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若男 徐莉莉
摘 要:陈世英(Wallace Chan)是世界知名华人珠宝艺术家,他是公认的珠宝设计雕刻大师,其影响力遍及亚洲、欧洲和美洲。他是“世英切割法”的发明者,也是史上首位及唯一获邀参加第26届“巴黎古董双年展”的华人珠宝艺术家。他以珠宝为载体,积极推广中华文化与珠宝艺术,将中华灵蕴嵌入珠宝,推向世界。对陈世英珠宝设计作品进行赏析,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华人珠宝艺术家,了解并发扬中国设计文化。
关键词:珠宝设计;世英陶瓷;首饰;雕刻;陈世英
雕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雕刻的种类有很多,如木雕、石雕、牙雕、玉雕、骨雕、竹雕等;雕刻技术也多种多样,如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等。中国早在商代就出现了四羊方尊等集线雕、圆雕、浮雕于一器的优秀青铜雕刻工艺品。1973年,陈世英先生在做学徒时对雕刻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世英先生带着这种兴趣与技术,将中国的传统及现代雕刻法与宝石切割技巧熔于一炉,以扎实的宝石学、光学、色彩学为底蕴,致力于发明和创作,将自己对中国文化和珠宝设计的热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每一个闪闪发光的珠宝雕刻作品中。
陈世英的创作理念是独一无二的。在他看来,宝石和其他生命并无不同,这些由亿年地质萃选、万年熔炼凝结的自然精华,需要经历耐心细致的对话,才能被彻底唤醒,成为可穿戴的艺术品[1]。他几乎了解每一种珠宝的材质、特点和价值,他对珠宝设计爱的纯粹,他的每一款设计都有属于作品本身的名字與故事,背后均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就像每一个公民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一般,可以说每一个作品都是臻于极致的典范。
一、陈世英——从珠宝学徒到当代艺术家
1956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福州的陈世英先生,现居中国香港。他曾为珠宝辗转多地,从幼年起,他人生中的任何一次决定似乎都与珠宝相关。正如他本人所说:“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做到没有更好的余地才罢休。”这种忘我专一的创作精神和认真态度在他的生命中绵延不断,促成了一件又一件惊艳全球的珠宝创作。他的拥趸尽是皇家望族,他的故事传奇又励志,让人不仅感叹年少的自己虚度了多少光阴。
在接受国内第一黄金珠宝首饰导购互动媒体——《珠宝之家》的专访时,陈先生将自己的珠宝创作历程分成了四个“十年”。最开始的十年便是他学习中国工艺基础的十年。那时的陈世英还是个年纪尚小、温饱尚是问题的小男孩,与家人一起从福建迁至香港,做着流水线的工作,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卷纱线、做塑料花、当小贩、当送货员……这些单单依靠体力的劳动让他明白一个人需要有一门手艺傍身,才能言温饱。在亲戚的介绍下,十几岁的他进入一家雕刻工厂当雕刻学徒,也正是在这个地方,陈世英遇见了人生中第一块孔雀石,光影和色彩吸引着他,仿佛是被它绚丽的色彩拽进一个美妙的梦里。作为一名未成年人,最不欠缺的就是复杂的梦想和追逐梦想的勇气。之后他便离开了这个流水作业的工厂,开启了自己与珠宝的故事。
第二个十年里他开始接触西方雕刻。28岁的陈世英为了探索紫檀和其他材质与珠宝的融合,不顾家人的反对,移居澳门,开始了专注的自学时光。他曾说:“珠宝的大小是永无止境的,既然追求不到最好最大的话,不如去追求精神层次,展示珠宝里面的内涵,这是一个设计师应有的责任。”他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苛,让自己比化学家更懂化学、比地质学家更懂金属。毋庸置疑,他的精神层次和知识储备在这段专注的自学时光中都得到了一个质的提升。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一次摄影展中初次见到了双重曝光技术(Double Exposure),他被这种让人难以言喻的视觉效果所刺激,这一时期的他正在做中国传统的图腾雕刻,于是开始思考如何用雕刻技术让珠宝产生相似的视觉效果,如何去把握光的变奏,他用雕刻技术在珠宝设计中不惧失败地反复尝试。最终,努力没有辜负他。1987年,他经过反复实践后,发明了“世英切割法”,一种超越三维的雕刻技术。他的经典作品“荷莱女神”(如图1)就是在世英切割技术下产生的,从正面可以看到女神的五张脸,但事实上,陈世英先生只在背面雕刻了一张面孔,其余四面是通过独特的切割技术投射出来的影像,简单来说就是逆向思维配合逆向雕刻产生的视错觉。这一年,陈世英先生发明的“世英切割法”造就了“荷莱女神”,陈先生获得了国际设计大奖,奠定了国际珠宝雕刻大师的地位,也成为了外国人口中“那位可怕的中国人”。
