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 杨永刚 赵颖 汪伟
(1.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4;2.成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四川 成都 610075;3.昆明市中医医院眼科,云南 昆明 650500;)
溢泪既是病名,也是症状,指眼泪不由自主从眼角流出的一种疾病,是眼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其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反射性溢泪和非反射性溢泪,前者多见于干眼症、异物、其他眼表疾病,后者多见于眼睑松弛、鼻泪管阻塞等,在治疗上,前者以抗炎、取出异物等对症治疗,后者多采取手术治疗[1-4]。但临床中在排除上述病因后亦有患者以溢泪为主诉就诊,而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特色,往往对此种溢泪的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5]。本文基于数据挖掘对中医眼科古籍中治疗溢泪的口服中药进行整理,并分析其遣方用药,总结核心药物,以期为临床治疗溢泪提供参考。
1.1研究对象 明清朝代10部眼科古籍中关于口服治疗溢泪的方剂用药规律分析。
1.2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的中药名以及剂量;②中药剂型为汤剂,散剂或丸剂;③方剂主治中明确提到可治疗溢泪。
1.3剔除标准 ①只含单味中药的方剂;②外用药物;③重复记载的方剂。
1.4数据处理
1.4.1数据收集 由2名研究员分别对10部中医眼科古籍进行查阅,将剂型、方剂名、具体药物、药物剂量以及服用方法录入Excel中,若遇到分歧,则经第三人讨论后决定。
1.4.2规范中药 参照《中国药典》[6]和《中药学》[7]对所获得的中药名进行规范,例如“巴戟”规范为“巴戟天”“寸冬”规范为“麦门冬”“熟地”规范为“熟地黄”等。因不同炮制方法对中药药性改变,故分别计录其频次,如“熟地黄”“生地黄”等。
1.4.3数据分析 通过《中国药典》[6]和《中药学》[7]对所纳入的中药的种类、四气五味、归经进行整理并制作Excel表格,利用透视表功能计算频次做出矩阵。通过SPSS 26.0、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8.0软件进行聚类、因子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可视化。
2.1古籍名称 所选择的明清中医眼科古籍详见表1。
表1 明清眼科古籍
2.2病名记载 明清10部中医眼科古籍对溢泪病名记载变化详见表2。
表2 明清眼科古籍流泪症病名记载
2.3用药频次统计 对10部中医眼科古籍进行查阅,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51首口服治疗溢泪的方剂,共有114味中药,总频次为442次,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共11味,前5位分别为:川芎、甘草、菊花、当归、木贼,具体见表3。
表3 中药(频次≥10)使用频次表
2.4用药性味归经级类别统计 通过《中国药典》[6]《中药学》[7]对得到的114味中药的类别及性味归经进行查阅并录入Excel,计算其频次及频率。结果得到,在这114味中药中以温性药种类最多,为38种(频率33.93%),其次寒性药和微寒性均为24种(频率21.43%),绘制其药性雷达图,详见图1,表4。所纳入114味中药中药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分别为50次、48次、44次,频率分别为29.41%、28.24%、25.88%绘制药味雷达图,见图2,表5。所包含药物的归经分布以肝经、肺经、脾经、肾经为主,其中肝经和肺经频率均为18.75%。在所使用的中药中,其中补虚药使用种类最多,为27次,占23.68%,其次为清热药和解表药。在补虚药中,补气药种类最多为10种,见表6。
图1 中医眼科古籍治疗溢泪中药药性雷达分布图
图2 中医眼科古籍治疗溢泪中药药味雷达分布图
表4 药性、药味统计表
表5 纳入114味中药归经表
表6 纳入114味中药功效类别表
2.5关联规则分析 将所纳入的51首方剂的具体药物导入SPSS modeler 18.0进行网络绘制,将所有链接导入Excel并制作Network和Type文件导入Cytoscape 3.8.0[8]进行可视化,见图3。其中圆形代表中药名,连线颜色的深浅代表联系的紧密程度,得出中医眼科古籍中治疗溢泪的核心药物为“川芎—菊花”。根据支持度(≥10%)和置信度(大于等于80%)表示中药之间的效用性,其中最大前项为2,支持度最高的为“当归—白芍”见表7。
