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崇明区非遗传承保护能力评估报告*

2023-05-22 13:39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崇明分中心
非遗传承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土布崇明技艺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崇明分中心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简称“市文旅局”)2021 年首次启动对2019—2020 年度非遗项目的评估工作,评估的目的是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管理,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工作绩效。随后2022 年再次对2021 年度市级项目进行评估。在上海16 个区中,崇明区非遗项目和市级传承人数量排名较前,达到市级及以上的有19项9 个门类,传承人数33 人,所有保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都积极对照自身情况填表评估。

一、非遗评估模式及过程

按照市文旅局通知要求,崇明区文旅局根据本区特点决定评估过程和方式。评估需要历经“由区非遗保护中心通知各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收集材料—组成评估小组—下乡分别对评估对象进行评估—完成评估结果上报”这五个过程。评估组由区文旅局公共服务科及区非遗保护中心及三名区非遗专家组成员组成,方式为分片集中组织到指定的一家保护单位集体看材料,听汇报并现场评分等。19 个项目保护单位及33 名传承人都很重视评估工作。主要体现在:都能按要求及时提交自评材料,各保护单位主要负责人都参加了评估工作,就连94岁高龄的气象谚语传承人秦卫堂也认真填报了评估材料。

即使这样,2022 年的评估工作难度还是很大。一是时间紧(9 月初下发通知到当月底就需要完成评估工作),二是2021 年新冠疫情仍在不时多点暴发,线下非遗活动不得不停止。崇明区非遗保护中心在收到市通知材料后及时通过微信群发通知,从通知发下去到材料收齐共用了9 天时间。

评估集中点分为四个,共用三天时间完成了评估工作,四个评估集中点位分别是:区文化馆,主要评估33 名传承人,及“调狮子”“崇明俗语”“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等项目;阳刚民间音乐馆,主要评估“杨瑟严的故事”“天气谚语及其应用”“崇明吹打乐”“崇明山歌”“江南丝竹(牡丹亭)”“鸟哨”等项目;三民文化艺术村,主要评估“土布染织技艺”“扁担戏”“灶花”等项目;大陆酿造有限公司,主要评估“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酱菜制作技艺(崇明甜包瓜传统制作技艺、草头盐齑制作技艺)”“上海米糕制作技艺”等项目。第一天在阳刚民间音乐馆、三民文化艺术村、大陆酒厂完成所有预定评估工作,第二天在区文化馆完成余下项目和传承人评估工作及评优,第三天整理材料,形成完整电子稿,纸质材料上报。

二、评估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两次评估工作,评估出了优秀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但评选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结果

综合考虑各单位和传承人在非遗传承中的表现,评估出优秀的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

每次评选出2 个优秀保护单位。2021 年为“土布”项目的三民文化艺术中心和“江南丝竹”项目的阳刚民间音乐馆。2022 年为阳刚民间音乐馆和“崇明水仙”项目的百叶水仙花专业合作社。

两次评估工作共评选出5 名优秀代表性传承人。2019—2020 年度为“崇明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晓,“鸟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伟国。2021 年度为“崇明俗语”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季洪益,“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顾涛,“琵琶艺术(瀛洲古调派)”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臻。

阳刚民间音乐馆两度被评为优秀保护单位,得益于其馆负责人杨刚为民间音乐所付出的精力及财力。音乐馆面积达1800 多平方米,其中博物馆200 平方米、排练演出剧场400 平方米、文化楼500 平方米、资料库250 平方米。各种演出乐器、服饰等一应俱全。多年来,音乐馆首创传承人值班制度,一直致力于音乐资料的收集保护工作:首先是创建资料库,目前已经收集到8000 多份实物与资料;其次是建立数据库,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江南丝竹”“琵琶”等已扫描存档;此外,他们每星期三、六定期通过“江南雅韵”公众号向海内外发送一些江南丝竹作品信息。线上获得100 万人的关注,线下活动每年在70 场次左右,参与人数超过万人。

(二)存在问题

由于非遗专业人才缺乏,评估过程一波三折。通过评估,我们发现生产性保护缺乏和合理利用不足这两个问题最为突出。

1.生产性保护缺乏

生产性保护缺乏,主要表现在:对个别的技艺类项目认识不够,人手不足,资金保障缺乏,业务拓展缓慢,导致这些非遗产品没有市场,也就谈不上收益了,比如“甜包瓜”“草头盐齑”;填报材料工作更困难,导致被评人出现了消极思想,觉得自己的项目现实价值不突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甚至想要放弃,最后在非遗中心指导下才完成评估材料填报。

2.合理利用不足

“调狮子”项目本来可以利用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活动,但该项目却很少展演,相关负责人可借鉴端午节“舞龙”或者“蹭一下”端午节“舞龙”比赛的热度,开展一些“调狮子”项目的展示活动。还有“吹打乐”项目,有些活动是在送别逝者的场合下开展的,由于受到移风易俗影响,导致这一项目受到一定冲击,不过它也可以在庆典仪式上进行表演。

