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
赖若愚(1910—1958),原名来秉敬,山西五台人。1929年入党,次年在北平被捕入狱。出狱后,先后在山西、河北、北平、山东等地从事地下工作。1937年赴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历任中共晋城中心县委书记、中共晋冀豫区党委党校校长、晋冀豫二地委书记、中共太行分局组织部副部长兼太行区党委组织部部长、太行区党委书记等职。1948年10月离开太行区参加接管太原的工作,之后任太原市第一任市委书记,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委等职。1952年1月,调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秘书长,在中国工会七大和八大上,两次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是第八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在29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时刻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一生都献给了党。
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中自觉践行这一优良作风,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赖若愚即是其中优秀一员。
1936年前后,赖若愚在北平做地下工作。在敌人心脏工作极为危险且生活也很窘迫。活动经费来源十分困难,他们夫妇每月收入加起来仅有7元,经常揭不开锅。有一次,好不容易攒下一些钱,计划买几个烧饼改善一下生活,这时来了几个同志商量工作,显然不够买烧饼,就临时改买了窝头招待大家。同志们一面吃着窝头、咸菜,一面谈论着革命工作,觉得窝头无比香甜,心中无比温暖。有一次他奉命去天津与河北省委联系工作,没有路费,妻子问他怎么去,他笑着说:“我有黄牌11号。”见妻子不明白,他解释说:“黄牌是地,11号是两条腿,走着去呗!”妻子说:“这么远,你走得动吗?”他风趣地说:“我的动力简单,两个窝头一包咸菜,就能开足马力。”就这样他一步一步从北平走到天津。
1939年下半年,太行地区对敌斗争形势更加严峻,这时赖若愚被调往斗争形势最艰苦的晋东南八路军办事处(后改为太行二分区)担任地委书记。当时太行区党委的一位领导讲过这样一句话:“检验一个干部的生死观,最好把他放到二分区。”的确,那时太行二分区的情况很复杂,斗争十分激烈。地方部队的装备差、战斗力弱,遇到日军“扫荡”和偷袭,只能钻进山里与之周旋。有一段时间,20天内赖若愚就搬过4次家。在战争环境中,百姓生活非常艰苦。作为地委书记,他与大家一样吃糠咽菜,一样睡土炕。在最困难的时期妻子生下长女。他一边端详着这个幼小生命一边喃喃自语:“在这万分困难的年头,你来到世上,真是严重呀!严重。”从此女儿便有了乳名“严重”。尽管斗争残酷,生活困难,但他依旧保持着跟党走、革命到底不动摇的决心,乐观开朗,谈笑风生。他在给太行区党委党校的校歌中写道:“列宁的后代,从来是坚定顽强,学会了掌舵,哪怕它滔天的白浪!举起鲜红的旗帜,挥动锋利的刀枪,在战斗中前进吧!争取民族的自由,争取无产阶级的解放!”他不顾病体,忘我工作,不断调整对敌斗争策略,重新组建恢复受到破坏的各级组织,巩固和重建新的抗日根据地,带领二分区军民顽强抗击日军,使根据地在斗争中得到发展和壮大。
他工作很忙,但百忙中也不忘教育子女。利用假日和吃飯时间,他反复教导他们要艰苦朴素:“大吃大喝最没有志气。”孩子们经过一段时日细心观察发现,爸爸果然有志气,总是穿一身蓝制服,脚上的皮凉鞋补了又补。赖若愚个人的饮食起居十分简朴,有时骑车上街买菜,有时坐公共汽车上下班。他从不让人叫他“赖主席”,警卫员、司机和炊事员都亲切地称他“赖同志”,跟他有说有笑,亲如一家。谁要额外给他关照,他都立即制止。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直到生命的终点,他把所有心血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却从未提出过任何要求。
“六亲不认”的省委书记
1949年9月1日,赖若愚在刚刚成立的山西省委担任省委副书记,后又任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成为家乡人民的“父母官”。这时,他对自己、家人、亲戚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更加严格,绝不允许任何人利用他的职务享受特权,一旦发现就严肃处理,不徇私情,不讲面子。
