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国书法经典》

2023-05-23 01:42
中华书画家 2023年5期
关键词:书法史书法传统

□ 杨 晨

2016年10月,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内外专家学者编纂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一书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发行。2017年,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出版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为持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助力,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接续启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系列丛书编撰项目。经过为期三年的精心编纂与制作,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编著《中国书法经典》一书,2021年1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2023年将继续出版《中国篆刻经典》。这一系列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丛书,旨在既立足于现实的需要、追求专业品质与高水准,又坚守学术的规范、兼顾读者的需要,使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意义非凡。

一、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创新书法经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经典,则是这硕大根系中最茁壮的、生命力最强的部分。通过选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文论、词赋、戏剧、音乐、书画、建筑等多领域的精华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艺术丛书面向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和全社会,全面推介、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和鉴赏眼光、加深他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贡献力量。

《中国书法经典》作为这套文化艺术丛书中的重要部分,反映了当代书法研究与跨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赋予了传统的书法艺术以新时代的生命力。全书分为上、下二册,上册为“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下册为“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附近现代)”,充分把握时代之特点,通古今之变化,在书法经典的书写、制作与传播中实现守正创新。创新点有三:第一,该书以中国书法史为序,精选历代经典作品百余种,最大限度地涵盖中国书法三千年发展演变的辉煌历程。第二,联合多家文博机构,尽量选取传世最佳版本或高清、整幅作品,并附以与实物出土相关的现场图片,在全媒体时代,注重图版质量,凸显纸质书籍观感体验。第三,对甲骨、青铜器及碑刻择要附以原物图片,或局部放大,以再现经典风貌,便于读者欣赏临摹。该书发行两年的时间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与好评,凝结着创作人员的集体智慧和辛劳,在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文化获得感中春风化雨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伟大使命,可谓是一部有代表性的、有时代特色的、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精品力作。

二、以图鉴史:盘活馆藏资源,重视新出土书迹

《中国书法经典》选用的图版丰富、精良,设计新颖、大方,代表了国内外同类出版物的领先水平,说明文字简练、严谨,图文均寓含学术性,给读者带来赏与读的愉悦。所录载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碑刻、造像记、墓志、法帖、瓦甓、简牍、写经以及历代书法名家的经典名作,按年代排序。年代不明的,系于年代明确的书家之后。在上下册的文末还附有前文收录范本的释文,满足各层次读者学习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图书的学术性与权威性,编纂期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多次组织馆员和书法界、出版界的专家学者,举行审稿和研讨,提出具体修改意见,多次进行改版、完善,并非常注重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日本、美国等海内外文博机构的联系,尽量选择传世最佳版本或高清、整幅作品,让更多珍贵的书迹拓片走进现代出版物,走入百姓视野,盘活馆藏资源。同时,在经典法帖、实物图片的展示基础上,附以与碑帖相关的现场照片,使读者在欣赏法帖的同时,得以领略山川形胜之美。如在收录的山西秦砖汉瓦博物馆藏“汉文字瓦当”的实物和拓片旁,补充了陕西华岳庙、汉瓦当集中出土地汉魏华阴故城遗址的实景照片,全景式地将读者带入原境,把艺术品回归于它们原来的物质和空间环境中,改变现代美术馆和出版物将艺术品与其原境分离的固有观看习惯,使隔离、分离感的观看方式向整理和融合的视角中转换,由局部到整体以进一步解读中国书法史。

