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作雨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载的全国九龙壁、五龙壁等龙壁群中,没有陕西蒲城的六龙壁,这更激起了我想再去看看蒲城六龙壁的愿望。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来到蒲城县县城正街文化馆门前,观赏矗立于此的金碧辉煌、艳丽夺目的六龙壁。
全国的所有龙壁,都是单一的游龙壁体。而蒲城龙壁的构建模式,则由两座石牌坊夹抱着六龙壁,而这两座石牌坊也非常特殊。一般石碑坊下可以过人、通车,而这两座石牌坊都安上了石门,并且在石门上开凿了九个长方形孔眼。更为稀奇的是石牌坊两边的石柱,格外地高出牌坊檐顶一段。俚语:“石门九眼,柱子比房高一段。”
蒲城六龙壁自明代建造以来,人们在观赏这座六龙壁时,因受全国著名的九龙壁影响,只注重了六龙壁本体建造工程的精巧,图案形态的生动,壁面釉彩的绚丽等,而对这座六龙壁奇特怪异的结构及其构建原因,其中有什么历史文化的内蕴含义却无人去思考与研究。这让我不禁想一探究竟。
蒲城六龙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高约6米,长约17米,为琉璃花砖精砌而成。近来文物爱好者马金林重新丈量了六龙壁:高6米,长17.5米,由111块精制琉璃件砌造而成。六龙壁正面塑有“六龙泳舞”图,六条金龙张鳞舞爪,蜿蜒盘旋,畅游于碧涛之中,下为汪洋碧海,汹涌澎湃。六条龙神态自然,活灵活现,背面有龙狮舞蹈等琉璃图案。整个六龙壁,前后图案形象逼真生动,色彩绚丽,栩栩如生,艺术价值极高。
修建这座六龙壁的主持人是明代山西巡抚樊东谟(蒲城人),由佚名工匠建造。佚名工匠是县城西南瓦郭村人(今属紫荆街道杜家村)。那时,瓦郭村人都姓郭,多数人从事烧制砖瓦事业。明万历年间,县城文庙重修大成殿,需要琉璃瓦,本省无处买,瓦郭村一位很聪明的青年是烧制砖瓦的工匠,听说山西大同有烧琉璃瓦的窑场,便到大同去学烧琉璃瓦技术。
他知道师父思想保守,技术不肯外传,便装聋作哑,吃苦耐劳,尊敬师父,消除了师父对他的戒备心理,获得师父对他的信任。在边做边学之下,他掌握了烧制琉璃瓦的用料和制作工艺流程,以及琉璃瓦烧窑火候等关键技艺。经过两年的潜心苦干苦学,终于等到了“严师出高徒”的这一天,成为该窑烧制琉璃瓦的技师。
回到蒲城瓦郭村后,便自己新建炉窑,为县城文庙大成殿专门烧制琉璃瓦。他亲眼看到过山西大同的五彩琉璃九龙壁,金碧辉煌,艳丽夺目,非常羡慕,就用心记下了九龙壁的造型图案和色彩,在烧制琉璃瓦的同时,又为文庙大门前设计建造了六龙壁。随着时光的变迁,这位匠人的名字早已被湮没,但他勤学苦练的精神,却在百姓中间广泛流传。
当然,这位心灵手巧的佚名工匠可以造壁,却没有权限设计六龙壁的造型。那么负责修建六龙壁的官员樊东谟,为什么在六龙壁两旁加建了石牌坊呢?又为什么在石门上开凿了九个眼,并将石柱高出牌坊顶一段?
为了弄清其特殊的设计原因及其内涵,我翻阅大量历史、文化、建筑资料,追究其缘故,亦不得其解。但想到樊东谟当过大官,是否可以从他的身世经历上找出些线索。于是,翻开1993年版《蒲城县志》卷二十七第二章·人物录。其中记载曰:“樊东谟(1551~1628)字酉枢、伯明,号昌南。孝通乡樊家村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广东顺德知府,山西巡抚。县城文庙六龙壁两侧石牌坊,即其所建。”
那是否如此呢?樊东谟回乡后,主持修建六龙壁时,听到俚语:蒲城“县城墙、九里三,七十二座牌坊在中间,一对宝塔戳破天……”他看到县城内有精雕细刻的七十二座牌坊。于是,他就在这座六龙壁两旁大胆地加建两座石牌坊,和六龙壁联合起来,以表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希望。
樊东谟官至巡抚,他有考秀才、中举人、进京殿试中进士等经历,且从政多年,知识渊博,经历丰富,见识多,有追求,有理想,热爱故乡。从他为石牌坊匾上的题词“文章祖”“帝王师”来看,他是希望家乡能多出些顶天立地的栋梁人才啊!
樊东谟曾经苦读十年,中了秀才后,去文庙祭孔。秀才进入文庙内,走上半月形的泮池上的石桥,名曰“身游泮水”。樊东谟经过乡试中举。在京城殿试中了进士后,他看到状元披红戴花,骑马遍游京都。他也希望蒲城的将来,也能岀现个状元,披红戴花,骑马“身游京都”。京都皇城有九道城门,所以,京都就有了“九门”之称。因此,游京都即游“九门”。据此,他在石牌坊上设计了“石门九眼”,象征“九门”,即京都,以便将来的“状元”,通过打开象征“九门”的九眼石门,“身游九门”,也就是“身游京都”。
关于石牌坊两旁的石柱,上面刻着云纹,高出牌坊顶上一段,称曰“云冠”,直冲云天,以示希望蒲城将来多岀些可以报效祖国的“顶天立地”的顶梁柱人才。樊东谟把对故乡的美好希望和梦想,融入了石牌坊的设计构建之中。
老天不负有心人。从明朝至今,就在樊东谟依托六龙壁表达希望梦想的思想召唤下,蒲城虽然没有实现“状元”“身游九门”,但在多次国家民族危难关头,出现了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他们奋勇直前,拼死挽救和解除国难危局。
清代,蒲城人王鼎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在鸦片战争时当众痛斥首辅大臣穆彰阿是投降派,坚决反对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辛亥革命中,蒲城人井勿幕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和杰出的领导人之一,战功卓著,被孙中山誉为“西北革命巨柱”。他牺牲之后,人们为了永世纪念他,将他在西安居住过的四府街更名为井上将街,并在街南端城墙凿开一门,叫做勿幕门(即小南门)。
国共合作时期,蒲城人杨虎城和张学良将军联合,大义凛然地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促成了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扭转了危局。
优秀的蒲城儿女不胜枚举,如伟大水利科学家李仪祉,抗日英雄、被誉为“双枪李向阳”的包森将军,《智取华山》里的特等功臣刘吉尧,等等。
如此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不断涌出,相继实现着六龙壁的修建者樊东谟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