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花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但是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让我们更加明确语文学科“核心中的核心”是“语言运用”,围绕语言运用,我们要有效借助教材,让学习语言表达的过程更加清晰,将文化、思维、审美巧妙地融合其中,展现语文课堂独特的魅力。
一、让文化理解与传承在语言表达中走心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理解是前提,认同是基础,传承是目标。我们需要精准挖掘不同文本的文化价值,借助语言表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走心走深。在文化传承理解中,革命文化因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长的时空距离,所以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借助多重资源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努力跨越时空隔阻,传承革命精神。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黄继光》一课为略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同时又能够落实“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品质”“学习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等语文要素,学生在课堂上借助文本了解了黄继光主动请命、奋不顾身的英雄形象后,教师可以将《长津湖》影片等视频资料作为课外拓展内容,组织学生抓住语言、动作描述英雄形象,感受英雄气概。《长津湖》中有为保护战友,孤身引开敌人火力的余从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平河,还有为保护战友毅然扑向手雷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的普通战士,这些战争年代的英雄形象在学生进行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得以形象化体现,激发了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进而,让学生了解国家接抗美援朝烈士遗骸和遗物回国的资料,让学生从国家、战士、家属、自己等不同角度表述这件事的意义,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引导学生围绕“英雄”这一话题展开表述:战争年代,英勇牺牲的是英雄,但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回国奉献亦是英雄。看看我们的周围,何处有英雄?学生借助资料进行梳理表达:扎根大山、助民脱贫的青年干部黄文秀是英雄;逆向前行、坚持抗疫的医护人员是英雄……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英雄行为,什么是英雄品质。
二、让思维类型和特质在语言表达中深化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是语言的本质。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角度及其特点都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方式展现出来的。我们要在课堂的情智互动中抓住学生语言表达的契机,立足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定位学生的思维立足点和提升点,通过点拨、追问、组织讨论等方式优化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效果,让思维的准度、广度、深度、灵活度进一步拓展,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童话单元,每篇文章都是“感受童话丰富想象”的好素材。但是阅读是为了“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如何让学生借助作者的创作思路和语言表达打开思路,讲出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是我们语言训练的重要目标。
例如《那一定会很好》这篇童话的情节环环相扣,一颗种子长成大树后,先后变成了手推车、椅子、木地板,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规律性。而情节也是按照“有想法—被改变—细感受”来构成,尤其是动词运用准确且丰富,具有较强的示范借鉴作用。因此,在充分阅读了文本的内容,理解了文章主旨后,我们尝试让学生进行编创。按照文章中“越变越小”的逻辑,学生接着课文结尾的“木地板”开始想象,木地板逐渐变成了七巧板、积木、木屑等。在细化情节时,学生说:“木地板整天晒太阳,颜色都发黄了,它想变成孩子玩的积木,被孩子们捧在手心,组成不同的造型,那一定会很好。于是,主人把木板锯成小方块,涂上美丽的颜色,还刻上不同的数字,农夫的儿子天天开心地玩。积木站在城堡的最高处,感觉自己像个国王,要对自己的臣民讲话。”学生丰富的想象展现出妙趣。最后,将学生的想象与课文结尾“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棵树”对比。那棵树回到了最初的起点,选择不同,经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想象与表达的交互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培养,个性化的表达体现着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态度。
三、让审美体验和评价在语言表达中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创造需要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通过阅读与鉴赏发现文本展现的美,更需要借助表达与交流将生活中的美用语言文字生动地表达出来,即在文字和生活中美美地走两个来回。语文课堂的审美是借助文字阅读来内化,借助文字表达来外显的。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文章中描述到:这里风景宜人。但对于未曾身临其境的学生来说,很难体会小兴安岭的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字中感受美。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语言展现自己家乡的美。课文每一段描写一个季节,分别抓住不同的代表性事物进行描写,语言句式丰富多变。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抓住“抽出”体会枝条生长的速度,感受春的生命力;抓住“浸”体会晨雾弥漫的美,想象森林在浓雾中时隐时现的奇妙景象。进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描绘秦岭的美景,讓学生尝试抓住形态、色彩来进行表述,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变化、色彩和体验到的感觉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把对家乡的热爱渗入字里行间。我们不只要通过朗读内化语言,赞叹小兴安岭的美,更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宣传家乡山水的美。
总而言之,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需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不想说、没话说、说不了、说不清、说不好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引导,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完整性、独创性等。同时,教师也要摸清学情,找准出发点,了解文本对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学本价值,要巧搭“支架”,立足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具有挑战性、进阶性、实践性的表达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表达情境中说出来、写出来。更重要的是教师要通过有效评价,实现表达的丰富化,学生的独特视角、个性语言和创造性思维都会在有效的语用训练中得以体现和提升。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翠华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