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归雁 马向华 王锦帆 葛炳辰 卢姗
[摘 要]为探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可行模式,该研究对22名医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和74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施导师团队言传身教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通过对导师、研究生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比人文素养培养前后的相关情况来评估培养效果。该模式实施后,导师和研究生的共情能力、倾听能力都有所提升,职业认同感也更强,而且研究生同患者的关系也更和谐。研究发现,实施导师团队言传身教的人文素养培养模式不仅成本较低而且高效、可行,可为临床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言传身教;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4-0140-03
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属性,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实施的逐渐深入医学人文素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医学研究生,尤其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下文简称研究生)是未来担负医务工作的主力军,保证他们人文素养的培养质量,对未来医学人文氛围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医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仍然有所欠缺,导致部分医生重疾病轻患者,由此也使得医患矛盾时有发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最为关键。因此,本文开展通过实施导师团队言传身教模式培养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旨在探讨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可行性。
一、调查问卷、研究对象、研究过程及统计方式
(一)调查问卷
通过文献检索,参考已有的关于人文关怀的问卷[1-3],初步设计出调查问卷。为确保问卷质量,分别随机对10名导师、研究生、患者进行预调查,进行信度分析或效度分析,并对问卷进行修正。
问卷内容包括3个部分:基本信息(导师、研究生、患者的性别、年龄,导师工作时间,研究生年级等)、人文素养情况(导师和研究生的共情情况、倾听能力、对医患关系的满意度、职业认同感等,以及导师、患者对研究生的评价等)以及导师、研究生对人文素养培养方式的讨论。
(二)研究对象
分别从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肾内科、血液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内科科室招募导师自愿报名参加,从报名参加的导师所负责的正在轮转的研一、研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中选取学生,患者則选择进行问卷调查期间研究生所管床位的患者。在分别获得三方知情同意后,对三方分别进行单独的非记名问卷调查。本研究共有22名导师、74名研究生、148名住院患者参加。
(三)研究过程
1.导师团队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人文素养模式的研究
导师团队由导师及导师所在的临床、科研团队成员组成。导师是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一同通过临床、科研以及生活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
本研究通过对导师及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对比培养前后导师及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变化。另外,本研究分别对培养前后研究生主管的不同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从患者角度了解研究生人文素养培养效果。
2.导师和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前:对导师及研究生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导师及研究生的人文素养现状,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从患者角度对研究生人文素养进行评价。
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一是打好理论基础。为期3个月,督促导师与研究生共同阅读人文素养相关的书刊和资料。教学相长,师生进行线上交流,分享人文故事、案例,讨论人文话题,营造氛围,加强对人文素养的感知。二是在实践中加强培养。为期6个月,一方面,鼓励导师结合临床实例,向研究生示范如何让患者感受到人文关怀,并与研究生交流人文关怀的心得体会;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在临床中注意观察导师及团队与患者相处的言行,每周记录一则印象最深刻的事件及其体会,并在讨论会中分享。
培养后:对导师、研究生及患者再次进行相关问卷调查,了解培养效果。
(四)统计方式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计算并采用频率和百分比表示。
二、研究结果
(一)导师和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有22名导师参加,平均年龄为43.64±4.32岁,男女比例为5∶6。研究生为74名,平均年龄为25.61±1.33岁,男女比例为41∶33。患者为148名,其中,培养前的住院患者为74名,平均年龄为46.53±12.33岁,男女比例为39∶35;培养后的住院患者为74名,平均年龄为41.97±10.83岁,男女比例为17∶20。
(二)培养前后导师和研究生人文素养的变化
1.导师和研究生的共情能力(见表1)
2.导师和研究生的倾听能力(见表2)
3.导师和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见表3)
4.导师和研究生的医患关系(见表4)
(三)培养前后导师团队对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评价
人文素养培养前,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评价,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17.57%(13名)和68.92%(51名);培养后,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分别为24.33%(18名)和72.97%(54名)。
(四)患者对培养前后研究生人文素养的评价
1.对患者的理解(见表5)
2.医患之间的信任
人文素养培养前后,患者对研究生的信任度,不确定的比例分别为12.16%(9名)和5.41%(4名),对研究生信任和完全信任的比例之和分别为87.84%(65名)和94.59%(70名)。
(五)导师和研究生对言传身教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评价
有72.73%(16名)的导师和74.32%(55名)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27.27%(6名)的导师和25.68%(19名)的研究生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临床工作有点影响,没有人认为人文素养培养对临床工作完全没有影响。
