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媛 陈代江
【摘 要】本文基于信息科技新课标的精神和参与性文化理论,以义务教育新课标中信息科技学科的跨学科主题中的“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为例,阐述在参与性文化理论的指导下激发学生集体智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信息科技;参与性文化;跨学科;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5-064-03
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加强课程综合作为义务教育课程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一方面强调要积极开展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的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要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个体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参与性文化指的是以 Web2.0 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体,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1]。参与性文化可以在活动中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这是运用参与性文化解决当下信息科技课程中合作式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所在[2]。因此,本文尝试将参与性文化理论的观点运用于跨学科主题的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信息科技新课标的17个跨学科主题都属于开放性的项目,这些跨学科主题都可以与学生的自身文化背景相融合。本文选择其中的“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进行教学实践,探寻参与性文化理论与信息科技跨学科教学融合的方法。
“向世界介绍我的家乡”是以“互联网应用与创新”为核心知识设计的跨学科主题活动,要求学生选择最佳的数字化表现方式介绍学校,例如拍摄短视频、创建社交媒体、发布网页等,这需要学生综合地运用信息科技与语文、英语、艺术等多个学科知识才能完成这一跨学科项目。
背景分析
1.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网页设计、视频制作、编程及英语、艺术、语文等相关知识,基本能够满足完成这一项目的知识需求。“向世界介绍我的学校”这一跨学科主题与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情境相联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过程分析
如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直是教学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在大部分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中,这种差异的个性化更多地体现在技术的使用上,没有真正体现教学的内容、形式、技术的创新。为了激发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课例应围绕以下原则教学。
(1)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项目主题进行延展和创新。
项目学习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将生活实际与跨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够调动学生先前的自身经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参与性文化理论重视受众的个性与自我选择。教师要鼓励学习共同体内成员之间的互动,允许学生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对小组的项目进行深化和创新。
(2)加强各学科内容的融合关联,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有些情况下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不足以解决实际问题,而新课标中突出强调运用跨学科思维和知识解决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能够融合多学科知识的问题,提供学科融合的工具,引导学生历经问题解决的所有环节来有效激发学生的跨学科思维。
(3)重视多元评价,引导多方共同参与。
多元评价是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及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在基于参与性文化理论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中,评价不仅是老师和学生对教学过程进行价值判断的工具,还是其他人员结合自身经验对感兴趣的作品提出优化和完善建议的手段。
教学过程
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发生的过程包括经验调取、知识整合、概念理解、意义建构和深度反思五个阶段[3],因此本课根据这几个阶段开展教学,以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的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1.课前阶段: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调取
教师在课前将任务主题细化分解,发布在钉钉平台上供学生选择,任务主题细分为学校的发展历程、特色实践活动、校园风采、师生互动、学习趣事、地理位置等,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主题下留言。为调动学生自身的个体经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当地特色或生活背景进行讨论。例如,介绍学校的发展历史可以联系当地的社会发展历程,介绍学校的特色实践活动可以联系当地的人文风俗活动。在此期间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提出关于项目的完成形式、內容创新等方面的想法,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确定小组成员及分工。
2.课中阶段:综合运用跨学科的基础知识
本案例需要用到多学科的知识,在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先前学习的网页设计、视频剪辑、PPT制作等信息科技学科知识,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主题任务和任务实现形式,在钉钉平台上传相应的支架性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介绍当地历史或景观的视频、优秀的电影视频剪辑或微信公众号等系列资源。同时,为了满足跨学科主题多学科融合的要求,教师还给学生展示旅游宣传片、摄影作品、优秀美文、各高校网页等制作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在语言表达和艺术创新方面的优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开展跨学科思考。
3.课中阶段:学生完成作品并与同学分享
在完成作品阶段,教师提供Dreamweaver、Axure、Premiere等学生可能会用到的网页设计和视频制作软件,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沟通交流,明确学生应围绕着用什么方式向世界介绍学校、怎样表现创新体现文化特色、怎样设计使作品的呈现更美观三个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也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了解学生的想法。所以在讨论阶段鼓励学生灵活地使用思维导图记录讨论的过程,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选择相应的制作工具完成项目。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掌握的信息科技知识有限,会遇到技术上的阻碍。教师首先会鼓励学生与团队成员充分发挥搜索引擎的作用,再提供能解决该问题的网站或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作品完成后,要求学生附上作品的文化背景、传播媒介的优势、创新点、技术难点等,以更好地展示与宣传作品。
4.课后阶段:促进学生反思与再创新
作品完成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作品和作品简介上传到钉钉平台,观看者可在讨论区评价作品,也可在教师创建的班级成员可共同编辑的Excel表格中,对每个小组的作品从艺术性、技术性、思想性、创造性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之后,教师将学生作品发布到钉钉的大班群中,让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参与到作品的评价与交流中。最后,教师还可以发布到短视频平台或家校互通平台等,为后续作品的再创造提供经验和养分。
教学反思
1.创新小组分工方式,增强团队认同感
在该跨学科主题教学中,相对于线下教学,线上交流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物理壁垒,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同时,学生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主题自发形成小组,这能更好地促进小组项目的完成。
2.细化项目要求,激发跨学科思维
跨学科教学强调通过各个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实现意义建构和完成项目,而非单个学科知识的独立应用。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提出要重视作品的美观性这一要求,就需要学生将信息科技技能与语文、艺术、英语等方面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完成项目,同时教师给学生展示的优秀案例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跨学科思维的构建。
3.拓展学习共同体,促进集体智慧生成
参与性文化理论重视集体智慧的生成,跨学科教学也强调要构建多元的学习共同体,在本课例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共同体从自发形成的小组逐步扩展到班级全体学生和其他班级,更多的人参与到作品的分享和讨论中来,这为作品的再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本课例并不会随着作品完成而结束,课后教师会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新,将其展示到更大的舞台上以获得更多的评价。
总 结
跨学科主题的学习需要学生个体经验的参与,而在集体中激发学生的创新个性是一个长久的目标,随着传播媒体的发展,参与性文化理论作为传播学的概念已经逐步扩展到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但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实践相对较少,将其运用到信息科技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个创新的尝试。
由于不同地区有不同地区的习俗、地理环境、语言文化等,不同的学生团体在参与性文化的指导下,创作的作品也带有不同的地域特色,这体现了教育的文化创新与传承功能。
参考文献
周荣庭, 管华骥. 参与式文化: 一种全新的媒介文化样式[J]. 新闻爱好者,2010(6): 2.
陶慧琳. 基于参与文化的编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22.
萬昆. 跨学科学习的内涵特征与设计实施——以信息科技课程为例[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5): 59-64.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编 辑:冯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