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

2023-05-25 03:53:55刘世伦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7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人文精神人文

刘世伦

摘要:人文精神曾经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备受冷落,由此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在“双减”教育形势下,人文教育理念的深远意义得到了社会的共识,构建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重要的主题。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价值引领,以文化人”是2022年版语文新课标主要变化之一。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凸显个性的写作、深入细致的文本解读,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人文世界语言文字诵读写作解读

从茹毛饮血到遨游太空,人类已经步入了高度文明时期。然而,随着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实现同步提升,人类精神世界的贫穷导致了惨重后果:环境恶化、食品不安全、能源危机;大学生弑母、明星跳楼,甚至中小学生轻生事件也频频见诸报端。我们的教育仿佛遭到当头棒喝,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然的轻视和冷漠,缺少生命教育,漠视心灵世界,缺乏人文关怀,不正是我们长期忽视人文教育的后果吗?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上层建筑也不容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语文老师应该积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

所谓人文,就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的总和,通俗地讲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言之,就是重视“人”的文化。《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培养人文精神、构建人文世界已经成为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依据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各单元的编排都是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管齐下,正所谓“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再插上语言文字的翅膀,效果立竿见影。不得不说这是非常及时的调整和改革。

既然人文教育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具有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那么我们怎样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的散文、诗词,其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思想高尚,作为语文老师,我常常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反复诵读这些课文,让学生们在诵读中获得美的熏陶、爱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高尚的情操。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点内容。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梅花魂》,以小瑛儿的视角回忆了外祖父在星岛的几件往事,文中老华侨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感染了每一位师生。课后,师生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以“梅花魂”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用瑛儿和外公的故事把《梅花》《墨梅》,以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等串起来,瑛儿与外公的对白贯穿始终,《红梅赞》的合唱加伴舞使表演更加丰富、立体,多元结合,共同演绎了中华儿女不惧“风雨和严寒”、顶天立地的梅花精神。通过开展诵读活动,老师在孩子们心田里播下了热爱祖国和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也是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为了防止学生诵读时无病呻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人文思想,我会在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介绍上做足功课。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是啊,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文坛世纪老人冰心和她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诠释。本单元第一课《短诗三首》节选自冰心的第一部诗集《繁星》。课堂上我注重组织学生交流预学成果,通过交流,同学们了解到:冰心是幸运的,她有一个参加过甲午海战的英雄父亲,她四岁至十二岁同母亲一起跟着海军军官的父亲住在烟台港边面朝大海的半山腰,八年的童年生活都在美丽的海滨度过。一次,和父亲在海边散步时,小冰心请父亲描述一下烟台的大海,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北方也有许多美丽的港口,青岛、大连、海参崴,但是他们都被外国人占据,只有烟台是中国的。”听了父亲的回答,冰心心潮澎湃:“大海啊,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由此可见,冰心对大海的热爱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深沉的。学生带着这份理解诵读起来就更有感触了,一遍遍诵读又加深了对其中人文精神的体会。

在本单元四篇现代诗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教师课堂语言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引导性,多次对学生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只有一个心灵美的人,才会拥有一双美丽的眼睛,才能看到美丽的世界,冰心、艾青、叶赛宁以及戴望舒都是这样的人。我们不仅要学习诗人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还要学习通过诵读表现美,用文字留住美。”“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简练的诗句,错落有致的诗行,带给孩子们无尽的想象。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听到了夏虫的鸣叫,闻到了紫藤萝花的清香。

在清新隽永的文字中,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同学们觉得生活是美好的,自然是美丽的,未来是光明的。岁月静好,值得他们去欣赏,去珍惜,去为之奋斗。

二、通过凸显个性的写作,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揭示了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内驱力;言为心声,从一个人的语言文字中可以了解到他的内心世界。因此,语文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写作,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此来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让真情自然流露”。朱自清的《匆匆》和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教会学生如何抓住生活中的平常小事,真实自然地表达感悟和心情的变化。在笔者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

下面是笔者班一位同学(留守孩子;父母离异多年,自小与奶奶相依为命。去年年底其父在城里再婚了)的习作节选:

放晚学回到家,我见大门锁着,心里冷笑:就知道不会在意!随后,我拿出钥匙,开门,写作业。

昨晚,奶奶突然对我说:“孩子,明天是你生日,准备给你买个蛋糕……”对于生日我没有任何记忆,反正一年到头都是一个人在这冷冷清清的家里,独自玩,独自写作业。

大约半个小时后,我看见了爸爸的车,以为是幻觉。当蛋糕和人出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泪目了。“生日当天不能哭哦”,爸爸替我擦去了眼泪,笑着对我说:“这个蛋糕好看吗?这可是我们选了好久才选好的!”“好看!”我没骗人,它真的很好看:带翅膀的小天使,洁白的奶油,点缀其间的草莓,很搭生日的气氛。点亮十二根蜡烛,我许了愿,因为有点紧张,许久才吹灭所有的蜡烛……吃完蛋糕后,我就去睡觉了,因为我再不走,那不听话的眼泪又会跑出来。

