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臣
大自然是天然的艺术家。当你为西藏那曲那一棵绝美的“大地之树”惊艳不已时,可知在远隔3800多公里的黄河入海口潮间带上也生长着一片神奇的“潮汐树”,让人沉醉。
养在深闺人未识
九曲黄河奔腾万里,携泥带沙汇入渤海,每年在入海口新造湿地近万亩,使黄河入海口充满生机活力,除了造就大美湿地、芦荻飘雪、万鸟翔集、黄蓝交汇、迎宾红毯等奇观外,还以潮汐为画笔在广袤的滩涂上勾勒摹写出神奇的“潮汐树”。
“潮汐树”的形成需具备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物质条件即“潮汐树”所在的潮滩质地松软易被侵蚀,一般含沙量较高;动力条件即要有外在的水的作用,“潮汐树”是伴随潮汐作用而“生长”的。黄河入海口新生的湿地、413公里的海岸线和1200平方公里滩涂面积为“潮汐树”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和动力条件。涨潮时,潮水逆推河水,向上爬升,以淤积为主;落潮时,潮水退回海面,以冲蚀为主。潮涨潮落,日复一日,广袤的滩涂上,万千条潮汐冲刷出的沟沟渠渠,形成了一棵棵“大树”的图案,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成长壮大。它的主干朝向大海,树枝状分杈朝向陆地,树的根部,还有海水宛如溪流在潺潺流动。
虽然我生长于黄河入海口,但对“潮汐树”的认识和了解还是近一两年的事,以前对“潮汐树”这个名词都感到很陌生,更谈不上欣赏“潮汐树”的壮美奇观了。在地面,我们看到了“潮汐树”就是一条条水沟,只有从高空俯视才能看出“潮汐树”的壮美全貌,这也是“潮汐树”不为人知的主要原因吧。
等闲识得东风面
视角决定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无人机镜头给了我们看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摄影爱好者以俯瞰的方式重新领略世界的美。通过无人机拍摄大美湿地,揭开了黄河入海口“潮汐树”的神秘面纱,在这光与影的交错生辉中,她的美又一次惊艳了世人。
“无限风光在险峰”,拍摄“潮汐树”的过程也是一次探险的过程。“潮汐树”都“生长”在海岸边,地形复杂,分布不均,既有生长多年的“参天大树”,也有刚刚形成的“小树”,既有树形逼真惟妙惟肖的,也有树形隐隐约约的。每一棵“树”随着潮涨潮落、季节交替、气候变幻、时光轮回,而变幻出不同的呈现效果。这种自然景观用“震撼”“壮美”“神奇”“无与伦比”等等赞美都不为过。这既给拍摄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也同时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拍摄“潮汐树”不同于一般的摄影,须同时具备操控无人机的技巧、健康的体魄、充足的时间以及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精神,仅凭一时的心血来潮和好奇心是完不成的。
众里寻她千百度
黄河入海口的“潮汐树”虽数不胜数,但经典的树形较少且难以寻找。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自然景观越原始,树形越完美,但往往风险也越大。拍摄“潮汐树”的过程,伴随着苦乐酸甜。早起晚归、风餐露宿是常态。从东营海岸线南部的广利港到北部的刁口一千二林场,从黄河上游的利津渡口到下游的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处,凡是能生长“潮汐树”的地方都是我寻觅的目标。但广袤的湿地上空没有标志物,地面是一望无边的湿地和海滩,今天找到的“潮汐树”,明天再去只记住大体位置,具体的位置还需重新定位,一个地方去几次是经常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一年的探寻,我基本掌握了黄河入海口“潮汐树”的分布范围,并且发现部分经典的“潮汐树”,已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为黄河入海口增添了新的名片。
探寻不易,拍摄更难。海上气象万千,风力变幻无常,拍摄在日复一日的失败中度过,也在日复一日中坚持。拍摄的过程既考验耐力,又提升能力,既惊心动魄,又趣味无穷,只因为“潮汐树”奇特壮观、富有生命力,才吸引着摄影爱好者乐此不疲,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很难坚持下来。
浓妆淡抹总相宜
拍摄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2022年12月12日拍摄新发现的一片“潮汐树”时的情景。当天我和两名摄友一起拍摄,发现海滩上遍布着沟沟渠渠,凭经验应该有“潮汐树”。当无人机升空后,一棵棵“潮汐树”的图案随着无人机的升高飞远越来越清晰,宛如雕刻在大地上一般,不由得让人感叹和敬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是我发现的黄河入海口最大的一片“潮汐树”,有的整齐列队,有的错杂生长,有的如参天大树枝叶繁茂,有的如精致盆景玲珑剔透。有时枝叶分明、栩栩如生,有时朦朦胧胧,似隐似现,或独木或成林,宛如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写意水墨画。其中一棵“树高”4000多米,“树冠”直径600多米,枝繁叶茂,栩栩如生,堪称黄河入海口“第一树”。当时的我兴奋无比,全神贯注调整拍摄角度,忘记了电池返航的提醒,發现时电量已不足于返航,结果无人机坠入大海,追悔莫及。
黄河之水流不尽,潮起潮落永不停。随着新湿地的不断增长,“潮汐树”越来越多、越长越大,风景越来越美。“潮汐树”也被誉为“生命树”,它集“颜值”与“实力”于一身,静静地守护着黄河入海口潮滩生态系统,滋养和守护着这片湿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流连忘返。
(编辑/杨超 设计/牟国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