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平
阴道分娩需要经历三个产程,每个产程的分娩需求、手术方向均不同[1-2],要求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保存较好的体力和配合度。产后出血是阴道分娩中对产妇自身危害性较大的问题,相关研究指出,自然分娩产后24 h内出血量小于500 mL,超出该范围即可认定为高危产妇[3]。预见性护理模式干预以早期护理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增加产后出血量的相关原因罗列出来,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并指导产妇控制好自身情绪,可有效预防并控制产后出血量和其他不良事件[3]。本文主要调查比较实行阴道分娩时的常规护理措施与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的具体效用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实行于2019年11月-2022年10月,期间纳入6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后续比对中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单组中遴选出的病例数量固定在31例。研究组产妇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8.52±8.07)岁;孕周39~42周,平均(40.51 ±1.35)周,该组共纳入初产妇19例(61.29%),经产妇12例(38.71%)。对照组产妇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9.15±8.01)岁;孕周38~42周,平均(40.13±1.38)周,该组内共纳入初产妇18例(58.06%),经产妇13例(41.94%)。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①入选标准:所选产妇均实行阴道分娩;产妇经了解研究内容后,同意参与并配合研究开展。②排除标准:产妇患有其他严重性疾病。医院了解本研究目的和要求,并准许执行。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干预 指导产妇前往相应科室接受检查,确保胎儿发育和产妇体征均符合分娩要求,避免其他不良事件出现。
1.2.2 研究组实行预见性护理模式干预 ①建立小组:从科内挑选出专业人员组建成预见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岗位均在病房,由责任护士主导,均参与院内组织的培训大会,培训内容包括相关分娩知识、分娩风险预防等,并在培训后通过考核的方式检查成员的综合水平。②对产妇的相关基础信息展开全面调查与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并与家属沟通后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方案内容如下:心理、认知护理:预见性护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健康教育,由于产妇在分娩前的情绪波动较大,通过健康教育可平复产妇的心理状态,且该措施对于产妇相关知识认知度的提高有较好作用,能够提升产妇在分娩中的参与度,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病房护士领产妇去产房进行观察,介绍在手术中涉及到的相关设备,并在现场与产妇对产后出血予以讨论,告知产妇如何在该环境下最大化提高分娩安全性,指导产妇调整正确的呼吸节奏,并在恰当时机予以放松。提高对产妇主观情绪变化的关注度,情绪起伏较大会影响产妇对于疼痛的耐受能力,医护人员以评估形式对产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疏导产妇的不良情绪,可引导产妇在合理条件下进行适当宣泄,并对该情况表示理解,获得产妇信任与认同。若出现产后出血,医护人员应在第一时间稳定产妇情绪,在不断心理干预下可有效提高产妇对于护理和救治的配合度。③产前准备:护理小组在产前与产妇进行沟通,让产妇了解分娩流程与注意事项,同时依据产妇的文化水平选择合适的方式予以沟通;倾听产妇的疑问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解答,提高产妇对阴道分娩的认知度;可通过图文结合、视频等方式让产妇提前了解并适应分娩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产妇情绪稳定性的提高有显著成效。④产程护理:宫缩阶段指导产妇调整呼吸节奏,参与到分娩中,可通过稳定情绪来提高分娩配合度,同时对产妇的腹部、腰部等予以按摩,可提高产妇的舒适性;注意观察产妇情绪变化,若出现其他负面情绪,则立即予以疏导,确保产妇情绪稳定。⑤产后护理:清洗产妇会阴区域,提高该区域的清洁度,可有效预防感染出现,并定期检查出血情况,若出血量高于正常范围,通知医生处理;饮食选择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使产妇的营养水平处于均衡状态。