合理利用还体现在政策层面上,目前“土布”“扁担戏”等项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仍可挖掘更多的非遗项目参与进来。

三、崇明非遗传承保护能力建设

评估不仅是肯定成绩,也能帮助我们认清问题,便于今后加强崇明非遗传承保护能力建设,这需要我们从加强资金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合理利用等方面联合发力。

(一)广开财源,加强资金保障

广开财源,加强资金保障,需要多管齐下,要加强财税金融支持,支持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等客观原因,很多非遗传承活动都暂停了。非遗传承保护需要财力保障,2020 年崇明区有四个项目保护单位积极向市申报专项资金,获得了专项资金支持。“江南丝竹”保护单位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获资助11 万元,补助内容为“建立江南丝竹抢救性记录档案”,补助方向为“记录建档”。“崇明俗语”保护单位崇明区文化馆获资助8 万元,补助内容为“编辑出版《崇明俗成语选编》”,补助方向为“记录建档”。“杨瑟严的故事”保护单位崇明民间文艺家协会获资助8 万元,补助内容为“杨瑟严的故事连环画编著及出版”,补助方向为“展示推广”。“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保护单位上海东明酿造有限公司获资助10 万元,补助内容为“建设上海东明酿造有限公司关于崇明老白酒传统酿造技法项目的展示厅”,补助方向为“展示推广”。

阳刚民间音乐馆获得“江南丝竹建档”专项资金,在自筹75 万元后,较好地完成了档案数字化规范化建设,对相当多的难以保存的珍贵纸质资料、老唱片、影碟等进行了抢救性数字化保存。其馆藏的从清末到现今的纸质资料、老唱片、影碟等8000 多份珍贵资料通过数字化等方式得到了保存。

区文化馆及区文艺家协会关于“崇明俗语”和“杨瑟严的故事”的出版,均按要求规范使用专项资金,及时完成了出版发行工作,并推广到社会,获得了社会好评。

(二)加强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应当加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有针对性地培训新认定的传承人及传承人群;对于老的传承人,需要在掌握其核心技艺的同时,较系统地开展传承活动,具备根据时代发展的创新意识,比如传统技艺类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非遗产品。

对于“甜包瓜”“草头盐齑”两个传统技艺类项目,我们在评估中发现,客观上由于其生产成本太大,价格过高,开发拓展市场面打不开,从而造成了一定的传承保护困难,主观上主要还是由于人才队伍缺乏,传承人应当有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打开局面。

(三)促进有效合理利用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短视频形式为非遗的宣传推广打开了一定的局面,人们可以在抖音看到很多非遗产品,从而使非遗获得广泛传播。崇明区也通过抖音传播非遗,比如“扁担戏”“土布”,但点赞、关注度远远不够。

布布瀛创新工作室在“非遗+乡村振兴”方面的成效较为显著,工作室以创新开发崇明土布,定制服饰、玩偶及文创产品为主,经营崇明土布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手工制作和成品销售。工作室目前有就业人员50 人,其中高级设计师3人。工作室还带动了竖新镇惠民村、新河镇新民村等周边村民就业。工作室设计师结合世界流行的时尚元素和崇明传统技艺,创新开发设计土布文创产品,工作室人员技艺精湛,能画、能剪、能绣、能缝,既保留了千百年来崇明传统的土布服饰、配饰制作工艺,又制作出既时尚又传统的极具崇明特色的文创产品,如土布旗袍、土布衬衫、土布文艺扇子、土布家居及配饰、土布地图、土布玩偶,土布胸针等。通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室通过派遣设计师到市区先进创意工作室学习,邀请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和崇明土布传统手艺人士上门讲课和传授技艺,听取客户意见,边探索边完善等举措,在传播非遗的工作上获得明显成效,社会认可度很高。在区、镇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工作室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20 年12 月底,共完成土布文创订单500 多万元。

三民文化艺术村在“非遗+旅游”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江南三民文化村拥有占地面积近6700 平方米的崇明土布馆和土布创意展示馆,是项目挖掘、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固定场所。馆内展示崇明土布的历史、实物、器具等,并由传承人进行技艺的展示。三民文化艺术村全年对外开放,每年接待游客均在5 万人次以上。“扁担戏”表演和“崇明椠花板”展陈体验,作为以非遗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也吸引了不少游客。

总的来说,崇明非遗保护归根结底还是要做好非遗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好了,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才会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土布崇明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三民文化村里的土布博物馆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唤醒沉睡的民间技艺——浅谈土布发展现状与未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夹缝中求发展:高阳商会与土布运销
土布不『土』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