该书在作品的选取上凸显了极高的学术价值,综合有如下特点:首先,兼顾墨迹和碑刻、法帖,多元化地反映中国文字与书法艺术发展、演变过程。如所收录的清华简(包括《楚居》《皇门》《子产》)图片,是2008年7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入藏的一批战国楚简,书体为楚地流行的战国古文,收笔、末笔处尖峰斜出的形态经科技手段修复后,清晰可辨,用笔转折、提按痕迹分明,因其未经翻模铸刻等工序的改造,所以既可用与同时期其他载体文字形态互证,又可与传世古籍印证以补史,还可为书法临池者提供新的学习资料。其次,注重从20世纪初以来新出土以及“丝绸之路”新发现的书迹中选取书法艺术性强的作品,如宝鸡青铜器铭、敦煌汉简、莫高窟写经以及西域魏晋书迹等。以上册“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为例,收录居延汉简中的《永元器物簿》,共计77枚木简编绳系为一册,是迄今发现的汉代简牍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册簿书。内容是东汉和帝永元年间(89—105)广地候官下属候长所呈送的报表,书写者为下层军吏,字迹不计工拙,此时隶书的波磔因为快速书写已做了较大减省,一些字的形体和笔画具备了魏晋楷书的特征,从已发表的考古报告来看,书体有古隶、八分、草隶、草书等,填补了两汉书法研究的空白。

三、学史增信:“丝绸之路书法史”与“中国刻经书法史”的构建

《中国书法经典》在传统书法史脉络叙述中,以包括敦煌汉简、莫高窟写经、西域魏晋书迹、摩崖刻经、石窟寺刻经在内的大量新材料为支撑,提出“丝绸之路书法史”“中国刻经书法史”的构建思路。

一方面,20世纪以来英国、法国、俄国、德国、瑞典、日本探险队及中瑞联合科学考察团等先后进入中国西北尤其是新疆地区开展考古发掘活动,在形制类别上有碑刻、刻经、石塔、汉简、帛书、纸书、写本文书、砖铭和壁书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书法的各种类型,因此认为“丝绸之路书法史”的构建是可能、可行的。另一方面,中国佛教与书法艺术关系密切,抄经、刻经作为佛门重要功德和弘扬佛法的必要手段,参与者众多,从民间到宫廷皆有,他们虔诚的信仰和无尽的努力,使得写经和刻经在技艺上经过长期训练和累积,同时借鉴“俗书”特点,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的魏晋南北朝的铭刻中,大部分属于佛教的造寺碑、造像记、发愿文,以及数量众多的佛教刻经,与同时期的写经墨迹差别不大。刻经活动中从最早的发现于河南博爱县青天河北魏永平二年(509)《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廿四》,到北朝后期,受到末法思想的影响,河南安阳小南海刻经、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南北响堂山刻经、涉县中皇山刻经,山东泰山、峄山、铁山、岗山、尖山、徂徕山、水牛山等地刻经等,再至隋唐以来经文完备、规模最大的实物遗存房山石经,一起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中国刻经书法史”研究脉络,透过北朝摩崖刻经至隋唐辽金元明时期的刻经书法,可考察其完整的书法演变全过程,亦可为整个中国书法史的研究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汉]武威简 《王杖诏令》(局部)

四、全民美育:培养审美,以精品奉献人民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二者血脉一体的关系赋予书法古老绵长、精深渊博、天地至美的内质与生命意涵。它以可感的形式,于文字、文辞、笔墨间交互生发,将天地精神和人格力量注入其中,以一根玄妙莫测的生命线条,牵引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审美境界,是中国人“共同美”认识论的基础。《中国书法经典》使中国传统味道和兴致绵延在图文述说中,润物无声地提升人民对美的理解,使美育工作在文化的滋养中展开。此书艺术性与学术性并重,兼顾研究临摹与艺术欣赏的需要。编者对书中收录的作品予以统一定名,附以精辟独到的考释,每一章之前为各朝代书法艺术综述,每卷后附释文,每一个作品都注明尺寸、藏所、书体、撰书人及书法赏评。力图用当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精选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遗产和作品,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易于普及的形式汇编成书,希望能够既立足于现实的需要、追求专业质量与高水准,又坚守 学术的规范、兼顾读者的需要。在奋进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在物质精神双富裕的时代里,《中国书法经典》充盈了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全民性美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方向引领。

猜你喜欢
书法史书法传统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书法欣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书法史讲座(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