一次,6岁的儿子在政府院里玩,看到葡萄架上一串串葡萄快要成熟了,就用棍子打下两串,想解解馋。赖若愚正好看见,就把儿子叫到家里认真教育,并吩咐警卫员要负责管理好葡萄,不许任何人摘取,等葡萄成熟后交公。
弟弟来秉良在太原市委组织部工作,有一次因妻弟结婚请了几天假去参加婚礼。赖若愚知道后,等弟弟回来叫到办公室批评。弟弟有些委屈,申明是向单位请过假的。但他说:“你去参加婚礼,影响不好,你向部里请假他们不好不准,今后如果离开工作岗位,除了向部里请假外,还必须亲自向我请假。”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严格要求家人的好作风。
他大哥早前在太原揽工,解放后仍做包工头,克扣民工工资,贪污公款,后被群众揭发检举,查出不少问题。为此,他大哥去找赖若愚,期望通过他的关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不仅严厉拒绝了这个请求,还严肃告诫:“你应当老老实实把问题交待清楚,听从政府的处理。”他大哥被依法判刑,后来病死在监狱里。
这期间,他妹夫韩国俊违法犯罪的事也被揭发出来。韩国俊在抗战时期当过汉奸,干过不少欺压百姓的事,抗战胜利后又投靠阎锡山,1947年五台县解放时逃到太原,当了屠宰场场长。1951年“三反”运动中被群众检举揭发,逮捕归案。他妹妹为此多次找他求情,亲戚中也有不少人前来说情:“你大哥被抓起来了,妹妹又要当寡妇,你不帮她,谁还能帮她?”还有人当面说他是“六亲不认”。但这些求情都被他直接拒绝了。他说:“权是人民的,我不能以权谋私。他欠下人民那么多债,不还怎么行!你们应当明白,不是我六亲不认,是他早就不认六亲了,他只和日本帝国主义亲,和阎锡山亲,做了很多危害人民的事,判他死刑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谁也管不了。”不久,他妹夫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
赖若愚在山西工作的2年零8个月中,铁面无私,不徇私情,身边没有一个人因与他的关系而得到丝毫利益,他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真正的初心。老百姓称赞他说:“这才是立党为公的人。”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赖若愚虽然对敌人毫不留情,对家人要求严格,但对老百姓却非常亲切。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他一贯坚持的工作方法。他常说:“我们的事业是千千万万人的共同事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广大群众发动起来,事情就好办了。”
1941年春,日军调集6万兵力对太行根据地实施“囚笼政策”,在人民群众处于极度危难困苦之际,时任太行军区二分区政委的赖若愚率领一支八路军部队进驻和顺县横岭村,领导群众开展游击斗争,他住进赵梅英家。赵梅英后来回忆:“那时赖政委是个子高高的年轻小伙子,十分清瘦,两眼炯炯有神,充满了军人的英武之气。他平易近人,很快就与群众打成一片,并组织八路军战士培训民兵们射击、投手榴弹、埋地雷等,提高了游击队的作战能力。”她还记得:“自从他们住到我家后,扫院子、挑水、劈柴这些活就全被他们抢了去。有时母亲帮他们缝补衣服、做鞋,他(指赖若愚)就坐在旁边,边看边夸母亲针线活做得好。”一次,经他周密部署,八路军伏击了一支日军运输队,缴获了许多战利品,其中有好多箱肉罐头和水果罐头,他把这些东西都分给了乡亲们。“那是我们第一次见到罐头,觉得很新鲜好奇,爹娘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知道这东西从哪儿开。”于是,他手把手地教他们开罐头,但不管乡亲们怎样劝说,自己和八路军战士们都没有吃一口。10年后,赖若愚已任山西省委书记,赵梅英和哥哥去看他。赖若愚一见面就叫出他们的乳名,热情地拉着他们的手,不断询问村里乡亲们的情况,聊了很久,留他们吃了饭,并拿出自己的工资,让他们为父母和乡亲们买点东西,还一再嘱咐要经常写信给他。这样的熟悉,这样的亲切,在她看来,赖若愚还是那个始终关心着自己的大哥哥。
