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晓杰 孙永杰 张洁春 牛海涛 耿吉才
本期嘉宾:
宗晓杰 郑州市二七区榕江路学校小学部执行校长
孙永杰 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校长
张洁春 漯河市实验小学校长
耿吉才 濮阳市第三小学校长
牛海涛 商丘市梁园区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
主持人: 孙 俭(本刊编辑)
导读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动督导工作机制,督促各地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推动形成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课后服务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能够帮助中小学生家长解决子女放学后“接送难”“监管难”问题。但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还存在服务内容形式单一、经费来源单一、监管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如何扩充课后服务课程群、挖掘多方面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评价、加强课后服务监管,促进课后服务的提质升级,是值得每个学校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本期《校长圆桌会》围绕“优化课后服务,赋能学生发展”主题,特别邀请五位学校负责人结合学校实际,共同探讨如何优化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创新课后服务模式,以探索一条有特色、有实效、有溫度的课后服务之路,进而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主持人:“双减”政策指出,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指导作业,辅导答疑,开展科普、文体等活动。那么,学校如何系统构建完善、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呢?
宗晓杰: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不断优化的课后服务正在成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发挥特长、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为系统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符合育人发展需求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我们榕江路学校以郑州市重点课题、河南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五育并举的课后延时服务行动研究”的立项研究为契机,从科研的视角出发,全面构建“1+5+N”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基础课业巩固+‘五育并举+多元素养提升”为路径,科学分区、功能互补,让学生自主选课、走班体验,真正提升综合素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1+5+N”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中,“1”即教师辅导学生自主作业及阅读;“5”即学校开展“五育”并举的社团选课活动,如“红色之基”“智慧之魅”“双语之韵”“艺术之美”“心灵之光”等,供学生自主选择,走班体验;“N”即多元素养提升,学生可以选择参与朗诵、书法、绘本阅读、数学思维、趣味科学等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发展特长、提升综合素养。课后服务如同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从“服务”走向了“育人”。
孙永杰:我们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整体规划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做好三项调查,即面向学生的兴趣指数调查、面向家长的培养需求调查、面向学校教师的课程申请及任教意向调查。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和客观评估,构建符合学生需求和实际情况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确保学校课程整体方向与结构的科学性。
优化课后服务“1+X”课程体系,确保各科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制订课后服务课程表。每周每班至少开设3节兴趣课程,如音乐、美术、科学、劳动、信息技术等。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田径、篮球、花样跳绳、武术、足球、跆拳道等体育类社团。
为了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学校实施分层走班的课后服务方式,按学生的掌握程度分为基础班、提高班、精英班,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学校还提倡每一位教师掌握一门体艺专长,既能做好外聘教师的助教,又能当好学生的陪练,真正做好课后服务,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耿吉才:我们学校立足全面与基础,注重个性与特长,探索出了“5221”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安排5节作业辅导、2节大体育活动、2节社团活动、1节学科综合实践活动。“5221”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五育”融合、个性设置、动静结合、灵活有趣。
坚持辅导优先,让作业质量有保证。每天的作业辅导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学生解惑答疑、精准辅导,保证作业质量。
坚持体育普及,让健身活动有特色。学校分年级开展动趣结合、形式新颖的“活动+游戏”特色大体育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强体增智、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坚持兴趣为主,让社团活动显特长。学校开设了跨班级、跨学科,涵盖人文艺术、生活实践、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社团108个,让学生按兴趣爱好选课走班,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学有所乐、学有所长。
坚持探究实践,让学科活动增素养。学校注重学科融合与课程整合,开展书写启智慧、经典润童年、最强大脑赛等学科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坚持检查督导,让课后服务有保障。学校成立5个检查督导组,将“动”“静”“活”“趣”分别作为体育活动、作业辅导、学科活动、社团活动的课后服务标准,实行日检查、月总结,确保课后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牛海涛:为保证课后服务的有效性,学校将课后服务课程与学校的其他课程融合,让课后服务成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特色课程的延伸,让延时服务课程更加切实有效,将简单的“课后看护”转向“减负提质”。
学校开发“课业提优+素养提升+艺体特长”的课后服务课程。课后服务分三个时间段:一是课业辅导答疑,学校安排学科骨干教师、班主任走班辅导,注重分层次,关注学困生,对个别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和心理指导。二是特色教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每天准时推送生命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视频,各班根据情况开展“小小故事演讲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多样的特色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三是社团活动,学校成立春笋文学社、足球社团、红领巾广播站等社团20多个,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加入,多元发展。
主持人:落实“双减”,做好课后服务,关键在于教师。自从有了课后服务,教师的工作时间和工作负担也相应增加,这就需要有明确、得力的保障措施和补偿机制帮助教师缓解压力。那么,学校通过哪些措施,来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课后服务呢?
