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培琼 陈燕清
四肢骨折属于骨科常见疾病,多伴有血管、韧带、神经连续或间断性中断,多需通过手术治疗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1]。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也随之提高。但受骨折愈合需要,术后需要制动骨关节[2]。而在制动期间,为了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多需要配合相应的康复治疗,以降低因活动受限引发的骨质脱钙、关节僵硬、挛缩等并发症发生[3]。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但效果欠佳[4]。现为探究更有效地康复训练方案,特对2021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5 例四肢骨折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1 日~12 月31 日本院收治的85 例四肢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45 例)和对照组(40 例)。试验组中男25 例,女20 例;年龄18~77 岁,平均年龄(54.38±9.03)岁;骨折类型:髌骨骨折4 例,上肢骨折9 例,腓骨骨折14 例,股骨骨折18 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18~78 岁,平均年龄(54.43±9.06)岁;骨折类型:髌骨骨折4 例,上肢骨折8 例,腓骨骨折13 例,股骨骨折15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基本流程已上交至本院伦理委员会,在其批准下开展。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同意。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诊断确诊为该疾病;②语言沟通能力、认知功能均正常;③临床资料完整[5]。排除标准:①既往有骨折史者;②合并其他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6]。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接受常规训练,包括作业治疗、理疗、运动治疗等综合康复治疗。试验组患者术后接受康复训练。具体如下:①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 个月,由于患处稳定性较差,可将患肢抬高,促进血液流通,缓解肿胀感。指导患者接受患肢末端关节训练,包括足趾、手指运动等,同时可配合肌肉等长收缩练习,20 min/次。每日训练次数不限,对于存在神经受损或昏迷的患者,可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对其进行末端关节被动训练。在结束训练后,可在患者的关节处用揉滚法进行按摩,对患者进行关节展开功能训练,让患者将手指充分伸展,用力握拳,进而使上肢关节得到锻炼,降低关节粘连的发生风险;②中期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的上下肢关节训练以及肌力训练,并协助其逐渐转为床下运动,运动程度以不过度疲劳、不引发疼痛为原则,循序渐进的增加活动量,逐渐将下肢负重量增加,并可让患者自行练习拄拐行走,提高其肢体的协调性以及灵敏性;③后期康复训练:延续中期训练方案,逐渐增加训练强度以及训练时间。随着患者的恢复,可让患者过渡至进行户外有氧训练,强化肌力锻炼,增加关节活动度,并促进心肺代谢功能的改善。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前后的关节功能、独立生活活动能力以及训练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关节功能根据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进行评定,量表包括上肢关节功能以及下肢关节功能两部分,满分分别为66、34 分,分值与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呈正比;患者独立生活活动能力根据ADL 进行评定,量表满分100 分,分值与独立生活活动能力呈正比[7]。采用本院自制的训练满意度调查量表评定患者对训练的满意度,量表包括康复训练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对问题的解决能力、康复训练方案设定合理性等多项内容,满分100 分,>90 分为十分满意,60~90 分为满意,<60 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总例数×100%[8]。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局部疼痛、关节僵硬、关节粘连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关节功能、独立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训练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关节功能评分以及ADL 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试验组上肢关节功能评分(49.46±3.04)分、下肢关节功能评分(26.93±2.03)分、ADL 评分(78.54±6.4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5.23±2.87)、(22.54±1.76)、(65.39±5.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关节功能、独立生活活动能力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关节功能、独立生活活动能力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训练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训练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训练总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四肢骨折属于临床常见疾病,骨折发生后,会出现麻木、疼痛等临床症状,会引发关节功能受损、关节畸形以及感觉障碍的发生[9]。对于骨折严重者,还会引发神经受损、气管受损、血管损伤性出血以及关节积血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10]。虽手术治疗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但术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进行制动恢复,在制动恢复期间,为了降低关节粘连、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多需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干预[11]。
本研究表明,训练后,试验组上肢关节功能评分(49.46±3.04)分、下肢关节功能评分(26.93±2.03)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78.54±6.4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5.23±2.87)、(22.54±1.76)、(65.39±5.2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训练总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了,康复训练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独立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患者对训练方案具有较高的满意度[12]。这与李贞[13]在《光明中医》中发表的《康复训练对四肢骨折患者关节功能的影响》中相应观点一致,证实了本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经分析,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为其制定的针对性、科学的康复训练干预方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14]。结合骨折的病理特性,在创伤后的1 个月内,主要是以活动关节,促进患者的肌力恢复为原则制定的康复训练方案,这与患者刚受伤后肌肉力量被削弱有关。1 个月后,患者可逐渐向床旁、床下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关节灵活度、肢体协调性恢复为主[15]。到后期,骨折基本愈合,此时的训练方案以强化肌力恢复为主,降低关节僵硬的发生风险。经过上述康复训练流程干预后,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印证了康复训练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将康复训练应用于四肢骨折术后训练中可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独立生活活动能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