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平 陈刚 蒋文林 杨艳霞 吴宏亚 焦隽
摘要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扬州市绿色农业的发展,带活了当地农村经济,但在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农业设施的产能发挥、农产品的市场流通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建议通过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恢复乡镇农技站的功能、加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地域优势和品牌优势、完善冷链物流体系等方式,进一步带动扬州市绿色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绿色农业;扬州市;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5-0007-05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f 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Yangzhou City
FAN Jinping CHEN Gang JIANG Wenlin YANG Yanxia WU Hongya JIAO Jun*
(Lixiahe Agricultural Science Institute of Jiangsu Provin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7)
Abstract Green agriculture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and the found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Yangzhou has revitalized the local rural economy,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in the promo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varieties, th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agricultural facilities and the market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is suggested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griculture in Yangzhou by acceler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restoring the function of rural technical stations, increasing the promotion of new varietie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with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making use of regional advantages and brand advantages,and improving the cold chain logistics system.
Keywords green agriculture; Yangzhou city; advice
绿色农业以生产安全、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为目标,将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相结合,具有“现代”“节量”和“少污染”等特征[1],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2个层面内容,即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农产品[2]。国外农业绿色发展意识较早,20世纪90年代就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现已经形成健全的发展体系[3-4]。我国在2003年“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由中国绿色食品协会首次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5];2017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农业绿色发展摆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为进一步推广绿色农业提供了政策支持[6]。扬州市绿色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见成效,带活了该市农业经济,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
1 扬州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扬州市围绕农民增收坚持市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多年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三品三创”“科技入户”“1161”菜篮子工程、“115”鲜奶工程、粮食绿色增产“1120”工程、生态资源保育工程、畜禽“放心肉”工程、健康水产养殖工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信息平台”建设等项目建设,提升农业综合能力;利用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涉农惠农政策,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三农”投入机制;通过推进农村金融、税务、产权制度和强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等深化农村改革;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降低农村的环境污染;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等模式,带动绿色农业的快速發展。2020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2.34 万hm2,占耕地面积比重78.21%[7];建成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23 333 hm2,部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74 667 hm2,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54 273 hm2,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67.7%[8];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8.66%,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7.5%、98.4%,化肥使用量较2015年削减10%,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在90%以上[9]。
2 扬州市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加大,务农收益远低于进城务工,2021年扬州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0 947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27 354元[10],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青壮年是外出务工人员的主体,在扬州外出人口中,15~45岁青壮年人口占总流出人口的主导地位,农村常住人口中以老弱病残为主,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据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扬州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71.0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28.97%[11]。扬州市统计局2019年数据表明,老年劳动力占52.3%,扬州市劳动力资源以中老年劳动力为主[12]。
2.2 部分主推品种不利于优质商品粮生产