在陈世英先生的珠宝创作历程当中,剩下的两个“十年”,是他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并专注于珠宝雕刻和发明创造的时间。淡名利、重创作,是陈世英先生身上非常可贵且一直存在的品质。1987年国际设计大奖的获得丝毫没有动摇陈先生对珠宝设计的执着,在珠宝设计领域中他始终保持赤子之心,将中华传统的工匠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世英陶瓷技术下的珠宝设计作品
中国是最早发明陶瓷的国家,中华文化和工匠技艺相辅相成,创造了一系列美轮美奂的陶瓷工艺品。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是一个人的成长,其根源都是中华文化的体现,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文化的律动。从人类开始装饰与美化自身时起,就与珠宝首饰结下了不解之缘[2]。陈世英先生是个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的人,他在小时候就与陶瓷结缘,年幼时家境贫寒,每次吃饭时他都是与兄弟姐妹一起轮流用塑料调羹,而大人们用的是陶瓷调羹,这让充满好奇心的他禁不住拿起陶瓷调羹把玩一番,把玩过程中不慎摔断了陶瓷调羹被打了一顿。这时他就在想,如果陶瓷摔不破,是不是就不用挨打了?这个念头一直在他脑海里盘旋好多年,后来他开始潜心钻研,如何让这种稀疏平常的材料变得坚硬珍贵,又该如何将这种材料和珠宝进行完美的契合。带着思考他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沉浸式探索,终在2018年成功发布了比钢铁还要坚硬五倍、密度可与蓝宝石媲美的“世英陶瓷”。他将世英陶瓷和珠宝进行结合,以世英陶瓷为骨架、珠宝为血肉,打造了数个独特非凡的珍稀设计,2019年在香港佳士得举办的“SHAPESHIFTER——陈世英平行宇宙个展”中进行展出,同时,陈世英成为首个成功把陶瓷打造成珠宝骨架的艺术家。
(一)《宇宙新生》戒指
随着“世英陶瓷”的公开发布,《宇宙新生》(如图2)这件珠宝作品于2018年出现在《纽约时报》(国际版)的首页,这使这件珠宝创作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2019年初,《宇宙新生》随着“SHAPESHIFTER——陈世英平行宇宙个展”在香港佳士得艺廊公开展出,同年秋天,这件珠宝创作被大英博物馆永久馆藏,成为大英博物馆中首件华人珠宝艺术藏品。
《宇宙新生》作为首件以世英陶瓷创作而成的珠宝首饰,从一出现就备受瞩目。用陶瓷镶嵌的戒指让众多珠宝爱好者眼前一亮,开创了全新的关注点,温润如玉的世英陶瓷在光照下仿佛是流动的丝绸,光润又优雅。在新艺术运动时代,首饰设计的普遍做法是集合各种材料来衬托表现自然界生物的鲜亮光泽,宝石本身的材质特点反而不是关注重点[3]。后来,首饰设计的普遍做法是用一种或多种珍稀材料去衬托自然宝石的璀璨夺目,而世英陶瓷与珠宝的结合无疑是一种创举,这两种珍稀材料在陈世英先生手中就像磁场的正负极一样互相吸附,浑然一体。这枚戒指的主要材料是由三颗12.713克拉的蓝宝石和世英陶瓷制成,除此之外,还运用了海蓝宝石、钻石以及陈先生花了8年时间开创的钛金属工艺。这件作品并非珍稀材料的拼凑堆叠,而是根据每一种材料的特质,经过精雕细琢后再进行组合排列,让每一种材料经过打磨与雕琢后在合适的位置上大放异彩,变成真正的艺术品。
一件好的设计作品之所以吸引人,除了作品本身之外,创作者的设计理念和思想观念也十分重要。把这枚戒指当做二维图形来看,人们的第一视线就会集中在正中间的三颗蓝宝石上,这三颗蓝宝石代表了三颗超新星(supernova)。在银河系中,某些恒星在演变接近末期时都会发生一种剧烈爆炸,而超新星就是恒星演变过程中的一段进程,它明亮、绚丽,释放出非常高的能量,并会赓续一段时间。陈先生曾说,他想用一件作品来展示时间是如何被拉长的,空间又是如何扩张,所以有了《宇宙新生》。戒指整体的造型像一个颗粒饱满的大花生。自古以来,人们就有以物寓意的传统,如“苹果”象征平安吉祥,“桃”象征长寿,“羽毛”象征着自由,“橄榄枝”象征团结和平[4]。自古以来花生就是吉祥喜庆的象征,代表了多子多福、幸福美满,而《宇宙新生》融合了中华文化的记忆。这三颗圆润滑腻的蓝宝石经过雕琢产生的多个切面,在光的折射下晶莹透亮,却又像大海一样深不见底,镶满钻石的钛金属犹如从蓝宝石中溢出的灿烂星河,美得让人移不开眼。洁白坚硬的世英陶瓷包裹着通透清爽的海蓝宝石,海蓝宝石又像一汪蓝色的湖水一样包裹着蓝宝石,镶满钻石的钛金属带着本不属于它的流动性叠加在蓝宝石上,又与指环进行完美的衔接,渐变的色泽和分明的层次,给观赏者带来了妙不可言的视觉感受。
