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丽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留下了属于每个时代的文明精华,这些历史瑰宝需要我们去了解、学习、传承,中华文明博大的精神内涵需要我们掌握、吸收、发扬。“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的最终目的是铸魂育人,做到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然而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多样化,选取的知识点也应该符合各个受众群体。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选取符合幼儿的活动,设计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学习内容和相关的游戏,适当地拓宽课程领域,丰富课程内容。如果能将传统艺术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艺术审美体验相结合并融入到学前美育课程中去,那么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他们学习传统绘画的特点和技法,进而发掘部分学生的艺术特长,也能建立幼儿园和小学在知识点掌握上的衔接性。
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生命教育,是人的情感价值观引导,3-6岁的幼儿是形成早期社会意识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将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以及其背后蕴含的艺术价值融入到日常活动、游戏中去,那么幼儿则可以潜移默化地吸收中华文化思想,培养审美意识。
例如,将博物馆参观,初步了解文物历史故事、价值为主题的美术课程活动设计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让学生亲临现场,了解博物馆的镇馆文物——编钟,近距离观察编钟的大小模样、花纹图案,用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看”和“想”,为学生讲解编钟的用途,使用的年代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并能在娱乐中感受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在活动后还可以继续设计后续课程内容,如为学生播放用编钟演奏的音乐,从多方感官出发激发学生的联想,巩固之前的所看所闻。
又例如,中国传世名画的认识也可以纳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洛神赋图》《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边听边看,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配合着具有传统绘画特点的画面,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更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吸收中华传统绘画的思想内涵;《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可以通过边走边看的方式来了解,画面较大的作品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缩小欣赏的范围,把局部的细节放大展示也能体现出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
目前,市面上幼儿的绘本书籍、作品品类丰富,质量也难免参差不齐。这一时期的绘本可能会成为影响审美水平、建立审美价值的关键一环,如何挑选绘本材料这是另一个命题,但我们不得不重视到这一影响审美的重要途径。一个绘本依靠着画面和故事为幼儿传递出某些道理、价值取向,这一种方式用一幅传世名画也照样可以实现,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为这个“绘本”的审美质量感到安心。让幼儿认识到、感受到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独有的美感、文化内涵和思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而且是迫切要做的事情,这能初步建立起他们的价值体系,就如中国艺术文化中体现出的“意境美”“含蓄”“中庸”等思想内核。
在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的同时,认识和感受传统绘画材料并掌握一定技法也是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中的一环。中国美术教育自改革后一直以西方美术技法为基础,不论是在材料运用还是造型习惯上都基本脱离了属于我们自身的传统思想。曾经的传统造型提倡“以形写神”,现在的造型思想变为科学精准的测量,加上透视、明暗关系,这极大地减少了绘画者的主观认知和情感,造型的方式和目的也相应受到一些限制。除了造型以外,绘画材料的使用也在发生改变,绘画的工具材料虽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换代,现在的绘画材料越来越丰富,使用起来也更便利,但传统的绘画材料不该被摒弃。传统的材料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对于造型、构图、技法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传统的绘画形式可能也是现代材料无法完成的。
幼儿在涂涂画画的过程中会传递他们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然而使用的工具或许能对这些内容产生一定的影响,让幼儿在学习动手涂、画时适当添加传统绘画材料能够建立起他们对传统绘画的兴趣和创作灵感。例如,在美术课程中开设认识文房四宝的课程内容,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传统的绘画、书写工具。感受毛笔在宣纸上的走动,感受墨色在纸上的变化、晕染,感受墨与水的融合、墨的浓淡干枯,感受水墨画的意蕴、淡雅、柔和。通过这些活动,幼儿对传统绘画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够有一定的掌握,对传统绘画的技法有一定学习,更能对传统绘画表现出的审美情趣有一定体会,能够逐步领悟中国画所表现的意境、意蕴,以及中华文化独特的审美思想和民族气魄。幼儿的美术课程中关于绘画的技法能力高低本身是不做特殊要求的,幼儿的绘画体验和表达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他们能通过不同的材料感受不同的绘画乐趣,比如用铅笔、彩色笔或者毛笔来分别画水塘里的蝌蚪,最后呈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幼儿的绘画过程、绘画方式、构图、想法可能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传统绘画材料不仅仅可以从绘画过程中学习掌握,还能选取其他途径,例如教室环境创设制作、布置等。让幼儿和老师一起利用传统的绘画材料创作一些包含传统绘画风格的装饰物,比如一些指示牌、名牌标签等等,在一个时间段内对教室进行这一主题的装扮,让幼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绘画的风格和意蕴。也可以设计涵盖传统绘画元素和图案的日常用品,例如手帕、汗巾、水杯等等,这些绘画元素和图案提取于幼儿的画作,让他们自己的创作能最终呈现到日常所用物品上,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兴趣和自信感。这样的美术课程不是局限在绘画这一个内容里,将课程结果延伸,也是将学生对这一课程结果的感受的一次次延伸。
