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婷,徐国平,谢佩宏
(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 安顺 561000)
伴随医疗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机械通气逐渐成为临床中辅助通气的有效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率。据相关统计报道[1]可知,在ICU 重症病房中,约1/2以上的患者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但此类患者应用机械通气时可能会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并且引发的概率相对较高,应用ICU 机械通气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逐渐演变为影响机械通气患者治疗质量与生存质量的主要问题。为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众多学者展开临床分析[2-3],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最高可达到70%,最低也接近10%,并且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有近半数的患儿因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而出现死亡等不良后果。为此探寻ICU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预后十分重要,可通过探寻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质量。现阶段的众多临床数据研究[4]显示,改变床头抬高角度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学者[5]在研究中将床头抬高30 度、床头抬高45 度、平卧位三种情况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情况机械通气患者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情况与预后质量,数据结果显示,当床头抬高角度为45 度时,可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概率,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我国学者卢才菊等在研究中对不同的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角度加以比较,数据结果显示,当床头抬高角度为35 度时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总之,目前国内外指南就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角度给予建议均为30 ~45 度,但在30 度和45 度中究竟哪一个角度更好,目前尚无定论,我科希望通过此研究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关于机械通气患者体位方面的参考依据[6]。文中主要探讨究竟床头抬高多少角度对于预防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为有效,对患者的预后最好,现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在安顺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160 例患者,随机分为30 度组、45度组。30 度组:80 例ICU 机械通气患者,其中包含男性患者47 例,女性患者33 例,患者年龄>36 岁且<71 岁,平均年龄为55.90 岁。45 度组:80 例ICU 机械通气患者,其中包含男性患者52 例,女性患者28 例,患者年龄>34 岁且<73 岁,平均年龄为58.14 岁。经SPSS 数据分析统计可知,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分析。
(1)患者在ICU 内机械通气超过48 h ;(2)年龄>18 岁的ICU 患者。
(1)年龄<18 岁;(2)转入ICU 前机械通气超过48 h ;(3)患者存在严重颅脑疾病、腰麻术后、骨科术后等体位特殊要求;(4)APACHE Ⅱ评分≥30分的患者;(5)患者入住ICU 时已出现肺部感染;(6)患者再次插管;(7)临床资料不全。
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基础疾病、APACHE Ⅱ评分),收集两组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例数、呼吸机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28 天病死率等指标数据。
1.4.1 床头角度测量方法 应用床头量角器或标尺测量床头角度。应用非弹性绳以病床抬高组件长度的1/2制定标尺并悬于床头抬高组件头端,当床头抬高组件升高时,标尺尾端到达床头抬高组件原位置时,床头抬高角度为30 度或45 度。
1.4.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参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中的临床诊断标准:(1)机械通气48 h 后或撤机拔管48 h 以内,胸部X 线影像可见新发生的或进展性的浸润阴影。(2)同时满足下列3项中的至少2 项则考虑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体温>38℃或<36℃;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L或<4×109/L;气管支气管内出现脓性分泌物。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水肿、肺栓塞、肺结核等疾病除外。
1.4.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措施 所有入科后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均行床旁胸部X 线检查,用复方氯己定进行口腔护理(每天2 次),每日进行呼吸机湿化液的更换。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部卫生规范、呼吸机管路及加热湿化器每7 天更换一次,加热湿化器温度设定在32 ~35 ℃,湿度设定在60% ~70% 之间。
在本研究过程中,具体观察数据指标如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28 天病死率、反流误吸发生率、患者的舒适度。
数据结果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 检验。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45 度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反流误吸发生率、28 天病死率分别为8.75%、2.50%、0.00%,30 度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反流误吸发生率、28 天病死率分别为20.00%、7.50%、1.25%。与30 度组相比,45 度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反流误吸发生率均更低(P<0.05),但两组患者在28 天病死率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与反流误吸发生率、28 天病死率(n,%)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45 度组患者的机械通气 时 间 与ICU 住 院 时 间 分 别 为(5.32±1.30)d、(7.96±2.03)d,30 度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分别为(8.17±1.52)d、(11.88±3.99)d。45 度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 住院时间均短于30 度组患者(P<0.05),体现出前者的床头抬高角度方案在预后恢复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 住院时间(d,± s)
表2 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与ICU 住院时间(d,± s)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 ICU 住院时间45 度组 80 5.32±1.30 7.96±2.03 30 度组 80 8.17±1.52 11.88±3.99 t 值 6.839 11.255 P 值 0.015 0.007
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45 度组患者的舒适度情况更为优良(P<0.05),仅有4 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舒适”,30 度组患者中则有13 例患者“不舒适”,体现出45 度的床头抬高角度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依从性与舒适度,为后续治疗方案奠定良好基础,具有确切的应用价值。具体数据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舒适度情况(n,%)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48 小时后,停用机械通气和拔除气管插管后48 小时内发生的新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不包括无创性机械通气)[7-8]。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普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已经成为ICU 工作者面临的难题之一[9-1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会增加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检查及药物的使用情况等,上述情况的发生必然将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这部分费用又大部分可经医保局报销,从而增加了国家医保的负担[11-12]。贵州的经济经过多年的长足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人均GDP 也较前得到了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居民生活已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和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仍然较为落后,贫困人口较多,而当前的医疗费用也较高,特别是在重症医学科,医疗费用较为昂贵,很多有救治希望的病人,往往因为经济原因选择放弃治疗。因此,通过各种有效方案预防重症医学科患者的并发症,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同时可能减少患者重症医学科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从而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13-14]。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可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和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而抬高床头预防误吸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预防措施。目前虽然有许多研究证明平卧位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但对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采取什么角度是最理想的体位,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进一步探讨与研究[15-17]。故我科重在研究哪种床头抬高的角度对于预防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为有效,探讨通过有效的体位干预措施的应用,能否减少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及国家的负担。本次调查研究中160 位ICU 机械通气患者中80 例患者的床头抬高角度为30 度,80例患者的床头抬高角度为45 度,研究数据结果证实45度组患者的治疗质量与预后质量更佳,患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可能性更低,并且患者具有更高的舒适度,两组患者的ICU 住院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等数据指标呈现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28天病死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不同床头抬高角度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具有显著区别,当床头抬高角度为45 度时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较低,并且预后质量更为优良,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与治疗有效性,并且患者的依从性相对较高,发生反流误吸情况的可能性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因此可在患者的临床恢复中加以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