仔细观察这款戒指,思绪也会被它牵动,仿佛自己就是一粒微尘,置身于蓝宝石样的浩瀚星河当中。世英陶瓷像是载人的飞船,带着你遨游宇宙,转念想,又像是跌进一个闪闪发光的梦里,一瞬间就明白了陈先生所说的“山川江海都容纳在宝石的情怀当中”。《宇宙新生》向世界传达了这位大师对宇宙奥秘的沉思与好奇。
(二)《梦回时空》项链
在陈世英先生的平行宇宙个展中,最符合这次展览主题的当属《梦回时空》项链(如图3),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这次展览中,《梦回时空》的双层珍珠造型更符合人们心中所想的那个“宇宙”。在项链上嵌入最大的宝石,一颗是美誉之王的祖母绿,即绿宝石,足重96.71克拉,硬度在7.5~8之间,被世界珠宝界公认的名贵四大宝石之一;另外一颗则是绿柱石家族中的海蓝宝石,呈梨形,重74.36克拉,这种海蓝宝石在上文的《宇宙新生》戒指中也出现过,不同的是,在《梦回时空》中它不做点缀,而是和祖母绿一起对称排列,犹如宇宙中的两颗星球,两两相望,各自发光发亮。维系这两颗“星球”的是南洋珍珠、红绿碧玺、粉红刚玉以及紫晶、钻石,此外还有钛金属和世英陶瓷做点缀,10种完全不同的金贵材料经过陈先生的设计和打磨,共同构成了这件精美绝伦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繁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件作品的设计难度,同样也反映出陈先生扎实的创作功底和美学造化。
《梦回时空》中数量最多的珍贵物料就是南洋珍珠了。珍珠是唯一天生丽质的宝石,唯一从自然中获得的“活”宝石,生来就几乎完美[5]。这条项链共用了三种规格的南洋珍珠,最大规格的珍珠是用来连接祖母绿和海蓝宝的,在接近祖母绿和海蓝宝的地方,两端各有两块矩形祖母绿与之相连,每一块矩形宝石的四角各有一颗小规格的南洋珍珠,像是色彩过渡。最大颗的祖母绿是值得细细欣赏的部分,在众多硅酸盐矿物中,只有祖母绿的色彩最吸引受众。祖母绿是一种高档名贵的宝石,其矿物学名称为绿柱石,化学成分为铍铝硅酸盐(Be3Al2(SiO3)6]),当绿柱石中含微量的铬(Cr)时呈翠绿色[6],称之为祖母绿。很多人用嫩芽绿、菠菜绿、葱心绿等词汇来形容它的色彩,但都不够准确,它是一种绿中带黄似乎又带蓝的颜色,实际上是微量的氧化铬使之呈现出如此美妙的颜色,无论是在自然光源还是人工光源下,它的色彩都足以对见到它的人产生一定的视觉冲击,这也是祖母绿的魅力所在。这颗宝石被切割成八面体,周围的八面边缘是由红碧玺、粉红刚玉以及中等规格的南洋珍珠等做装饰,在寶石的上下左右四条边的正中间各嵌入一颗中等规格的南洋珍珠,与项链上的大小珍珠既互相区别又相互呼应,同时与紫晶、钻石等材质互相配合,在不失美感的前提下衬托出祖母绿的光泽。
而另一端的梨形海蓝宝并没有像祖母绿那般直接与四周嵌满珍珠的矩形宝石相连,反而是用两个陶瓷圆环与海蓝宝的两端首位相连,进而连接矩形宝石和南洋珍珠,最后和祖母绿构成一个闭环。这里所用的圆环是由世英陶瓷打制而成的,形状并不是常规的圆环,似月牙,又似平安扣,类玉类冰,光泽细腻,和其他珍稀材料一起形成了绝妙的配合。
(三)《时间之眼》吊坠
关于时间这个名词,从古至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珠宝领域的大师们对它的定义也各有不同,创作出的珠宝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在该领域中,金伯利钻石展台曾展出过一件价值1.88亿元的钻石项链《时光之眼》,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爱情故事——“梁祝”,以此致敬时间的力量。丹麦珠宝品牌——潘多拉也打造了时光转换器吊坠,意为“穿梭时空的魔法装饰”。陈世英先生是一位勇敢的思变者,他对时间和空间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他虽是前辈,但始终保持着孩童般天马行空的想法,《时间之眼》(如图4)的创作,就是陈世英对时间思考的物化结果。