对于人文素养培养方式,有4.55%(1名)的导师和8.11%(6名)的研究生更喜欢线下模式,有68.18%(15名)的导师和60.81%(45名)的研究生更喜欢线上模式,有27.27%(6名)的导师和35.14%(26名)的研究生更喜欢线上结合线下的混合模式。
三、结论
本研究对导师团队以言传身教模式培养研究生人文素养进行实践探索,通过导师团队的人文熏陶达到培养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目的。调查显示,导师和研究生通过这样的培养后,他们的人文素养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一)人文素养培养对研究生及导师的共情能力、倾听能力和职业认同感的影响
调查显示,该模式的实施的确提高了导师和研究生的共情能力、倾听能力和职业认同感。
培养前,有72.73%的导师和83.78%的研究生表示他们能够站在大多数患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心情,而培养后,这2个比例分别升高了18.19%和9.46%(见表1)。该模式的实施也提高了导师和研究生的倾听能力,在患者态度较差的情况下,仍能耐心倾听患者诉求的导师和研究生比例分别上升了18.19%和8.11%(见表2)。研究发现,培养前,有着较好共情能力和倾听能力的导师比例低于研究生;而培养后,导师共情能力和倾听能力的提高幅度高于研究生。这是由于导师们工作时间久,部分会出现职业倦怠,再加上临床业务繁忙,负责的患者多,且一般不直接管理患者,因此他们在工作中常常无暇顾及患者的心理状况。但是导师临床经验丰富,经过人文素养培养和在临床中加以注意,其共情能力和倾听能力均会得到明显提升。而研究生刚刚迈入临床阶段,是住院患者的直接管理者,跟患者接触最多,因此,他们更可能有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体会患者的心理。
此外,调查显示,培养前,导师和研究生有良好职业认同感、为自己从医感到自豪的比例分别是90.91%和81.08%;培养后,这2个比例分别升高了9.09%和4.05%(见表3)。可见,导师的职业认同感高于研究生,且提升幅度较研究生大,这可能与导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并在自己的专业有一定建树有关,而研究生刚接触临床,因而可能对医生这个职业感触不深。
(二)人文素养培养对研究生处理医患关系的改善
培养后,研究生认为自己与患者有着良好医患关系的比例上升了9.46%(见表4),导师团队认为研究生与患者有着良好医患关系的比例上升了10.81%,患者认为管床医生能够理解自己现在的处境的管床医生的比例提升了5.41%(见表5)。可见培养后,研究生和导师的人文素养都得到了提升,获得了更多患者的信任,医患关系也有所改善。
(三)研究生及导师对导师团队言传身教培养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评价
调查显示,有72.73%的导师和74.32%的研究生认为该人文素养培养模式对自己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关于人文素养培养的模式,大部分导师和研究生更喜欢线上模式,而一部分人选择线下结合线上的模式,仅有小部分选择了线下模式。
临床工作繁忙,导师团队言传身教培养人文素养的模式将人文知识、理念、行为渗透在临床工作中[4-5],未额外增加导师和研究生的负担,线上模式能够更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方便学习,因此该模式受到导师和研究生的喜欢。
(四)导师团队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模式
导师是研究生学习期间接触和交流最多的人,在学术上甚至是研究生崇拜的偶像,因此研究生在与导师接触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导师的一些行为,从而使得自己的行为模式逐渐接近导师,并且这种影响会贯穿研究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此外,研究生除了受導师的影响,与导师团队成员们的接触也很频繁,他们对研究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采用导师团队言传身教的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关调查显示,有86.50%的研究生更倾向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培养方式,认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影响更易接受[5];有63.3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团队言传身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6]。本研究通过实施导师团队言传身教培养人文素养的模式也证明它能提高研究生的共情能力和倾听能力,同时让研究生有更好的职业认同感和医患关系。一方面,这种模式仅需在前期对导师团队成员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培养结束后,后期不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且每名导师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培养数十名研究生,因此该模式投入较小但获益较大;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尤其是线上模式,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得方式便捷,不局限在某一门课程内,不增加课业负担,就将人文素养培养融入与患者沟通交流等医学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提高研究生人文素养,从而影响研究生的人文行为,且影响深远。总之,导师团队言传身教培养人文素养的模式成本较低且高效、可行。
综上所述,导师团队言传身教培养人文素养的模式为我们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方式,有利于研究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使他们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仁医。
[ 参 考 文 献 ]
[1] 邹明明,李枞,刘利丹,等.临床医师医学人文认知情况的问卷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联合调查之一[J].医学与哲学(A),2013,34(8):12-17.
[2] 王川,陈琳,刘汉芝,等.临床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医患关系认知调查与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6):177-181.
[3] 张小丽,吴悦,周海茵,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J].医学与哲学,2020,41(5):70-73.
[4] 王小荣,姜华,张立民,等.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医学机能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6):52-53.
[5] 李梦华,张瓅方,郭延东.医教协同背景下深化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2):35-37.
[6] 陈山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52-55.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