扬州市是农业大市,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38.8万hm2,其中小麦17.46万hm2、水稻19.34万hm2,主推扬辐麦4号、宁麦13、南粳9108、淮稻5号、扬粳805等稻麦品种,全市主推品种覆盖率在80%以上[13]。主推品种中部分品种虽然产量高,但不利于优质商品粮的生产。以小麦为例,2020年主推品种宁麦13种植面积近46 667 hm2,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的1/4,扬州地区适合弱筋小麦生产的土地面积不超过13 333 hm2,在该区域按照弱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种植宁麦13,能够生产出优质弱筋小麦原粮;但在其他区域种植的约33 333 hm2宁麦13,生产出来的原粮品质不高,既达不到弱筋小麦的标准又达不到中筋小麦的标准,不利于优质麦的生产。
2.3 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滞后
扬州市农村劳动力人口以老人为主,已习惯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因而导致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滞后。以绿色种养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为例,自2000年以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下面简称里下河农科所)就因地制宜地创建了多种“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并集成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制定了12项江苏省或扬州市地方标准,在扬州市建立了4个标准化示范区进行推广,而扬州市2016年才开始示范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截至2020年推广面积只有8 067 hm2(含2020年)[14],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2%,新技术推广严重滞后。
2.4 部分设施农业产能发挥不足
近几年,扬州市充分利用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和项目建设钢架大棚、玻璃温室等农业设施,截至2019年末设施农业面积达58 260 hm2,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果篮子、鱼篮子、肉篮子等奠定了基础,但部分设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增产增收潜能还有一定的挖掘空间。以葡萄种植为例,2019年底全市种植面积约为1 000 hm2,其中设施栽培面积733 hm2,产量1.4 万t、产值1亿元左右[15],分别占葡萄种植总产量74%和总产值的83%,平均产值136 365元/hm2,比露天种植增加61 365元/hm2,提高了果农的种植效益。2020年7月考察了邗江、江都、高邮的部分葡萄种植园,发现大棚种植技术比较单一,架上的部分光热资源得以利用,但架下的空闲地没有充分利用,未能充分发挥设施葡萄栽培的产能。
2.5 綠色农产品的产能和对外市场拓展力度不够
扬州境内公路(含高速公路)、铁路、河流纵横交错,所辖县(市)均拥有独立的港口,扬泰机场提供了空中运输航线,这一切为扬州市绿色农产品的对外供应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地处南京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为扬州市绿色农产品打开南京、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市场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环境,但扬州地产大米、菜籽油、蔬菜、水果、水产等优质农产品以当地供应为主,市外市场占有率不高,农产品出口指数只有8%左右。以蔬菜为例,扬州市围绕“1161”菜篮子工程,形成了南片区广陵沙头基地、东片区江都吴桥和小纪基地、西片区开发区朴席镇、北片区邗江区槐泗镇的“一环四区”的蔬菜种植合理化布局,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安全优质蔬菜生产保障体系,加强了基地蔬菜的“三品”认证,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扬州市绿色蔬菜的生产只能满足本地市民菜篮子需求的60%[16],还可以进一步扩大绿色蔬菜种植面积,在满足本地菜篮子需求的基础上,开拓南京、上海等周边城市群的市场供应。
2.6 冷链物流发展规模不大
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管不善将会影响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一方面增加流通环节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会严重影响农产品的销售。特别是蔬菜、水产、肉类等易腐烂、变质的农产品对流通环节的要求更高。冷链物流能满足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对保鲜技术的需要[5]。扬州市在冷链运输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其生产的蔬菜、水果等绿色农产品主要是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对冷库、冷藏车等需求不旺,冷链物流的规模不大,从而影响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3 扬州市绿色农业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围绕“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的目标,优先选择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农村合作社带头人、青年创业农民、农产品电商经营户、家庭农场主等以农业为主业、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利用传统教育以及传统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通过他们引领和带动周边的农民共同学习、共同致富,逐步解决农村谁来种田和如何种田的“双重难题”。
3.2 尽快恢复乡镇农技站的功能
乡镇农技站是国家在基层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与纽带,是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主力军,是农业技术创新源泉的动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农技干部功不可没[17]。但在21世纪初的乡镇机构改革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部分地方乡镇农技站服务功能弱化,服务能力不强。扬州地区的基层农技站也存在这种现象,建议扬州市重新整合乡级农技站,增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提高薪酬待遇,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恢复基层农技站的职能,使其成为扬州市绿色农业发展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3.3 加大优质、抗病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力度
扬州境内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较好,是全国稻麦种植的高产区。扬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处在农业部的优质粳稻优质产业优势区内,水稻品种选择高产、优质、适口性好的品种,如南粳9108、南粳9036、长农粳1号、金香玉1号、扬粳5118等优良食味性水稻品种。小麦应根据土壤特性分区域进行品种布局,沿江、沿海等高沙土地区处于我国优质弱筋小麦产业带内,宜选择扬麦13、扬麦15等弱筋性稳定的品种;其他区域可选择优质、多抗的中强筋小麦品种,如扬麦16、扬麦23、扬麦30、扬麦33、镇麦10号、镇麦12等。中强筋小麦生产中建议加快扬麦30的推广力度,该品种实现了小麦品种赤霉病抗性与丰产性的有效结合,在生产上应用可以不用或减少白粉病、赤霉病的防治1~2次,省工节本约270~540元/ hm2,既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又避免了农药的残留和对环境的污染,消除或减轻了食品安全隐患。
3.4 重视小麦产业,发展特色小麦订单生产