图3 中医眼科古籍治疗溢泪核心中药关联网络图
表7 中医眼科古籍治疗溢泪核心中药关联网络图
2.6聚类分析 通过SPSS 26.0中的聚类分析对所纳入的10部中医眼科古籍中治疗溢泪方剂中中药频数≥10次的进行聚类分析,可将高频中药分为“当归—白芍—人参”“菊花—细辛”“川芎—羌活—木贼—防风—夏枯草”“甘草”4类,见图4。
图4 中医眼科古籍治疗溢泪纳入方剂高频中药聚类分析树状图
2.7因子分析 通过SPSS 26.0 对频数≥10次的中药进行因子分析,其KMO值为0.516超过0.5,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采用Bartlet 球形检验,P=0.000。对成分矩阵用Kaiser标准化,合计的方差百分比为65.561%,全体旋转后得到成分矩阵图,见图5。共提取4个公因子,见表8。
图5 高频药物因子成分分析图
表8 高频(频数≥10)药物公因子信息表
在中国医学中,没有明确溢泪病名的记载,根据其症状,可将其归为“无时泪出”“目泪”“充风泪出”“流泪症”等范畴。《灵枢·口问》[9]首次记载了泪液与五脏的关系:“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其中说到泪液与五脏六腑均有联系。《眼科启明》[10]曰:“有肾虚不能生肝木,肝经受风而虚损”。《目经大成》[11]曰:“肾水不足,肝气渐弱,液道不固”。综上所述,溢泪的发生主要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其病机可能与肝肾亏虚有关[12-13]。
本研究将10部明清中医眼科古籍中关于记载溢泪的方剂收集整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51首方剂,记载114味中药。其中频次≥10次的共11味中药,包括川芎、菊花、当归、木贼等药。当归、川芎,辛,温,归肝经,研究表明[14-18],从药性来讲,“温辛肝”组合,可以通过血小板脱颗粒、炎症反应等起到抗炎作用。当归、川芎补血行气,补肝血的同时又行肝气,体现了肝脏体阴而用阳的特点。菊花、木贼则都有清肝明目的作用[19-21],“目病多火”是我国古代医家长期总结的经验[22-24],在所纳入的114味中药中,四气属性寒和微寒共占48味。《金匮要略》[25]曰:“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而五味属性以苦、甘为主,苦能清泻火热,甘能滋补肝肾,溢泪的治疗以清肝火的同时兼补肝阴、行肝气,体用同调。
从归经来看,用药以肝、肺、脾、肾经为主,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虚夹火,则热泪横流,肝虚阴邪上犯,则为冷泪,肝肾俱虚,则无时泪出。脾居于中焦,运化水液,肺为华盖,居于上焦,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行水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9]曰:“五脏六腑之津液,上渗于目……肺举则津液上溢。”故两脏相辅相成,调节人体津液正常运行。
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川芎—羌活—防风”与“当归—白芍—川芎”置信度均为100%,前者组合以祛风为主,后者组合以补血活血为主,两组均用川芎,川芎乃“血中气药”,活血的同时又兼行气,配伍白芍养血揉肝,目受血而能视,肝主疏泻,以条达为用。
因子分析共得到4个公因子:F1:细辛、川芎、菊花、羌活:四味药均有散有行,肝以舒畅条达为用,四药合用,可达疏调肝气之功;F2:当归、白芍:当归补血活血,白芍养血揉肝,两药相伍,共奏养血揉肝之功,主治肝之阴血亏虚;F3:木贼、夏枯草:木贼疏风明目退翳,夏枯草主如肝经,清肝明目;F4:人参、甘草、防风:人参大补元气,统补人体之元气,甘草调和诸药,防风祛除风邪,肝以动为用,易受风邪,防风内外风兼祛。肝在五行中属木,肾属水,两者在生理上同盛同衰,肝血可以转化为肾精,肾精同时又可以滋养肝血。病理上两脏互相影响,肾水不足,肝木失于濡养,肝阳过亢,上劫肾阴,因此,目病与肝肾密切相关,其遣方用药亦可从肝之体用,肝肾亏虚入手。
综上所述,本文对10部明清中医眼科古籍中记载治疗溢泪的方剂进行归纳、整理,得到其治疗溢泪多从肝肾亏虚、肝之体用出发,以白芍、当归等养血以养肝体,以川芎、菊花、木贼、羌活等行气以调肝用,辨证施治,子母同求,随证遣方,以期为临床治疗溢泪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