张洁春:“双减”政策的实施,让课后服务成为常态,教师在校时间也随之延长。对此,我们建立健全关爱教师机制,在身体健康、弹性工作、自主支配时间等方面积极关注教师,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全心全意去工作。
学校与市妇联及全市医疗保健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医疗保健常识讲座、职工健康体检活动,保障职工身心健康;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引导教师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适当压减会议时间,给予教师自主支配的时间,形成乐学乐教的校园氛围。
宗晓杰:学校积极落实“三给”政策:给弹性、给待遇、给荣誉。尊重教师在课后服务时段的辛勤付出,让每位教师每周都能享受到弹性上下班的人文关怀。定时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发放专项补助,落实“劳有所得,多劳多得”。
为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主动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课后服务课程十佳评选暨观摩展示”活动,对在课后服务工作中成效突出的教师给予荣誉及奖励。另外,学校在评优评先时,基于同等条件下,还会向在课后服务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倾斜。
牛海涛:学校将课后服务师资安排集中到骨干教师、特色教师、名师身上,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在绩效考核方案中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承担课后服务的相关义务、职责,并对课后服务单独设立了加分项目,还给予了补贴,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还实行班级“双人管理”,为每一位班主任配备一名副班主任,确保每班随时都有一位班主任按时到位,确保班级事务顺利开展,学生安全得以保障。
孙永杰:我们打破平均主义,不摊派,实行“能上庸下”,精心遴选优质课后服务课程,通过青蓝结对,助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成就感,从而保障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更新理念,改革课后服务评价方式,学校、学生、家长多方参与,通过“四美”“四星”等评选,科学评价课后服务质量,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还多措并举,为教师做好保障服务工作。比如,为教工阅览室准备多功能饮料机,为卫生室添置颈椎按摩仪,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夠放松身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课后服务工作。
主持人:“双减”政策指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那么,学校如何挖掘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多元协同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呢?
耿吉才:学校挖掘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多元协同拓展课后服务渠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推“双减”落实。
让校内教师“动起来”。学校统筹课程资源,发挥教师专业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校内社团活动,采取年级组内自主选报、走班活动的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社团,在活动中发挥特长。
把校外资源“引进来”。学校联合市乒乓球学校、市足球俱乐部、市豫剧团、市航模协会等单位,组合成立了涵盖身心健康、人文艺术、生活实践、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社团108个,聘请专业教师授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实现了“一师一课程,一生一社团”。
张洁春: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后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是多维度建设校内课程。学校依托各学科师资力量、文化体育设施、作业改革创新,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和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使课后服务由书本走向实践,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走向“五育”融合。
二是适度拓展社会资源。学校结合漯河历史沿革、革命历史、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研发综合实践、研学旅行、劳动教育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由校内引向社会,努力促进学生多渠道实践、多角度学习、多元化发展。
三是开展好“百名家长进课堂”活动。学校邀请有特长的家长走进学校进行课后服务,在扩充师资力量的同时,以更加全面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孙永杰:做好课后服务,光靠学校“一头热”显然是不够的,我们充分调动多方资源,让高校、社区、家长也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挖掘教师资源。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开设武术、田径、篮球、花样跳绳、跆拳道等社团课程,让学生有了发展兴趣爱好的舞台。
二是调动家长资源。家长是学校办学的重要力量,也是学校课后服务的重要资源。学校在家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从广大家长中征集课后服务志愿者,为课后服务课程注入活力。
三是引入社区资源。学校与社区合作,引导党员和民间艺人成为课后服务的志愿者,让皮影、剪纸、木版年画、二夹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四是利用高校资源。我校与河南大学合作建立了师范生实习基地,邀请大学党员志愿者和实习生加入课后服务队伍,更好助力学生成长。
宗晓杰:“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我们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师资队伍不够强大。于是,学校就从内部挖潜和向外借力两个方面来做好课后服务。
学校发挥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优势,邀请初中部的优秀体育教师、历史教师到小学部,分别为学生传授排球技巧、讲授中华悠久历史等。学校还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开设精品课后服务课程。比如,让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灵之光”社团课程,通过心理测评、心理游戏、团体活动、个体辅导等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学校主动与高校及社会机构对接,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更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邀请郑州大学教授到校举办“长征精神”主题讲座,邀请营养师到校科普合理膳食的知识;与郑州市冀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携手合作,常态化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心理关爱活动;邀请热心教育公益的足球专业教练提供课后服务,协助学校组建足球队;等等。
主持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双减”话题,提出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还存在服务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況,课后服务也缺乏全方面、全主体、全过程的监管。那么,学校如何加强对课后服务的监管,做好课后服务评价工作?
张洁春:学校应建立科学规范的课后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和课后服务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作用,常态化开展学生学习状态、成效及学科素养调查监测活动;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课时津贴的正向调控作用,持续激发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持续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家校合作是推动课后服务持续优化的有效途径。学校应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管理作用,组织引领家长委员会对学校课后服务进行过程性督导,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监督、经费使用、评估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合理性建议,推动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化发展。
耿吉才:学校坚持以“减负、增效、赋能”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不断探索课后服务评价方式方法,以评价促课后服务水平提升。
一是评价过程标准化。学校成立5个检查督导组,实行日检查、月总结、期末考评制度。督导组每天通报教师到位、课堂组织、学生活动、发现问题等情况,每月公示课后服务统计数字,每学期评选课后服务先进个人。
二是评价形式具体化。学校通过开展学生学科素养大赛,展示学科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以比赛结果产生优秀学科指导教师;通过组织社团成果展示活动,评选优秀社团;通过举办体育活动展演和体操比赛等形式,评选体育活动先进集体。
三是评价方式立体化。学校利用网络平台,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及家长以问卷形式,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课后服务满意度调查,及时了解课后服务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反馈意见或建议,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孙永杰:我校课后服务工作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
首先,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课后服务协议书》《课后延时服务调查问卷》等,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
其次,加强课后服务督导评估,完善课后服务监管体系。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动态监测,每日课后服务工作由专人检查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要求有关部门及时整改。
最后,学校建立动态监测与全程跟踪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将评价结果作为课后服务专项绩效工资分配和课程评优、退出的依据;定期组织家长进校观摩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定期采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的相关数据,做到家校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以保证评价的质量与有效性。
(责 编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