学习传统绘画的绘画方式、技法,初步掌握传统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建立传统艺术思想内涵的途径,能够结合欣赏课程、参观活动等,让幼儿能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这一过程不断巩固思想,建立高尚的价值观体系。
幼儿阶段的学习是初步认识这个社会的过程,他们开始逐渐产生对某些事物的好奇心或者兴趣,更或者是展现出一些天赋。在设计的幼儿活动、游戏中涵盖的内容和元素可能会对幼儿有一定的引导和影响,这种引导或许能够作为专项特长培养的起点和基础。
例如,在认识文房四宝的美术课程活动中涵盖了绘画工具认识和传统绘画方式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幼儿会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或者偏向,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发掘出幼儿潜在的兴趣取向,进而对这一特长展开培养计划,如学后托班开设的专业特长班。幼儿的特长培养必须结合幼儿自身的性格特点等方面,不能强求或根据家长的需求来选择项目,家长和老师需要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观察,了解幼儿在这一时期的兴趣和他们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然而幼儿的这些表现取决于我们给他们创造了多少机会,提供了多少特殊环境和渠道,只有将这些机会增加,拓展范围面,并适当加以引导,那么幼儿才能够有更多机会选择他们的兴趣点。
在发掘出幼儿的兴趣点后,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延伸幼儿对这一兴趣的掌握,巩固和发展他们的兴趣倾向。在托班设计专项特长课程活动是对幼儿兴趣延伸的重要途径,对学习范围的拓展也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由于进度过快等原因导致幼儿兴趣缺失的情况。例如,对有传统绘画兴趣的幼儿进行课程延展时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程度,根据每个年龄段的孩子的能力调整课程内容和难易程度。初步接触传统绘画的幼儿可以将重点放在材料的使用上,感受传统绘画材料,在之后的课程中可以逐渐让幼儿学会用这些材料表现图画,并在绘画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简单的传统技法。在这样的拓展课程中能够让学生逐步掌握独特的传统绘画技法,具备深刻的传统艺术文化表现能力,为今后打下扎实的专项特长基础。
当前,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等衔接还在大力开展中,幼儿在4-6岁的阶段是从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模式进入到以知识传输为主的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在转换过程中,幼儿可能一时难以接受太过片面、单一化的教学方法,长此以往,他们便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而大多数的幼儿园在幼儿即将进入小学阶段之前便开始开设小学课程,如拼音、数学的学习,这样的衔接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把重点放在单调的知识传达上,导致学生接受困难,到小学后又厌倦重复性的学习。并且,在这一时期,学生的自制力是比较薄弱的,如果再加以强调知识点的学习,那么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磨殆尽。
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和小学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学质量,做到更好、更柔和的跨越。当然,在衔接的教学内容上不仅仅需要考虑到拼音、数学等基础知识,更多地应该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对德、育、体、美、劳等方面的衔接教育同样必不可少。例如,在衔接教育的课程中可以设计传统美育的相关内容,将“象形文字”搬进美术课,让学生通过图画的形式认识简单的汉字的模样。象形文字的特点便是以图示字,古人用简洁的线条描绘着他们所看见的物体,这些线条有长短之分,有曲直之别,既像一幅优美的简笔画,又像一个特定的符号,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学生在这一阶段能够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察识别出这些图画、符号所代表的意思,这样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汉字的魅力,感受汉字的象形趣味,学习汉字不再是枯燥、单一的“读”“写”的过程,而是发现、是对生活的感悟。这也不仅仅只是认识汉字的课程,学生还可以借助象形文字的特点来自己创作出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图画,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简洁的线条画出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能在一次愉快的活动中认识到了汉字的形状特点和书写特点,为小学学习汉字打下一定的基础。
中国传统绘画的欣赏课程同样能起到促进幼小衔接工作开展的作用,例如,北宋时期的花鸟小品画具有“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思想,绘画第一次开始和诗词、书法出现在一幅作品里。这一时期的小品画具有很强的人文思想,注重意蕴的传达和画者自身素质的体现,出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乃无形画,画为有形诗”,瞬间将中国画的意境创作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而让学生欣赏文人画是培养他们对中华文化中诗词之美的最直观的方法,画面中描绘的花鸟、景色等有着相对应的诗句,诗韵结合画面的效果产生了全方位的意境感悟。对传统绘画的欣赏和认识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习惯,更能建立起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思想,为今后的诗词学习和诗意的领悟打下一定基础。
学前教育的美术课程内容可以涵盖丰富的知识点,美育不仅仅要从绘画技能和审美能力上下功夫,更应该结合新的教育目标,紧跟时代潮流,在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立足时代精神进行创新、发展、弘扬,让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的艺术文化和思想传播出去,让青年一代认同、尊重以及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