1948年10月,赖若愚来到榆次前线,任新组建的中共太原市委书记,参加接管太原各项工作。这时,从全局战略考虑,党中央决定推迟解放太原。他每天望着前方的太原城,自称是“望城书记”。虽然身在城外,可他一心想着的却是城内的老百姓。他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革命传统,艰苦奋斗,经受住胜利的考验,绝不能重演李自成失败的悲剧。”他一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以及京、津、石家庄等各个城市接管的经验,结合太原的实际情况,编印《入城工作手册》发给所有接管干部,组织认真学习,要求严格执行;另一方面,针对少数干部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可能出现的贪图享受和革命到头的思想苗头,提出约法八章,要求大家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密切联系联众,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他随军入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布“安民告示”,以军管会名义连发3个“胜”字布告,公布约法八章、部队入城守则等,大大安定了民心,粉碎了敌人的造谣破坏,稳定了社会秩序。由于群众工作做得好,在5月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上,街道两旁人山人海、红旗招展、人民群众欢欣鼓舞。随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上,希望老百姓早日能过上好日子。工作千头万绪,紧张而繁忙,但他身体力行,坐镇指挥,使得整个接收工作井然有序。一个月后,他總结入城工作时自豪地说道:我们清除了战场,安定了秩序,整顿了金融市场,作了必要的救济,恢复了水电供应,给生产建设创造了条件。
1952年,他告别长期战斗、工作和生活的家乡,赴京主持全国总工会工作。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发挥工会作为党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全国工会工作做得既扎扎实实又朝气蓬勃。他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会工作者是置身于群众之中还是置身于群众之外?是以同志的态度对待群众还是以上司的态度对待群众……如是后者,则是违反列宁主义的。”他强调:“要真正向群众学习,就必须与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是最有害的、最危险的,必须加以克服。”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作风朴素,平易近人,不论是对群众还是对干部都一律平等,和颜悦色娓娓而谈,使人感到可亲可敬。他常要求秘书和机关工作人员:“不论是群众还是干部要见我,都要热情接待,不要阻拦。你们要帮助我联系群众,不要帮助我脱离群众。”为了便于接近群众,他出门不让警卫员跟随,并拒绝在住宅围墙上安装铁丝网。身边同志回忆说:“他待人和蔼,从未见过他板着面孔,摆官僚架子,有什么意见也敢向他提,而且没有白提的意见,对不对都有答复。”有空时,他还常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了解群众的生活、思想状况。他习惯于在各种场合与群众直接见面、讲话,形式简便,不讲排场。因此,他作出的决定,既符合实际情况,又鼓舞群众的斗志。他还善于把群众的呼声、意见和经验集中起来,写成综合报告或专题报告向党中央反映,受到毛主席的多次赞扬。
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劳动最光荣”,也始终以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去要求自己。重大问题他亲自做调研,到基层找干部谈,到工人中去访问,发现问题,当场与群众干部交换意见,解决问题。并亲自记笔记,收集材料,然后和大家一起讨论,最后自己动手写文章。别人送审的文件,他逐句逐字认真修改,从内容到语法、修辞,甚至是一个副词、标点的不当,都要改正过来,一丝不苟。他常为报刊写文章、写社论、组稿改稿,熬夜到凌晨。因为早年狱中生活的折磨,他患有肝病,但他长期扑在工作上,废寝忘食,更不顾身体,常用手按着肝部,忍着疼痛坚持工作,后来他的病发展为肝癌,不得不住院手术治疗。他惦记着每一个身边的同志,关心着群众的疾苦,唯独没有想到自己。当他刚刚能从病床上坐起来时想起北京市工会主席萧明:“萧明同志病了几年,实在可怜。”回家后,组织上看他行走不便,提出要派一个看护来照顾,他却一再拒绝。
1958年5月20日,年仅48岁的赖若愚病逝。5月23日,首都3000人在北京中山堂举行隆重公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了花圈,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参加公祭仪式,中央书记处书记李雪峰代表党中央致悼词,高度评价其一生:“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献给了革命,是十分光荣的。”
(责编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