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叙事文本的时空节奏及其变化

2023-05-22 17:30:40葛瑞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4期

葛瑞

摘 要 叙事文本以时间的纵线轴或空间的多点面徐徐展开,在记述事件中写人,在绘景状物中达意,旨在使其更富艺术张力。当然,为丰富叙述过程中各层次、多侧面的表述,也常令叙述呈现复杂的回环和流动,以悬念、伏笔、倒叙等手法达到时空节奏上的诸多变数,实现叙事节奏的新奇和创新。

关键词 叙事文本 时空节奏 思想意蕴 艺术张力 多样性呈现

无论统编高中语文课本,还是文学经典读本,叙事文本追求的是真实、在场和艺术性。叙事文本讲求巧妙利用时空节奏、思想意蕴及布局深度,生动深刻传达作家的独立思想和人生追求。

一、独到眼光与非凡笔力是叙事文本的时空节奏与文化深度的根基

当叙事文本作家用独到眼光与非凡笔力反复亲临现场,以旅者探秘、人物心志、史料还原等重新厘定文化现象的独特内涵,常会在“司空见惯”里发现往日重现的胜景,在“融入其间”里体认那个“不一样”;于是,叙事文本的时空节奏与文化深度便齐齐而来。叙事文本写作的根基在于思想高度的升华和身临其境的探访,将眼光的锐利和脚力的踏实结合在一起。

深入解读文本,就要着眼时空探究人物。史铁生《我与地坛》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一篇叙事散文,围绕北京地坛这一空间叙写个人经历,富集文化深度。作者以时间坐标上的观察和思考串起整个空间上的诸多人物及其变迁,中老年夫妻、喝酒的老人、捕鸟汉子、长跑运动员、女工程师、一对兄妹赫然列目,尤以长跑运动员和弱智女孩着墨为多。史铁生对“他者”故事的时空把握,一边是浪漫——时代背景下的团圆结局,一边是深沉——来自长跑运动员和弱智女孩悲情的深层感悟。正是不同时空里的人物命运拓展出《我与地坛》的文化内涵:对客观存在的不公平和痛苦,在奋斗中张扬与在淡然间从容是实现自我平衡的跷跷板。这充分反映出史铁生独特的认知。

叙事文本对准特定时空里的人大书特书,一般采用多点对焦的方法,呈现出事物光景与人物情感的矛盾与复杂性,形成立体、丰富、厚重的阅读情致,实现时空节奏与人情冷暖的回环交错。譬如《我与地坛》“给母亲出难题”片段写史铁生“循环往复”独自向地坛跑,“发了疯一样离开家”“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他某次独自去又折返,取可能要看的一本书,看到母亲仍站在原地目送自己,待“我”取了东西母亲再送他,说“活动活动,看看书,这挺好”。让“我”在母亲去世多年后回味,这话不仅说给“我”听,也是对她自己的最大安慰。“我”知道,母亲担心摇着轮椅外出的截瘫儿子出事,又不能阻止,那种内心的隐忍和痛苦只有她自己默默承受;当它们连在一处,便产生了多层次审美意蕴。史铁生的叙述节奏,连接往昔,辉映现今,亲切而凝重,寄深情于从容。叙事时空转换浸透他的情感,带给人深刻的思索。

二、时空叠加与节奏步点使叙事文本更富艺术张力

语文新课标要求阅读要深入感受艺术形象,全面理解创作意图。思辨性阅读强调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增强理性思维水平。这些表述都突出了对深度理解力和思辨力的要求,而怎样解读叙事文本的时空节奏及变化,与提高学生的深度理解力、思辨力唇齿相依。叙事文本如何通过时空节奏上的衔接、铺垫与过渡等实现起承转合,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是使学生思维进阶的必备策略。

