党委交换意见。我自己还去农民家中跑了若干次,观察他们养猪、种自留地、住房和吃饭等情况”。仅关于养猪一项,陈云就召集公家养猪的人、私人养猪的人各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公社的15个养猪场,他看了其中10个。此外,他还虚心向有经验的农民请教,亲自到农户家中查看猪圈。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他得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今后养猪事业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是把母猪发还给农民私养。在种双季稻还是单季稻的问题上,陈云亲自到田间地头,在经验丰富的农民中做调查,询问早稻、晚稻、小麦、蚕豆的耕作规律,了解种双季稻和单季稻、稻麦间作的优缺点,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全面算账,种双季稻各方面损失很大,实际上并不合算。”
解剖“麻雀”从哪里下手?脑子里面要先有问题。如果一个问题也没有就去搞调查,那就难以掌握主动权,“去调研”难免沦为“被调研”。邓小平曾告诫党员干部:“要放手去抓,大胆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把问题弄清楚,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即“小康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0美元,提高到20世纪末的1000美元,翻两番。
这个目标是邓小平根据国内外材料作出的科学判断。但这个“小康水平”是个啥样子?具体标准是什么?能不能实现?他决定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算算账”,调查一下实际可能性。
调查研究是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重在凝神聚力、专心致志,把功夫下在心无旁骛“解剖麻雀”上。
1980年六七月间,邓小平专门到几个省做了一次调查研究。7月22日,他在赴郑州的途中说:“这次出来到几个省看看,最感兴趣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农村奔小康,达到人均1000美元,一个是选拔青年干部。”
1983年春节前夕,邓小平又到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沪地区再次进行调查研究。2月6日,他抵达苏州,第二天下午就在下榻的宾馆开门见山地向江苏省负责同志了解:“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沒有可能?”江苏的同志向邓小平详细汇报了近年来全省及苏州工农业生产情况,表示像苏州这样的地方,准备提前5年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翻两番”。
达到人均800美元的水平,社会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针对邓小平提出的这个问题,江苏的同志具体汇报了6条: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
邓小平为苏州人民取得的成绩兴奋不已。之后,他又到杭州、上海等地调研。这次在江浙沪为期3个星期的调查研究,坚定了邓小平对“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的信心。回到北京后,他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介绍了调研时了解到的“小康水平”的社会状况和6条标准,高兴地说:“看来,‘四个现代化希望很大。”
在此基础上,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部署。
通过解剖一只“麻雀”,将“点”上的经验推广到“面”,是推动全局工作的重要一招。调查研究,关键在于发挥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在全局中解决现实问题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专程来到位于陕鄂渝交界地带的平利县老县镇考察脱贫攻坚等情况,带头“解剖麻雀”。
在老县镇,习近平主要考察了4个地方:一个社区、一所卫生院、一所小学、一座茶园。每一个考察点都蕴含深意,都直指当下脱贫攻坚和复工复产复学的重点工作。
2011年,平利县规模最大的移民搬迁安置区开工建设,命名为锦屏社区。截至2020年,锦屏社区共搬迁安置11个村、1346户、4173人,是全镇搬迁群众最多、规模最大的安置区。习近平当天的第一个考察点就是锦屏社区。在这里,他实地察看了已经复工复产的社区工厂,还到社区居民汪显平家中,同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调研结束后他对当地“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的发展思路给予肯定,并叮嘱“解决好贫困群众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脱贫攻坚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的一件事是:有的孩子反复失学辍学,不少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低。正是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在老县镇重点考察了这里的卫生院和中心小学,了解基层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询问孩子们学习和生活情况,还专门到学校食堂,了解学生伙食和复学后疫情防控情况。调研结束后他强调,要“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疫情防控能力建设,把各项防控措施常态化”,“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乡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用好革命老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老县镇调研的第四站,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了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在园区,他拾级而上,步入茶园,沿途察看春茶长势,同茶农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茶叶收成、价格和村民土地流转、参加分红、务工收入等情况。针对了解到的情况,他强调“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并勉励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脱贫奔小康。
在老县镇,习近平总书记看的是一个社区、一所卫生院、一所小学、一座茶园,实际上关注的是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脱贫攻坚领域这些重大命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老县镇调研正是习近平总书记以调研开路、以调研开局这一战略思维的典型体现。
要“细心”,细微之处见真章。焦裕禄同志有句话:“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细才有真,有细才能准。搞调查研究必须做到细致入微,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笼而统之,满足于“差不多”“能凑合”“还将就”,而是要善于抓住小事和细节,通过“解剖麻雀”,以小见大,盯住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死角,于细微处见功力、见真章。
要“耐心”,滴水穿石取真经。开展调查研究,尤其是下基层调研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勤跑腿、多蹲点,反复研究,通过“解剖麻雀”取得真经,找到解难题的钥匙。如果只在表面上用功,蜻蜓点水“意思一下”,是调查不到实情、发现不了问题,也研究不出成果的。
要“用心”,心无旁骛摸实情。调查研究是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重在凝神聚力、专心致志,把功夫下在心无旁骛“解剖麻雀”上。如果心不在焉,满足于走走过场、装装样子,存在应付心理,就不能发现和解决真问题。只有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问题导向,把群众的期盼和需求作为下基层调研的主题和出发点,做到有的放矢、倾力投入,才能摸透实情,达到预期目的。
(原文来源于《党课》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