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团圆话家风

2023-05-21 10:35颜思羽
新作文·初中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诸葛枇杷外婆家

颜思羽

皓月千里,静影沉璧。静谧的院落,晚风习习,鸟叫虫鸣,阖家团聚,品茗赏月,共话家族历史,畅谈家风传承。长辈的一番话,将我带入沉思中。

外婆住在大山里,条件艰苦,但老旧的土房被收拾得妥妥帖帖,屋内屋外干干净净。储存各种豆类和粮食的深褐色罐子大大小小排列在里屋一角,整齐有序。屋内屋外挂着成串的辣椒和玉米。下雨时,外婆坐在屋檐下,戴着老花眼镜缝缝补补。长长的棉线一根根地在蜡团上拖过,留下深深浅浅的沟痕。外婆的衣服都很旧,穿了六七年也不舍得丢,缝缝补补一年又一年,衣服上全是补丁,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像一首曲调古老的歌曲在时光里回荡。每逢过节,我们都会回外婆家。妈妈总会给外婆买些东西。外婆瞧见了,却说:“每次回来都买这么多东西,你自个儿拿回去一些,自个儿吃。我们要吃自己买,别浪费了。”外婆勤俭持家,即使东西再破再烂,只要能用就不会再买新的。慈爱又勤俭的外婆传递给我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月光更增添了外婆的神秘与高贵。

月影朦胧,橘黄的灯光晕染了整个小院。我的妈妈秉承了勤劳踏实的家风。她从小时起,每天清晨都要去割草,背一箩筐回去,再去上学。每次放学回来就要去下地做事,等所有事都忙完后再去做作业,做完都已是深夜。那时候的灯光很暗,后来为了节省电费,妈妈便在那一点点月光下做着作业。枇杷成熟了,金黄的枇杷在青绿的枇杷叶间分外扎眼。妈妈和外婆外公一起摘下枇杷,然后,妈妈便背着那一筐枇杷去镇里面卖。外婆家住在深山,要越过十多座山才能去到镇里,坐车都要四五个小时,妈妈却背着满满一筐枇杷走路去。她走了一个下午,直到天黑后才到镇里,在姑姑家歇了一晚又到街上去卖枇杷,下午又赶回去。年年如此。现在每次收割时,妈妈仍会回外婆家去帮忙。妈妈是勤劳的,每天坚持做家务;妈妈是任劳任怨的,十几年来,她从来不说累。妈妈的姊妹亦是如此。虽然劳苦,但妈妈叮嘱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文化,做勤俭的好孩子。

夜空中,淡黄通透的圆月静静地陪伴着我们,话题到了哥哥这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哥哥的座右铭。他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然后背着书包去小镇里上学。记得有一回考试哥哥发挥失常了。当天晚上,妈妈睡了一会儿不放心,起来去哥哥房间查看。推开门就看见哥哥蒙着被子,被子里面透出光来。妈妈掀开被子一看,哥哥嘴里叼着电筒,面前摆着几本书,正在埋头苦学。正因为如此,哥哥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长,成绩拔尖。我亦是如此,写作业时,每一字都一笔一画地写,写得不好看便擦过重写,直到写好为止。现在上初中了,每天我都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学习,做一个自立自强的孩子。

月夜温馨的团聚与交流,像温暖的手缓缓地抚过每个人的心灵。优良的家风像汩汩的清泉滋养着我们的精神沃土,像幽幽的兰草在静夜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愿我们优良的家风历久弥新,愿我们家族繁荣昌盛。

(指导老师:钟境徽)

●积累·人物故事●

“天府好家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家风,如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家人的一言一行。厚德承家,良好的家风重在传承,重在善良人品、文化素养与精神风貌的继承。

两汉魏晋时期,儒学逐渐占据了独尊地位,家庭、家族形式更加稳固,家风相对成型化,家训、家学、门法、门风、家风等概念被提出。

诸葛氏作为琅琊望族,至诸葛亮一代就已树立起严格的家风。人们耳熟能详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存高远”等成语都来自诸葛亮对后代的劝诫。诸葛氏家风历来严谨刚正。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末年官至司隶校尉,他不顾贪官污吏横行的现实,忠于职守,严厉打击奸佞,还不惜因此得罪皇帝被贬为庶人。

公元234年,诸葛亮忧心忡忡地给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写信:“瞻(诸葛瞻,诸葛亮之子)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诸葛亮在这一年走向人生的尽头,他于临终之际留给儿子一封不足百字的家书,这便是著名的《诫子书》,开篇即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儉以养德。”要求儿子从思想上静心、立志,从行为上勤学、广才,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国家栋梁。

在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下,诸葛瞻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最后以身殉国。

猜你喜欢
诸葛枇杷外婆家
我在外婆家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回外婆家过年
枇杷
诸葛羽扇
去外婆家
诸葛南征
枇杷
夏月枇杷黄
外婆家趣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