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顺仪 肖晓兰
摘 要 聚焦2023年春四省适应性考试之安徽、云南作文题,从革新“空降外来式”作文命制方式的角度,看取“内在发挥式” 的安徽、云南作文题,基于新课程新高考背景,揭示其突破固化、丰富命题的积极意义,推重其探索高考作文命题路径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四省适应性考试 作文命题 一材二用 就地取材 守正出新
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教育部考试院为其命制了三道作文题:为吉林命制了简约与繁复关系理解的材料作文,为黑龙江命制了关于谚语矛盾性的材料作文,为安徽、云南命制了关于祖国之美既在名山大川,也在寻常山水的材料作文。三道作文题都涉及对生活现象的认识与理解,一是对生活理念的认识,一是对谚语经验的认识,一是对祖国之美的认识,且都趋于二元关系。
最具特色意味的是为安徽、云南命制的祖国之美的作文题,材料从原有试卷组成的现代文阅读Ⅰ《这里是中国》中就地取材,就阅读材料延伸开来,命制写作试题。充分利用原有试卷材料,在纵深推进阅读检测功能理的同时,又横向拓展,深化文本阅读,延伸到写作中来,由读走向写,创制作文试题命题的另一途径、另一方式,挑逗着人们的神经。
一、一材二用,材尽其用
任一文本材料,其功能作用都不是單一的,往往潜存阅读、思考、借鉴、移用、写作等多种功能,读者可以藉此锤炼阅读能力、思辨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等。
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试题采选《这里是中国》一文,且一材二用。首先把它设置为现代文阅读Ⅰ材料,聚集其阅读检测功能,效仿新高考卷现代文阅读Ⅰ设置模式,为之命制了基于阅读理解的三道客观选择题和两道主观作答题。其次,把它援用为第四大题的写作材料,其题为:
现代文阅读I《这里是中国》告诉我们,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祖国之美,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
援用“现代文阅读Ⅰ《这里是中国》”,延伸生发写作材料,拉近与考生的距离,减少了重新审题解读的时间,且一反传统且显固化的空降材料的作文命制方式,来一个回视内化,就地取材,发挥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写作检测功能命制作文,材尽其用,彰显改革突破意识。
一材之中,既充分利用《这里是中国》文本材料潜存的阅读检测考功能,又开掘其含有的写作思考检测功能,由读走向写,读写结合,一材二用,一箭多弹,充分发挥文本的多样多维考查效用,提高文本材料的利用率。这既可丰富试题面貌,又可考量命题人的命制智慧。
由一材二用,材尽其用看过去,又启迪命题人,作文材料命题思路不但可以取材于现代文阅读Ⅰ,也可从现代阅读Ⅱ以及古代诗文阅读材料,甚至从其后的语言运用语境材料取材,全方位、大尺度利用原有试题材料,充实作文采题供料途径,充分发挥文本材料的多样检测功能。
二、就地取材,丰富命题
放眼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作文试题命制,走的是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路子。供料方式相对单一,不管是文字材料,还是图画材料,皆是空降而来的另一新材料,与原卷任一阅读检测材料不搭界,虽然新颖独创,但放在最后,却如一道要命的鬼门关,挑战着早已神经紧绷、身心疲劳的考生。自有材料作文以来,基本上是“空降外来式”材料作文之路,渐趋固化。
在新课程新高考背景下,命题者读出了“基本”不是唯一,不是单一,作为负责任的命题者,不能固化作文命题方式,不宜把“空降外来式”一条道走到黑,理应探求更多的命题方式,丰富命题路径。怎么走?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安徽、云南作文题,命题者在尊重原有的“空降材料式”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又勇于改革,进行突破,回视原卷,就地取材。写作材料就采自现代文阅读Ⅰ《这里是中国》,在命题布局上来一个宏大的前呼后应,试卷起于《这里是中国》,又归于《这里是中国》,在最后的写作设置中,就原有现代文阅读Ⅰ《这里是中国》一文进行延伸发生,设置写作材料,这既给考生一个似曾相识的欣喜,彰显浓郁的人文关怀,又对渐趋固化的“空降外来式”材料作文给予反拔。为区别“空降外来式”,姑且称之为“内在发挥式”。
比较“空降外来式”与“内在发挥式”,从动态走势看,“空降外来式”当是主流,“内在发挥式”是支流。“内在发挥式”虽是支流,但偶一为之,也有常中显奇之效,丰富命题路径,对消减作文命题固化,创新命题模式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期待命题人勇于挑战,守正出新,为高考创设更多更好的作文命题呈现方式,让丰富多样化的作文命题路径越走越宽。
三、守正出新,挑战智慧
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之安徽、云南作文题,供料方式由向外趋于向内,发挥试卷阅读材料《这里是中国》的写作检测功能,采用“内在发挥式”命制作文试题,彰显了命题者的创新意识。
真要写作这篇独特的“内在发挥式”材料作文,首先就遇到思维转换能力,要求考生由阅读理解转向写作思考。而基于《这里是中国》材料的写作思考,需要从《这里是中国》丰厚材料中跳脱出来,不受其束缚,转到材料作文的指向中来,回到这则基于《这里是中国》材料文本而来的材料作文中去,给什么写什么,怎么给就怎么写。仔细审读,试题材料指向要写祖国之美,前一句说“大碰撞的‘洪荒之力使得我国地貌景观极富变化,我们的家园多姿多彩”,是说“美在内在创造”,后一句说祖国之美既“在名山胜迹、澎湃江河,也在我们身边的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是说“美在多样呈现”,再深入一步,是说祖国之美有“名胜美”和“平凡美”之分,两种美属于不同的层次,有不同风格,带给人不同的享受,它们同属于“祖国之美”。作文任务指向很简要,“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但“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给任务给限制,就是结合“美在内在创造,美在多样呈现”材料意旨,就“祖国之美”去谈名山胜迹、澎湃江河,去谈平凡原野、无名山水、寻常巷陌,也可兼而谈之,构写自己笔下的“祖国之美”,体现自己的写作智慧。
本试卷所给的现代文阅读Ⅰ《这里是中国》文本材料很长,但其演绎揭示的就是文本最后一段说的,约6500万年前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实际上是向读者进行科普宣传,揭示“是什么、怎么样”的地理知识,而缘于《这里是中国》的作文材料只要求考生围绕作文材料意旨“美在内在创造,美在多样呈现”去谈“祖国之美”,如不跳原有材料束缚,不回到“美在内在创造,美在多样呈现”,不从“名胜美”与“平凡美”的关系认识去谈“祖国之美”,就属于离题。但原文宏大篇幅地科普宣传毕竟会让一些爱不释手的考生受其牵制,一时难以从中走出来,因而试题在最不设防的地步中却隐含陷阱。为此命题者特别要求“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的材料”,这就是此则“内在发挥式”材料作文试题隐含的巨大挑战性,极大地考验着考生的读题审题意识,这也体现出了这则“内在发挥式”材料作文的独特性,彰显出命题人的高超智慧。
[作者通联:杨顺仪 江西崇义中学;
肖晓兰 江西崇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