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
青瓦灰蓝,青砖坚实,击之叩之若有金石铿锵之声。古建砖瓦起源可追溯至西周,因其耐用、素雅,直至今日仍颇受建筑界喜爱。在古代建筑中,一砖一瓦均为人工烧制而成。如今,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古法手工制作与现代机械化生产“融合”发展,“秦砖汉瓦”传统技艺得以进一步的传承与改进。
山东省枣庄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建砖瓦烧制技艺”第十三代传承人纪启涛,是枣庄市税郭镇纪官庄村人,从小便跟着爷爷、父亲“玩泥巴”长大,对于泥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枣庄是北辛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陶器、骨器、石器等手工制造业发达。枣庄地处鲁南丘陵地区,铝矾土、陶土等资源丰富,这些都是制作古建砖瓦的最佳原材料。
据纪启涛介绍,古建筑中常用到的有青砖、青瓦、琉璃瓦。根据功能性又分为板瓦、筒瓦、勾头、滴水、套兽、走兽、仙人、三仙盘子、吻座、正吻、鸱吻、望兽等,这些通称为古建砖瓦。青砖采用优质陶土烧制,因陶土中含有铁,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陶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而呈青色,故称之为青砖。青瓦的制作工艺同青砖一样,原料则不同,是由陶土和铝矾土混合而成。青砖、青瓦呈青黑色,透出一种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它们都具有密度高、透气性强、吸水性好、耐磨损等特点。
纪启涛“守旧”但不“恋旧”。他说,传统手工制作古建砖瓦造价高、且受制于时代的发展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历史留存下来的古建筑文物都需要重新修缮,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青睐“中式”建筑风格,这些都离不开古建砖瓦。
材料虽发生了变化,但制作古建磚瓦时,老祖宗传承下来的配料、磨制、过筛、陈腐、打垛、切片等20多道制作工序一个都不能减少,他只是把那笨重的“活儿”进行了轻便化、高效化的现代改造。
“磨制”是古法制作砖瓦比较耗时、耗力的一道工序。传统方法是把取来的土经过多日晒干后,先用石碾碾碎,再放到石磨上反复“磨”,用粗细不一的筛子一遍又一遍地“筛”,才能制得所需要的“土”。现今,纪启涛利用现代化的烘干、机械化磨制技术,全封闭“流水线”运行,所制之“土”比传统磨制的“土”更加细腻。纪启涛把“秦砖汉瓦”制作技艺与现代技术融为一体,既节省时间和劳动成本,又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制作出的产品不但更加美观、耐用,还不失古建砖瓦的神奇韵味。如此创新,多达10多项。
2021年,纪启涛投资2000多万元,新上了一座现代化辊道窑,窑长130多米、宽10多米,窑里烧的是天燃气,温度可以达到1150摄氏度。阴干好的古建砖瓦坯子经过流水线进入烘干窑,然后自动传入烧窑内,“流”出来的就是成品。“没有特殊情况,这窑一刻也不能停,停一次就得烘一次,烘一次的花费不少。”纪启涛表示。
目前,纪启涛创立的古建文化发展公司,完整保留了当地7座古窑,解决了周边村庄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如今,他们烧制生产出的古砖、古瓦销至全国。在2022年6月26日公布的山东首批“山东手造·优选100”名单中,纪启涛手工制作的“古建砖瓦”作品名列其中。
(编辑/刘伟光 设计/丁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