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 叶 磊
科学课程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的。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以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视野的扩大为线索编写教材,其素养指向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学生在完成这个单元的学习后,通过单元作业对自身素养水平进行评估,是一种普遍性的操作。但常规的书面作业或者实验作业在素养指向的完整性上都有所欠缺,同时作业本身也存在着“为做而做”的逻辑缺陷。为此,笔者进行了“问题导向的项目化作业” 的设计实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赋予作业本身“做”的意义,同时通过四维素养调用,将作业完成的过程提升为综合表现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教师首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富有童趣且容量合适的驱动性问题,再围绕驱动性问题建构可视化的多维评价阶梯、结构化的综合作业进程和具象化的认知发展支架,以支撑作业目标的实现。
聚合化的驱动性问题是指聚合考量学生经验、教材内容、学生兴趣建构的驱动性问题。为了让项目化作业拥有独特的魅力,教师需在“作业任务”与“学生兴趣”之间建立联系。运用富有童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综合性的作业实践是“问题导向的项目化作业”的设计理念。为此,教师需从学生生活、学科教材、学生兴趣三重视角审视并建构聚合化的驱动性问题。在“微小世界”单元作业驱动性问题设计时,教师提出的驱动性问题是“水滴可以放大图像,你有办法用水做一个‘放大镜’吗?”。从教材视角审视放大镜,它是“微小世界”单元学习的重要工具,学生对其结构、功能、使用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从生活视角审视水,它是学生童年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事物;从兴趣视角审视“用水做一个‘放大镜’”,事件本身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有趣的。教师可以整合上述分析进行驱动性问题设计。
可视化的多维评价阶梯指的是以多维素养为指向,以差异化的个体引导为目标,构建对教师和学生双向可见的评价体系。作业的目标“高地”在哪里?围绕问题解决的实践路径,教师可以用评价性表述为作业关键操作设置明确目标。出于对有效性的关注,目标设定需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可视化”,即对于评价条款学生“看得懂”,教师“看得到”,应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行为化表述;二是“多维化”,即项目化作业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需要建立多维的素养评价体系;三是“阶梯化”,即评价设置以理想状态为最高目标阶梯式上升,为学生素养发展指明路径。综上所述建构“可视化的多维评价阶梯”(见表1)。
项目化作业的过程路径是怎样的?在综合性的作业进程之中,教师用“观念作业”提供观念支持,用“设计作业”提供设计支持,用“制作作业”提供制作支持,在全方位的支持下促使学生不断向着实现作业目标前进。同时,全程性的作业支架运用,对学生观念、思维、实践素养进行全面记录,便于教师对学生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估。
“植入线索”的观念作业指的是包含项目问题线索题的单元试卷,它的内容指向学生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在“微小世界”单元项目化作业中,学生需要完成挑战任务——“用水做一个‘放大镜’”,此项挑战只运用了放大镜的结构特征与使用方法两项内容。教师在设计观念作业时需将此内容无痕植入涵盖“微小世界”单元内容的整体作业中。作业在指向上有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习题。学生完成观念作业(见图1)的过程是单元内容梳理与应用的过程,提取观念线索解决项目问题是信息提取与实践的过程,这种作业形式在逻辑上与解决真实问题的方式保持一致。
图1
“聚焦要素”的设计作业指的是弱化设计干扰,聚焦项目问题要素的设计作业。小学生的设计表现手法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为提高学生设计创意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设计支持。为此,教师布置了“聚焦要素”的设计作业(见图2),即教师提供可见的材料支持、提示性的操作支持和结构化的表达支持,帮助学生展开现实可行的创意设计。
图2
三种简单可见的生活化材料,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创意载体;正面、侧面视角绘图能够完整呈现放大镜的结构特征;提示性的绘图要求能够提升设计图的可读与可行性。设计时需注意:在材料选择上需是容量合适且简单能动的生活化材料,在绘图方式设定上需是便捷并聚焦作品特征的表现手法;在要求表述上需运用简单明确的行为化语言,以此弱化设计干扰,让学生聚焦要素展开设计。
“定向牵引”的制作作业指的是以探寻项目问题最佳解决方案为目标的实操作业。以材料为纽带,作品在制作和设计上应保持一致,在执行上设计是制作的基础,而制作又能为设计提供支持,为此,制作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且可以调控。为创设“定向牵引”的制作作业(见图3),教师为“放大镜”制作准备了水、保鲜膜、细铁丝三种材料,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结构简单、学生熟悉且操作性强,方便学生进行能动的创意制作。为了让学生有目的地对放大镜结构进行优化,教师要以放大性能为导向设计层层递进的调试目标。
图3
为确保制作过程科学可行,在设置目标阶梯时教师要进行“下水”实验,同时为了确保调试的科学性,调试过程应和教材内容相对应。此处的内容指向是“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就越大”。总之,制作调试的本质是学生动手动脑,运用教材内容对作品进行逐步完善的过程。
具象化的全域发展认知指的是学生在经历项目化作业的过程后,从过程与结果对作业进行双向分析,从而形成全面且具体的认知。为了让学生在作业复盘中获得具象化的全域发展认知,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以项目化作业的具体事实为线索,设计结构化的评价体系,以放大镜质量、书面作业和制作过程为评价内容,进行各自的优缺点评述与分析。学生基于亲历的工作,对自身作业表现与作业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为“再出发”建构更优路径。关于过程,学生需要认知并坚持有效作业行为,改良无效操作;关于结果,学生需要认知并坚持优势成果特性,改进作品缺陷,以具体形象的全域认知分析有效支撑学生自我认知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