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建筑密切相关的八个方面,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解说中国古代建筑与政治、哲学、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筑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柳肃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建筑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历史建筑修复和保护、历史城镇村落保护规划等方面研究。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著2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70多篇,承担过2项世界文化遗产,30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建筑的修复保护设计,以及10多项历史文化名城、名村的保护规划。
《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修订版)
柳肃 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5/139.00元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城市规划的完整制度,而且代代延续,只是各朝代有所修改变更而已,这说明中国历史上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更加突出。目前能够看到的关于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城市规划制度的记录是《考工记》中记载的关于古代王城规划的制度。由于《考工记》是朝廷颁布的官书,因此可以断定中国自古就把城市规划当作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内容之一,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历朝历代关于城市的规划,特别是都城的规划,都是被写入了朝廷政治制度的。
《考工记》中关于王城规划最著名的一段话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见图1)文中的“国”即诸侯国的王城,意思是:匠人营造的王城为四方形平面,边长九里,每一方向有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纵向道路和九条横向道路,主要道路的宽度是九轨(车子两个轮子之间的宽度为“一轨”);王宫的左边是祭祖的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前面是朝会场所,后面是市场,市场和朝会场所各占百步见方(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为“一夫”)。虽然在后世的城市建设史以及现存的中国古代城市实例中,完全符合《考工记》中城市规划制度的情况还没有看到,但是受其基本思想影响的情况却比比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九经九纬”,一是“左祖右社”。
在后世城市中,没有几个是真正按照《考工记》中规定的“九经九纬”制度规划的,但是采用纵向、横向道路把城市规整地划分成方格网状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最主要的、延续几千年的规划方式,应该说这种规划思想最初主要来自于《考工记》中的“九经九纬”。中国古代有一种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制度叫作“里坊制”。所谓“里坊制”,就是用纵向和横向的道路将整个城市划分成棋盘似的许多小方格,每一个方格就是一个“里”,或者一个“坊”(北魏以前叫“里”,北魏以后叫“坊”),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一个街区。每个“里”四周都有高高的围墙,每面开有一个门,叫“里門”或“坊门”。这种“里坊制”不仅是一种城市规划方式和规划制度,更是一种城市管理制度。中国古代是农业国,国家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里坊制就是配合这种政策而制定的一种城市制度。按照里坊制的要求,里坊四周建高墙,不准沿街设商店,城内的居民只能在规定的区域、规定的时间才能买到东西,这就是“市”。例如唐朝长安城中设有“东市”和“西市”作为买卖交易的场所(见图2)。即便是有专做买卖的“市”,也不是随时可以买到东西,必须是上午“击鼓”开市到下午“击钲”收市之间才能进行买卖。
里坊的里门“昏而闭,五更而启”,夜晚关闭,不准出入,城中实行宵禁(“夜禁”)。夜晚街上不准人行走,当然也不能买东西。说到“买东西”,这个词语在历史上是这样来的,唐长安城中有“东市”和“西市”,要买物品必须去那里,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称“买东西”了。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那时的城市生活和城市面貌:笔直宽阔的大马路,纵向横向规整严谨;大路两旁是高高的坊墙,没有商店;夜晚人们不能出门,也没有电视,只能早早睡觉,那时的人们真可谓“早睡早起”;夜晚街上实行宵禁,有军队巡逻,晚上出门犯了“夜禁”的人会被抓起来“杖罚”,史书上就有过因犯夜禁而被“杖杀”的记载。正因为有了如此严的制度,城中才会夜不闭户、盗贼不兴,社会治安极好。这就是当时的城市面貌,可见这种城市规划思想首先是从社会政治管理方面出发的。
里坊制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到唐朝达到顶峰,唐朝中后期开始衰亡,到宋朝宋仁宗庆历年间被正式取消(参见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里坊制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商业的发展,商业发展依靠的是市场,而像里坊制那样沿街不准开商店、夜晚不准人上街的制度显然是不能适应商业发展的。事实上,里坊制本来就是为了抑制商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种城市制度,当人们慢慢地意识到了商业的逐渐繁荣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对生活的改善,便有了打破里坊制、改变城市生活状况的需要。政治上的管制最终抵挡不住经济上的诱惑,到了唐朝中晚期,政治逐渐衰弱,管理也逐渐松懈,虽然仍然有法令禁止,但是打破里坊制的事情屡屡发生。史书记载,长安城中有些里坊的坊门开闭不守规矩,有的清晨更鼓尚未响时就已经开了,有的夜已深了还未关闭;里坊内不准开商店的规矩也被打破,据史书记载,有一些里坊内开设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到了唐朝后期,更有“侵街”的现象出现。所谓“侵街”,就是里坊内的民居店铺打破坊墙,突出到墙外的街道边,甚至朝向街道开商店。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虽然总的来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但是仅就商业而言,宋朝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唐朝。最初,宋朝统治者还想延续传统的里坊制,但是终究抵挡不住商业发展的要求。宋初曾经有“侵街”问题引发了社会的矛盾,统治者要维持封闭的里坊制坊墙,而城市居民要打破坊墙朝向街道开商店。不断激化的矛盾让统治者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到宋徽宗时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以税收的方式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是将“侵街”合法化了,可以说这就是延续千年的里坊制的正式取消。过去的坊墙不见了,代之以沿街鳞次栉比的店铺,商客往来于市,街道车水马龙,甚至出现了通宵达旦经营的夜市,城市商业一派繁荣。关于这种城市景象,我们能从著名的古画《清明上河图》中得到直观的印象,《清明上河图》画的就是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城中商业繁荣的景象(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