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了她的这篇日记,包括评语:“谢谢你跟我们分享了过生日的经历和感受,从失望到惊喜再到感动,甚至还有些说不出的心酸,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温情和你的懂事乖巧,令人既心疼又欣慰。内容真实,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此后,我惊喜地发现她变了,爱笑了,活泼起来了,还在班级联欢会上和同学一起表演了三人小合唱,在口语交际课堂上上台发表她的班干部竞选演讲。尽管表现差强人意,但还是可以看出她在主动锻炼自己,也在参与中逐渐建立了自信。可喜的变化源于老师对她的文字表达的关注、认可和引领。

无独有偶,另一个学生也在习作中讲述了他的生日故事。

这位同学生活在一个特殊的家庭,母亲哑巴且有点智力缺陷,父亲大字不识几个,长年在外打工,平时他和妈妈的生活全靠年迈的奶奶料理。有一天,他在小区门口下了校车后冒雨跑回家,一进门就大声地喊:“奶奶生日快乐!”当奶奶反问“你什么时候生日?”的时候,他瞬间崩溃了,躲进房间里泪流满面。因为他的生日已经过了,生日那天没有人记得,没有问候,没有礼物;而且,那天他还特地问过奶奶“今天是什么日子?”,奶奶回答不知道。他写道:“那一句‘不知道,就像无情的雨浇灭了我心中希望的小火苗。”站在窗前,他“感觉那漫天大雨仿佛是为自己而下,泪水模糊了视线”。

作文点评时,当我表扬这位同学的习作写得具体生动时,他的眼圈又红了,可以看出他还在为没人记得自己的生日而委屈。我心里一拧,这样不行啊,得引导他走出来。下课后,办公室里,我大大地表扬了他能记住奶奶的生日,又亲切地询问了他家里的情况。我说:“奶奶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家人常常吃不饱饭,奶奶把你大伯、你爸爸和你姑姑拉扯大,容易吗?”他说:“不容易。”我又语重心长地说:“你知道吗?奶奶七十岁了,劳碌一辈子了,本该享享清福,但是现在每天还要洗衣做饭照顾你们。她不照顾你们是本分,照顾你们是情分哦。奶奶那么操劳又没有什么文化,不能像你那样在日历里圈出生日的时间,忘了你的生日也情有可原,不是吗?”“嗯。”徐天奇很认真地听着,不时地点点头。一番交流后,他终于释然了。心理疏导成功,我也如释重负!最后,聪明的他提笔给文章加了一段结尾:

可是,今天是奶奶的生日,我应该高兴才对!我转身推开房门,看到奶奶花白的头发、慈祥的笑脸、佝偻而忙碌的身影,心里一动,再一次脱口而出:“奶奶辛苦了!生日快乐!”

学生在习作中既运用了鲜活的题材,又体现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理念;老师的指导和点评很及时,让这个孩子获得了积极正向的引导,让他懂得了理解、宽容和感恩,走出了伤心的情绪,培养了奠定一生发展方向的人文精神。

三、通过深入细致的解读,构建学生的人文世界。

语文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思想性突出,作家在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介绍事物或论证观点时,往往将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应立足文本细致解读,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环境保护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文《青山不老》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故事:在晋西北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一位山野老农,用了十五年时间在沙漠中创造了一片绿洲。这真是一个奇迹!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植树可以让荒漠变成绿洲,然后激情谈话导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荒漠变成绿洲,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然而有一个山野老农却做到了,他十五年如一日,带领村民默默地植树种草,将不毛的荒漠变成了丰饶的绿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分析文本环节,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这位山野老农做了什么事?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探究文本的主要内容。“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学生找到了这个核心语句后,又进一步提问:这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学生抓住“地理环境”和“县志记载”两方面读懂了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辛,被这位山野老农无私拯救环境的高尚行为所感动。在拓展延伸环节,孩子们纷纷表示:我们的双手是用来创造美好而不是用来毁灭世界的,这位山野老农的做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但愿世间多一些这样的人,来拯救所有因人类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或已经成为荒漠的土地。保护环境、制止生态恶化的人文意识已深入每个孩子的内心。

在社会环境纷繁复杂、思想理念多元发展的21世纪,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语文课堂上,我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对症下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师生解读课文《陶罐与铁罐》时形成的共识。陶罐虽然没有铁罐结实,却能做到深埋地下千年不腐。现实生活中,成绩平平、其貌不扬的“陶罐们”往往自卑怯懦,其实他们大多做事坚定执着,吃苦耐劳,人生之路往往走得更高更远;而外表靓丽、成绩优秀、春风得意的“铁罐们”难免强势霸道、盛气凌人,人生之路往往坎坷。在解读文本时,我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浅出,谆谆教导如春风化雨:一个人,得意时要时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沮丧时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每一个人都是普通人,没有人是绝对完美的;要竞争,也要团结,要团结就要包容;要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在語文课堂上,我总是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内心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人文世界是人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有了美好的精神家园,人生就不会迷路。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语言文字,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帮助学生构建美丽的人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真正担负起语言文字先天的生命教育和人文关怀职责,为学生明确指引文字的方向、生活的方向、心灵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人文
人文
北京纪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人文绍兴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