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晔
(北京市顺义区马坡镇卫生院,北京 101300)
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高血压患者的肾损害在临床上很常见,是高血压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开展尿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高血压肾损害,对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延缓患者病情的进展是十分有利的[2]。通过常规实验室诊断(尿素氮、肌酐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多难以早期监测肾脏损害,不能满足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需要[3]。蛋白质是尿液化学成分检查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生理状态下,尿液中仅有极微量的蛋白质排出(这是因为肾小球滤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属于正常的白蛋白尿[4]。在某些病理条件下,经肾脏排泄的白蛋白>30 mg/24 h或24 h 尿白蛋白为30 ~300 mg 时,称为白蛋白尿,当24 h 尿白蛋白>300 mg 时,称为大量白蛋白尿[5]。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害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反映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目前,临床针对尿白蛋白的检测方法主要以干化学法及免疫比浊法为主。干化学法由于操作相对简单,常用于尿蛋白的初筛,又因此方法易受到饮食、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获得结果的准确性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6]。故在临床上,多采用联合检查的方式,以获得明确的诊断结果。基于此,本研究特选取我院慢病管理中的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单纯高血压患者以及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尿微量白蛋白与干化学法尿蛋白联合检测在高血压肾损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将2021 年1 月至12 月我院慢病管理中的以“高血压肾损害”为诊断的患者总计50 例纳入研究组,并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50 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结果无异常的健康者50 例为健康组。纳入标准[7]:研究组患者的病情符合高血压肾损害的诊断标准;对照组患者的病情符合单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健康组的健康体检结果未见异常。排除标准[8]: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存在乳糜尿、脓尿、肉眼血尿和高色素尿;患有继发性高血压;出现其他的高血压并发症。研究组中,男27 例(54.00%),女23 例(46.00%);体重46.3 ~85.7 kg,平均(59.85±2.94)kg;体质指数17.3 ~27.1 kg/m2,平均(21.86±1.25)kg/m2;年 龄44 ~78 岁,平 均(56.83±2.28)岁。对 照组中,男28 例(56.00%),女22 例(44.00%);体重45.5 ~84.7 kg,平均(58.69±2.79)kg ;体质指数18.0 ~26.9 kg/m2,平 均(22.02±1.32)kg/m2;年龄41 ~72 岁,平均(56.83±2.96)岁。健康组中,男26 例(52.00%),女24 例(48.00%);体重44.4 ~83.9 kg,平均(57.86±2.76)kg ;体质指数17.1 ~27.4 kg/m2,平 均(21.46±2.04)kg/m2;年龄42 ~75 岁,平均(58.15±3.02)岁。三组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干化学法尿分析仪器为桂林优利特URIT-500B尿液分析仪,试纸为配套的URIT11G 尿液分析试纸条;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仪器为深圳普门自动尿液微量白蛋白肌酐分析仪,检测方法为散射比浊法。试剂耗材均为配套的试剂耗材,批号均在有效期内。
比较三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水平。统计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
使用SPSS 25.0 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用±s表示计量资料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F检验用于组间比较;以例、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χ² 检验用于组间比较。P<0.05 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水平的对比(± s)
表1 三组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水平的对比(± s)
组别 尿微量白蛋白(mg/24 h)干化学法尿蛋白(g/24 h)研究组(n=50)83.25±10.06 1.57±0.31对照组(n=50)38.11±9.29 0.20±0.06健康组(n=50)3.23±1.08 0.07±0.01 P 值 <0.05 <0.05
尿微量白蛋白单独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为82.00%,干化学法尿蛋白单独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为58.00%,二者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为100.00%。相较于尿微量白蛋白或干化学法尿蛋白单独检测,二者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n=50)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现已成为我国的“国民病”。中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极高。此病多是由于患者自身认知不足、生活习惯不良及遗传等因素引发。高血压具有发病率高、治愈困难、并发症多等特点,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9]。此病患者的血压若长期居高不下,可对多个靶器官(如心、脑、肾等)造成损害。目前,临床上对于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考虑可能与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有关[6]。研究指出,高血压可影响肾脏的血流动力学,直接对肾脏造成损害,引起肾脏疾病。相关研究对肾脏穿刺活检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若高血压肾损害的病程超过4 个月,则引发肾小动脉硬化的概率高达82%[10]。分析原因主要为,高血压可导致肾入球小动脉与叶间小动脉发生节段性改变,降低血管的自我调节能力,当肾单位高灌注时就会引发高灌注损伤[11]。若肾动脉持续处于高灌注状态,可引起肾脏功能及结构的改变。研究指出,高血压肾损害患者的肾脏血管可出现管壁增厚或管腔狭窄的情况,且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肾单位发生缺血性病变,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加重肾脏的高灌注损伤,易引发肾功能衰竭。因此,对于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早期肾损害是高血压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并不显著,主要是以出现尿微量白蛋白为特征的近曲小管功能障碍。早期肾损害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多处于正常范围,因此单纯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来诊断早期肾损害的效果并不理想。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是目前尿液自动化检查中比较常用的工具,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等优点,是目前常用的尿蛋白检测方法。采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测定尿蛋白的原理是,检测试纸条中含有溴酚蓝、枸橼酸缓冲系统、表面活性剂等酸碱性指示剂,溴酚蓝在pH3.2 时产生的阴离子与含有阳离子的蛋白质(主要为白蛋白)结合后,会出现颜色的改变,进而可判断检测结果。但这种检测方法易受到饮食、药物、尿液酸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如果病人尿液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就会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12];若患者服用奎宁、磺胺嘧啶等药物,就会出现假阳性结果;若患者青霉素的用量较大,会出现假阴性结果;当尿液标本中含有其他分泌物或细胞成分较多时,亦会造成假阳性结果。
引起蛋白尿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生理性的,一类是病理性的。生理性蛋白尿包括功能性蛋白尿(剧烈运动、寒冷、情绪激动、发热等原因引起)、体位性蛋白尿、摄食性蛋白尿等,一般不具有病理意义。病理性蛋白尿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组织性蛋白尿等。病理性蛋白尿是肾损伤的重要表现,但在肾损伤的早期尿蛋白多以微量白蛋白(30 ~300 mg/24 h)为主,在尿常规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因此,单纯通过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易造成漏诊,故需要定量检测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文献报道,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敏感性高,可以诊断早期肾脏损伤[13]。研究指出,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在早期高血压肾损害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为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防治提供相关的指导依据。近年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管理工作中。尿微量白蛋白主要是指人体尿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69 000,带负电荷,无法通过正常肾小球滤过膜的蛋白质。生理条件下,尿液中仅有少量的蛋白质(0 ~30 mg/L),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检测,都很难被检测出来。而当肾脏出现损伤时,蛋白质就会随尿液大量排出。目前,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放射免疫法、免疫扩散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比浊法等。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为肾功能损害的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很高,且对机体无任何损伤。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干化学法尿蛋白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量白蛋白单独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为82.00%,干化学法尿蛋白单独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为58.00%,二者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为100.00%。相较于尿微量白蛋白或干化学法尿蛋白单独检测,二者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尿微量白蛋白与干化学法尿蛋白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肾损害的准确率高,适用于高血压肾损害的早期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