在文本情境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关注时空叠加与节奏步点的挪移,对叙事文本艺术特色的全面追问。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探界者”钟扬》一文追求时空叠加,全面展现人物节奏步点;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使这篇通讯在时空节奏的衔接、铺垫与过渡等架构上,表现出卓而不群的风采。以“‘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和生命延续”归类意识渐次形成时空节奏及其变化的独妙境界。在变化中充满活力,叙述中穿插铺垫、回忆等或故意荡开一笔,此种意旨与主线事件在内容上巧妙关联,令时空节奏成为叙事文本的表现常态。

叙事情节的展开与变化制约着人物命运的开合与规律。叙事文本的起笔、展开、斗转、变化,取决于时空叠加与节奏步点的合理匹配。总体上要求独具张力,先要放得开,开得远;然后又能收得拢,拢得合。《“探界者”钟扬》写主人公在探界跋涉中树起一个个山头,而文本中的小标题就像一个个连绵的山峰与之相呼应,让人见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妙理。在叙事布局上采用时空叠加、矛盾冲突的应对策略,让读者如同观影一般,叹服有血有肉的“探界者”钟扬。

叙事结构通常是多线交替,运用几条叙事线索明暗穿插,主副交替或一主多支交错,复合并进,相补相生,形成某种错综之美;又用统归线连接人物谱系,拓宽文化深度的疆域。例如,英国散文家史密斯的《蔷薇记》以老太太夸耀她园中的大蔷薇起笔,尔后转到大蔷薇系她从意大利带回的剪枝,引出意大利伯爵。后以伯爵之口又引出造成伯爵独身的一位姑娘。全部線索便是象征忠贞爱情的蔷薇。文中蔷薇淡淡分离又缘缘合拢,文化意味悠远绵长,归功于时空节奏上的巧妙运用。

三、时空节奏上的多样性呈现使叙事文本放射出别样的文化姿彩

叙事文本通过时空节奏上的多样性呈现,把事件的复杂多样性全数敞开,让读者努力看清楚人物的过去和未来,指引内心守定什么摈弃什么。在不徐不疾的叙述中,不少作家将生活史拧成一根能切割的横断线,进行人生顿悟和反思。善于将生命与文本熔铸在一起的作家,就像探险队员置身生活深处探幽,用个体认知把碎裂、不完整的思考拼合起来,借助时空表达出欣喜与哀痛。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叙事时空节奏上以多元组合方式开展。明线与暗线叠合、流动与穿插默契、悬念与释疑闪动、舒缓与紧张错落、伏笔与照应设答、巧合与必然归一,所有这些因情节跌宕起伏而精彩,因构思缜密而别致。从时空节奏的紧张与舒缓方面分析,故事发展的四个节点分别是沧州遇故知、店中细密谋、接管草料场、山神庙搏杀。遇李小二,舒缓,危机伺伏;陆虞候密谋,林冲寻敌,紧张起势;林冲接管草料场,似遇好事,又舒缓,再危机伺伏;林冲在山神庙愤懑处开杀戒,紧张到极点。如此时空节奏上的多样性呈现,错落起伏,变化多姿,不断牵引、挟裹着读者的神经。

作家善于在叙事中设谜团、造悬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省略、倒叙等把悬念推向前台。店里有两人密谋,李小二夫妇疑心却听不清,形成悬念;林冲来店,小二转述密谋之人,林判定一人为陆虞候。为啥陆虞候跟踪到沧州谋害林冲?陆虞候与富安在山神庙前的对话交代了这一切——是高衙内要霸占林妻,除林冲以绝后患。密谋在先,释疑在后,这是倒叙手法的运用。

旅美作家刘荒田的叙事散文将小说题材、叙事性元素转化为具有“思想性特征”散文,在时空节奏和文化深度上有创造性。他创作的这种“地道散文”既巧妙把故事的各节点分割,然后将其有序连缀、转化,又以思考、议论增加了“非小说化因素”,达到时空节奏步步交错的艺术效果。

叙事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深入解读叙事中的时空节奏及其变幻,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深层领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并挖掘文本的文化深度。

[作者通联:安徽亳州市蒙城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