受传统思想和当地饮食习惯影响,扬州地区从政府到地方以及农民都不重视小麦生产,但在小麦粮价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小麦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低估。订单小麦的价格一般高出市场价15%左右,各地可以根据土壤特性,采取统一供种、统一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模式组织农民进行订单生产,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可以提升扬州麦在面粉加工和食品生产领域的影响力。在处于我国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内的沿江、沿海等高沙土地区,进行弱筋小麦订单生产;在优质中强筋小麦主产区分区域或分片布局,每个区域主推1~2个品种,进行中筋小麦的订单生产;可以根据统一、康师傅等品牌方便面生产企业以及本地富春、冶春、五亭等食品加工企业的需要,组织农民进行糯小麦的订单生产。
3.5 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绿色新技术的推广
扬州拥有“一校两所”和3位农业领域的院士,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位于全省乃至全国前列。里下河农科所是全国百强所,育成的小麦品种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占主导地位;该所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研究完成“双链型”生态农业产业模式,构建了绿色施肥和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18];该所是国内最早的生物农药研发单位之一,目前已有13个新型高效微生物农药获得农业部农药登记,并投入生产[18]。扬州大学每年培养大批专业人才,研发和取得多项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江苏省家禽科学研究所在畜禽资源及家禽遗传育种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从事家禽选育、种禽扩繁、禽病防治、家禽养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一校两所”培育的新品种、研发的新技术、取得的新成果等与农业的绿色发展息息相关,一是为粮食生产和畜禽养殖提供优良品种;二是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新技术和新成果,减少化肥、农药等的施用量,减少面源污染,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扬州市应加强与这些科研院所的合作,及时了解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进展,并将其尽快运用于生产,使农民能早日享受新品种、新技术带来的红利,从而促进本市的绿色农业发展。
3.6 利用地域和品牌优势,拓宽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一带一路”战略交汇点、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宁镇扬同城化等重大战略,给扬州现代农业建设带来战略红利。扬州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一方面通过参加绿博会、农洽会、上交会等商业活动以及“最美绿色食品企业”、中国名牌、江苏省名牌产品等评选活动,加大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加强与盒马鲜生、京东、抖音视频等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宽扬州绿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3.7 加大建设和完善冷链物流体系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也适用于绿色农产品的销售。要加大建设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源头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设立冷链物流绿色通道,在长三角都市圈积极开辟扬州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通过冷链物流的一体化服务,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节约成本与时间,提高农产品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擴大扬州市绿色农产品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从而带动扬州绿色农业的发展。
4 结语
绿色农业是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朝阳产业”和“高效产业”[19]。要摸清当前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行之有效的整改和完善,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才能进一步带动扬州市绿色农业发展,从而提升扬州市绿色农产品在长三角都市圈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扬州市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提高农业经济在扬州市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5 参考文献
[1] 刘亚琴.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业技术[J].河南农业,2019(11):50-51.
[2] 李传琴.浅议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及其推广策略[J].今日农业,2019(9):39-40.
[3] 刘濛.国外绿色农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1):95-98,101.
[4] 郝丽霞.国外发展绿色农业对陕西的启示[J].山西农业科学,2015(2):225-228,24.
[5] 陈媛媛.如东县绿色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海洋大学,2018.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Z]. 2017.
[7]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市农业农村局召开扬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新闻发布会[R]. 2020.
[8]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省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助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R]. 2020.
[9]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扬州市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闻发布会[R]. 2020.
[10] 扬州市统计局.2021年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2022.
[11] 扬州市统计局.扬州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R]. 2021.
[12] 扬州市统计局.扬州市人口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分析[R]. 2020.
[13] 扬州市统计局.2020年扬州粮食生产情况分析[R]. 2021.
[14] 扬州市农业农村局.扬州市稻田综合种养调研报告[R]. 2020.
[15] 扬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市“蒋王杯”第三届优质葡萄评比活动新闻发布会[R]. 2020.
[16] 印荔,陆佩玲,周蕾,等.新常态下关于“菜篮子”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思考——以扬州为例[J].长江蔬菜,2020,(24):4-6.
[17] 熊飞.乡镇农技站,到底应该怎么改?[J].中国农技推广,2006(22):47-51.
[18] 范金平,焦隽,陈刚,等.地市级农科所绿色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21(23):199-201.
[19] 乌仁其其格,巨宏茹.阿荣旗绿色农业发展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5):26-29.
(责编:王慧晴)
基金项目 扬州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项目(YZ2021194)。
作者简介 范金平(1970—),女,宁夏平罗县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科研管理与服务。
焦隽*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 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