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430030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临床治疗恶性血液肿瘤疾病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对病人的治疗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临床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造成病人造血干细胞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1]。有研究表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以及营养状况呈明显相关性[2]。故在对病人的治疗中,及时、有效通过营养支持干预,提升病人的免疫功能,对于病人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3]。病人主观整体评估(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是肿瘤病人营养筛查以及评估的重要方法。基于PG-SGA的精细化营养干预,可以根据病人的营养状况,及时对营养干预措施进行调整,满足病人的营养需求[4]。本研究主要分析基于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取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标准[5];②均为首次手术;③意识清楚,无精神疾病和沟通障碍。排除标准:①既往存在血液系统疾病病人;②其他营养疾病病人;③临床资料不完整病人。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有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伦理委员会论证通过。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1 对照组
采取常规营养指导:治疗期间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给予病人清淡饮食[6],每日热量控制在25~30 kcal/kg(1 kcal=4.186 kJ),蛋白质控制在0.6~0.8 g/kg,同时补充矿物质以及维生素。两组均干预2周。
1.2.2 观察组
采取基于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具体如下:病人入院后第3天开展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对病人的PG-SGA评估主要依据病人的主观感受、临床体征以及临床指标开展。
1.2.2.1 成立PG-SGA精细化营养护理团队
团队由主治医师、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共同组成。主治医师每周对病人进行营养风险评估,护士长根据主治医师的评估结果确定营养干预方案,责任护士对病人开展具体的营养干预措施,同时对病人的干预效果进行反馈。
1.2.2.2 PG-SGA评估
PG-SGA的定量评价包括4个评分量表,①体重下降情况(0~6分),包括近6个月、1个月、近2周内体重下降情况等;②疾病状况(0~6分),包括病人目前患有的疾病状况以及年龄是否超过65岁;③应激状况评分(0~3分),目前有无发热、发热的持续时间及激素使用情况;④体格检查评分(0~9分),包括脂肪储备评分、肌肉消耗状况评分及是否有腹腔积液或踝部水肿。每个评分工作表都有具体的分值,最后将4个量表得分相加得出总分。得分0~1分为营养良好,2~8分为中度营养不良,≥9分为重度营养不良[7]。针对营养良好者,每周对病人进行复评;针对中度营养不良病人,由责任护士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及时进行食物干预;针对食欲降低病人,遵医嘱给予促进胃动力的药物;针对恶心、呕吐病人,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进行干预;针对腹泻病人,遵医嘱及时给予蒙脱石散等止泻类药物治疗;存在便秘病人遵医嘱给予开塞露缓解;针对重度营养不良病人,给予其肠内营养干预。在对病人的营养食谱的设计过程中,每日所需要的总热量=理想体重×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根据中国膳食标准,每日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在总热量的占比应达到55%,脂肪占比达到30%,蛋白质占比达到15%,一日三餐按照1∶1∶1进行分配[8],对于口腔溃疡病人以及重度营养不良病人,除对病人进行肠外营养外,也可以将食物制成匀浆,通过鼻饲法给病人输注。营养管理小组每日对病人饮食的热量进行监督,了解病人每日的进食情况,根据病人的进食量计算病人蛋白质、脂肪以及热量的摄入情况。针对不达标病人则由营养小组重新对病人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适当对营养方案进行调整,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在对病人实施营养干预措施过程中,其健康教育措施主要采取视频宣教方式,病人住院期间每日播放膳食指南视频,每天播放1次,每次20~30 min,其内容主要涉及营养支持的重要意义、营养支持途径以及如何对食物搭配进行优化。在对病人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注意对病人进行不良饮食习惯危害以及饮食注意事项的教育,在病人出院前对其家属进行科学搭配食物健康教育。
①营养指标。分别对两组干预前以及治疗2周后的营养状况进行比较,主要包括血红蛋白(Hb)、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B)、血清总蛋白(TP)水平。②生理指标。分别对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的理想体重百分比(IBW%)、上臀中部肌围(MAMC)进行比较。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IBW%=(实际体重/理想体重)×100%。③免疫指标。在干预前以及治疗2周后对病人进行空腹采血,3 6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受试者的IgA、IgM、IgG、补体C3以及补体C4水平,试剂来自郑州万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④生活质量。干预前以及干预2周后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对病人进行评估,SF-36评分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一般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心理健康(MH)8个维度,计算可得2个总结性评分:心理评分(MCS)和生理评分(PCS),SF-36计分方法基于求和等级方法,转换分数=(原始分数-可能最低分数)/(可能最高分数-可能最低分数)×100,各项维度以及量表总分为0~100分,分数越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越高[9]。⑤预后。统计两组治疗期间的营养不良发生率、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移植期感染率。
表2 两组营养指标比较
表3 两组生理指标比较
表4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单位:g/L
表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单位:分
表6 两组预后比较 单位:例(%)
营养筛查是临床最为重要的营养干预措施。目前,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主要集中于实体肿瘤病人[10],而对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营养风险筛查及干预的相关研究较少[11]。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其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与其他实体肿瘤有明显区别[12],对于实体肿瘤病人风险评估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血液恶性肿瘤病人。既往的研究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在入院时营养风险的发生率为67.4%[13]。而在胃肠道癌及胰腺癌病人的研究中,其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53.2%,52.9%[14]。故及时、有效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营养相关不良结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病人开展综合营养干预,对于病人的预后具有很大的意义。
本研究采取基于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对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营养状况全面分析,综合应用该种评估方法,及时对治疗以及化疗过程中病人可能出现的营养状况以及体征进行干预,降低病人由于治疗造成的营养不良、躯体症状等风险。本研究通过对病人营养指标的分析显示,经过干预后两组营养指标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明通过对病人采取基于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可有效改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在移植手术后的营养状况,进一步降低移植术后发生急性移植抗宿主病、移植期感染以及营养不良的风险[15]。在对病人基于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过程中,主要通过对体重下降情况、疾病状况、应激状况以及体格检查的主观感受等的综合分析,进一步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措施,降低病人的营养不良发生风险以及不良反应[16]。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基于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病人的各项免疫指标提升,提示通过对病人的营养风险干预,可有效提升病人的免疫功能。也有研究认为,尽管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对于手术病人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降低术中以及术后的不良反应,使病人顺利完成相关治疗方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需要进行营养支持治疗[17],营养支持治疗具有针对性[18]。如果对病人盲目地开展营养支持,不仅不能降低病人术中的不良反应,而且还会加剧其肾功能以及肝功能代谢负担。本研究通过对病人体重下降情况、疾病状况、应激状况以及体格检查等综合判断,分析病人的营养状况,有效制定相关的食谱,在制定食谱后,由专人对其食谱进行监督管理,对于促进病人的依从性,有效降低其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的治疗中采取PG-SGA的精细化营养护理,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