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先法
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教学设计。[1]培养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变革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传统意义上的课时设计变为大单元教学设计,这一观点已成为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的普遍共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对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式、结构化设计,其根本也是指向大单元教学设计。笔者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基于教学实践提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框架、构成要素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旨在帮助一线教师充分厘清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把握准大单元设计的本质及特征。
新课标梳理了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指出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强国等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强调了提升全民信息素养的迫切需要。从新课标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课程性质进行的科学准确阐述与界定中不难看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有其重要的育人价值属性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大使命。课程具备了新要求,主要表现为:其一,要吸收学科领域前沿成果,构建契合时代需要的学习内容;其二,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凝练学科大概念,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计算思维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方案;其三,鼓励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或方法,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全方位融入知识建构、技能培养和思维发展等手段,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核心组成要素。“信息意识”主要指个体的判断能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获取、加工信息。“计算思维”则指运用学科领域的思想或方法,在分析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信息社会责任”指学生通过学习,具有在信息社会要求下的品德修养、道德准则、合理使用技术及自我行为约束等社会责任与担当。以上四个核心要素,相互关联,彼此渗透,共同构成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后所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力与态度的综合素质,潜移默化融为信息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学科核心素养则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落实,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4。只有广大教师积极行动,在一线课堂中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把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放在重要地位,才能真正有效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
教学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过程,而教学设计就是系统化规划教学过程的成果。[3]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跨单元、跨课时的过程,运用系统观对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从知识模块、教学“单元”整体考虑,启发和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或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迁移到相关问题解决过程中,这种系统观设计下的理念天然契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能力的培养需要。例如,在研究“超市商品的信息化管理程序设计”单元设计时,教师可根据单元知识内容、素养目标、学情基础等,构建观点结构图,制订单元学习规划,设计“超市商品管理系统的设计”“超市商品管理系统的实现”“超市商品管理系统的优化”三个子任务,让学生在活动探究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和发展人,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内因决定,学习任务不能由外部强加。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秉持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立场,以教服务于学的态度处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关系。[4]教学设计时,教师应高度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有利于发扬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交流、设计、制作、推理、论证、创新实践等过程,通过问题发现和任务解决去发展学生信息素养。
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需要真实的生活情境,创设真实情境是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像从业者或专家一样进行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并能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有效迁移应用到解决社会生活问题中去。”[5]73因此,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不应使教学活动所依存的情境缺失。
新课标明确了各单元的学业要求,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强调了教、学、评的一致性,为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提供了依据,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第一价值,发挥了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为准确反映教学实施状态,及时反馈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活动情况,教学设计时,教学评价应与教学内容同步设计。也就是说教学评价一开始就要进行设计,而不是在教学内容设计确定之后。此外,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应多注重观察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及活动过程,分析学生典型的信息技术作品,多方位考查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通常以单元或章的形式进行编排,一个单元或一章包括多节,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整合若干个课时来完成,但这样“原味”的教材单元未必就是“大单元”,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也不一定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在系统观的支持下,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策略,让学生通过阶段性学习过程,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内容学习,或一个综合主题任务的解决。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师锚定单元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找到一条有利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途径,其本质特征是在系统设计理念引领下的指向核心素养目标、围绕核心概念进行的统整设计。判断一个教学设计是不是大单元设计的核心标准不是外在形式,而在其所明确导向的育人目标、系统观下的设计理念,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统整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指向下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应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应从知识碎片式的教学、内容联接松散的结构设计、单纯强调“了解”“记忆”“理解”“掌握”等目标,转化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从教材的“单元”中走出来,对教材单元进行必要的统整,将其重新转化、重组或构建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个现实教学“单元”。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强调基于大单元,从大概念或重要概念来展开,由大任务驱动、统领整个教学过程。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见图1。大单元教学设计要对学习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深度统整,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何评价”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设计。
图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图
首先,大单元教学设计应以大概念或重要概念为核心,锚定单元内容的基本架构,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核心组成要素清晰嵌入到教学中。其次,通过大概念或重要概念来明确大任务,以大任务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并将其细化为多个连续、关联的子任务,通过多个连续性的分课时来进行。教学评价贯穿整体教学过程,既有单元的整体教学评价,也有分课时的评价,起到及时反馈、诊断教学效果、修正教学偏差的作用。大单元教学的逻辑主线是大任务,大任务经细化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子任务则相互串联,并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完成每一个任务的过程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并促进信息素养提升。
大单元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单元的统整性,在系统观和整体观的理念下进行设计,于高处站位,从细处落实。基于大单元教学实践的研究表明,完整的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含以下八个要素。
(1)单元内容
单元内容主要包括单元设计的理念和指导思想,以及单元内容的基本框架和确立依据。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既要遵从新课标的理念,准确把握新课标的要求,对单元内容进行必要解析,还要把握准单元内容的上下位关系和知识结构间的逻辑线索,突出单元内容的结构统整性,明确育人导向的目标性。单元内容及分析需要教师站在学科角度,对准、对标新课标,讲清单元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联系、如何通过单元内容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2)单元目标
单元目标包括该单元内容所反映的知识目标、学科核心素养等,与前面所述单元内容及分析紧密联系,与新课标的要求相对应,体现单元教学设计的中心思想。以粤教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模块的“网络购物平台客户行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单元设计为例。(见表1)
表1 “网络购物平台客户行为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表达”单元教学目标
(3)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对象。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和强调对学习者的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等。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才能为教学内容的组织、学习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选择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提供有效依据。
(4)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指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前置式计划,一般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知识逻辑、相互关联等将单元教学实施分成若干个步骤和环节。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要求比较强,教学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可以用一个或若干子任务的形式开展,各子任务需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时分配计划。单元教学计划的整体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单元教学计划的整体框架
(5)课时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指根据单元教学计划整体安排,在“大任务”的统领下,对每一个子任务进行分课时教学设计。与传统的课时教学设计有所不同的是,分课时设计不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前后有逻辑串联的、系统考虑下的设计。分课时设计好比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才能构成单元设计这条美丽的项链。
(6)单元作业设计
单元作业设计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坚持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体现教学、作业、评价的系统设计与实施。作业设计应从学生学习角度出发,兼顾学习者群体特点与个体差异,统筹安排作业时间、难度和类型,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注重实践性、跨学科等综合类作业的设计,强调作业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关联性,充分体现单元意识。完整的单元作业设计主要包含单元名称、单元内容及教材分析、单元学习目标、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思路、课时作业及单元质量检测作业。(见文末表3)设计的作业题目包括作业内容、时间要求、作业评价、作业分析及设计意图等。
表3 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框架
(7)单元教学评价
单元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如何,为教学提供反馈,以便及时帮助学生改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问题解决、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提升。首先,评价要紧紧关联和承接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指向哪里,评价任务就跟进到哪里。其次,评价要连线学习过程,并按教、学、评一体化的思路设计,使评价融入教与学的全过程。合理的评价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信息素养。立足学科特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单元评价可以进行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和目标明确化评价。(如图2)
图2 单元教学设计中的评价机制
(8)单元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反思是教师在完成单元教学之后,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需要教师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单元内容确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反思,从而更好为后续单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经验和基础。
当前,大单元教学设计正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展开,广大一线教师已在大单元教学理念指引下积极实践与实施着大单元教学,但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还处于探索阶段。以上研究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种思路,帮助一线教师把准“大单元”的本质,在学科教学中,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培育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