這件吊坠是陈世英的经典作品之一,镶嵌了一颗1.06克拉的黄钻,蓝宝石、钻石、白金,这些他常用的一些珍贵物料也出现在这件创作当中,毫无疑问,世英陶瓷和钛金属也是构成这件佳作的材料。吊坠的造型像是两个逗号进行了垂直翻转后又重叠处理的创意图形,应了《时间之眼》这个名字,整体的造型就像是一只眼睛。有趣的是,这件吊坠有内外之分,也有上下之别,层次清晰可见。从正面观看这件吊坠,就会被精心雕镂的钛金属轮廓所吸引,它像溪流、像岩浆、像连绵的山川、像高原的沟壑,给人一种既流动又干涩的感觉,耐人寻味。“瞳孔”则是以1.06克拉的黄钻为主,外围镶嵌了一圈钻石,钻石之外是一圈蓝宝石,中间用钛金属相隔,这样的层次将眼睛的深邃感表现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之眼》中有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设计点,就是镜片的加入,或许说是放大镜更为合适。吊坠分为上下结构,连接点在吊坠的最上端,上下两层可以左右移动,也就是说在“眼睛”的开合之间,呈现给人们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对这样一件作品来说,放大镜的加入无疑是锦上添花,陈先生将镜片置于上层,透过镜片去欣赏用宝石打造的瞳孔,放大宝石的自然之美,也表达出很多细节。一件好的珠宝创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美的,即使翻转吊坠,映入眼帘的光景也一定精美。在这件吊坠的背后,是光润无暇的世英陶瓷,是贴合边缘、闪闪发光的钻石,是凹凸有致的钛金属底盘。陈世英先生用自己的方式向人们表达了他眼中的“时间”,观者又可以通过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去解读自己心中的“时间”,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三、结语
“他既深谙珍贵宝石之精妙,又熟稔地将中国传统美艺和远古传说深刻结合,赋予宝石新生。他的作品能让我们体会到中国的精神、历史、文化及哲学理念。”这是曾担任法国国家古董联合会主席的戴克成给予陈世英的评价。自法国载誉归来,陈世英即荣获了凤凰卫视颁发的“2012年度全球华人影响中国时尚态度领袖”奖项,以及《芭莎珠宝》颁发的“年度当代珠宝艺术家”大奖。他是很多明星名人、皇家贵族挚爱的珠宝设计师,在珠宝设计界有很大的成就和很高的荣誉。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衣着朴素、心无杂念创作了大半生。从原始社会的贝壳和动物骨骼项链开始,在漫长的首饰历史发展过程中使用过的材料非常丰富,从花朵、树叶到后来的玉石、金属[7]。陈世英在深谙首饰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行再发展、再创作。如今,蝉、鱼、蝴蝶、蜻蜓都是他的创作元素,梦、时空、星际都是他的灵感来源。他将中国特有的文化灵蕴融入珠宝,进而形成了特有的Wallace Chan的艺术风格。从他的现世作品中就可以看出其“择一事,终一世”的创作态度;追求卓越、积极思变的艺术认知;中国人至纯至真的匠人精神。陈世英先生所创作的每一件珠宝作品,其背后的故事和所蕴含的哲理,值得每一位设计学习者去挖掘、去深思。大师从不吝啬分享,我们也不该吝啬学习,作为新生代力量更应该立足过去、展望未来、扎实基础、不断创新,为中国文化、中国设计、中国创作奉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曼曼.陈世英:和珠宝对话的人[J].中国黄金珠宝,2013(4):10-13.
[2]崔晓晓,吴琼.绿色设计在珠宝首饰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8(15):117-119.
[3]吴振英.勒内·拉里克珠宝设计作品赏析[J].美与时代(上),2014(1):86-88.
[4]李中豪.珠宝首饰设计中仿生元素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4(7):21-22.
[5]澳洲南洋珍珠[J].中国宝玉石,1996(3):19-21.
[6]申柯娅.天然祖母绿与合成祖母绿的成分及红外吸收光谱研究[J].岩矿测试,2011(2):233-237.
[7]刘潇女.基于概念首饰的三大类型特点研究[J].设计,2016(17):114-115.
作者简介:
蒋若男,中国计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文化传播。
徐莉莉,博士,中国计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品牌设计与文化传播,新闻史、传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