1.3 判定指标 ①将各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进行评估,该项目中涉及到的产后时间段为产后2h、产后12 h、产后24 h,上述时间段内的产后出血量数据源于实际统计值。②将各组产妇护理评价进行分析评估,该项目中主要分化出的指标有服务态度、情绪控制、环节引导、产程管理,指标的评分范围保持在0-100分,护理后最终值稳定在60分以上,即可说明可用性高。③记录分析各组产妇出现的不良事件,主要事件有新生儿窒息、胎儿窘迫、宫缩乏力、宫颈撕裂,上述症状数据均源于实际统计值。④记录分析各组产妇护理满意程度,记录标准:各个时间段内的产后出血量正常,分娩及产后安全性高,实行的护理措施实用性高,且恢复良好,则为非常满意;各个时间段内的产后出血量正常,认为分娩及产后安全性高,认为相关措施具备实用性,且恢复接近预期,则为满意;各个时间段内的产后出血量异常,认为分娩及产后安全性低,实行的护理措施实用性低,且恢复差,则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使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 研究组产妇对各个时间段内产后出血量的控制作用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mL)
表1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mL)
组别 n 产后2 h 产后12 h 产后24 h研究组 31 86.42±21.44 103.22±20.43 144.53±28.61对照组 31158.03±25.32 214.05±30.03 255.11±35.24 t 12.017 16.989 14.844 P<0.001 <0.001 <0.001
2.2 两组产妇对护理评价比较 研究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对各个阶段内护理措施的优化成效及产妇产后主观情绪的自主控制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对护理评价比较(,分)
表2 两组产妇对护理评价比较(,分)
治疗后服务态度 情绪控制 环节引导 产程管理 服务态度 情绪控制 环节引导 产程管理研究组 31 52.37±2.3551.56±2.3151.74±2.1951.52±1.33 90.24±3.3291.28±2.4490.47±2.65 92.31±2.54对照组 31 52.41±2.3351.52±2.2851.78±2.2151.54±1.23 84.23±2.7485.25±2.1484.31±2.47 85.62±2.33 t 0.067 0.068 0.071 0.061 7.773 10.344 9.467 10.806 P 0.946 0.945 0.943 0.951 <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n 治疗前
2.3 两组产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 例(%)
2.4 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产妇对该护理措施的选择倾向性及综合成效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产妇满意度比较 例(%)
阴道分娩是目前临床中采纳度较高、安全性较高的分娩方式,在保证胎儿发育正常、产妇体征稳定的条件下,未有人工手段参与,通过阴道以自然状态将胎儿娩出[4]。经综合分析后,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中认可度较高,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实行阴道分娩的产妇所承受的创伤较少,因而,产后恢复速度较快,在专业护理监管下,多数产妇即可在分娩完成当天恢复基础行动能力[5];其二实行阴道分娩的新生儿通过产道可有效将肺部存积的羊水排出,对于相关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在神经末梢的不断刺激下,新生儿的协调能力与神经功能均能得到良好发育[6]。产后出血是影响产妇恢复的主要原因,相关医学报告中指明,我国每年因产后出血而死亡的产妇数量有增加趋势,其危害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在深入研究中认为通过护理措施的干预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的出现,并合理控制产后出血量[7]。
为了向广大阴道分娩产妇提供更加全面的医疗保障,医学中加快了对产后出血的研究进度,并将主要研究重心逐渐转移至护理措施选择中[8]。预见性护理模式干预的核心内容在于早期预防,建立护理小组且小组内成员均经过院内的培训与考核,自身综合素质较高,在产前与产妇进行充分沟通,树立产妇良好的分娩信心,并通过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首先让产妇了解并适应分娩过程;在各个产程中实行相应的护理措施,指导产妇调整自身呼吸节奏,并针对性对特定部位予以按摩,从而提升产妇的舒适性[9],同时提高了对产妇主观情绪的关注度,有效控制其不良情绪的产生;完成分娩后,注重对会阴区域的保养和清洁,观察并控制产后出血量,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提高其康复速度[10]。本研究表明,研究组护理干预对产妇各个时间段内产后出血量的控制作用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对分娩过程中各个阶段内护理措施的优化成效及产妇产后主观情绪的自主控制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过程中各个环节内潜在风险的预防作用及总体护理安全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对分娩过程中护理措施的选择倾向性及综合成效评价均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预见性护理模式干预建立了良好的保护机制,有效控制了产后出血量,对于院内综合护理水平、分娩安全性的提升有显著成效,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