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慧
大肠癌也称为结直肠癌,是指大肠上皮来源的癌症,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病理类型以腺癌最为常见,极少数为鳞癌。在我国,直肠癌的发病率更高,80%病灶在直肠中下段;而结肠癌的病灶多出现在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处。
大肠癌患者中有20%以上是由于遗传因素而患病,可见,遗传因素是引发肠癌的高危独立因素。遗传因素分为遗传易感性和遗传性大肠肿瘤两种情况,前者指大肠癌家族史,据统计,直系亲属中若有大肠癌患者,那么患此病的危险性就会比普通人高3倍;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两名或以上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发病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10倍;后者主要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两种遗传性大肠肿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占大肠癌患者的0.5%~1%,这是APC基因突变的结果,而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占大肠癌的5%~10%,主要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所致的恶性肿瘤。
饮食习惯对大肠癌的发生、进展也会产生直接影响。比如,过多摄入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和经过腌制、熏制等处理的香肠、腊肉等加工肉类,同时较少摄入膳食纤维,会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明显上升。
结肠息肉、腺瘤等非癌性疾病也会诱发大肠癌。据统计,肠息肉或腺瘤病史在5~20年左右,息肉直径在3cm以上者,癌变风险>50%;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5%会发生大肠癌;溃疡性肠道疾病史在30年以上者,癌变风险>40%。
此外,长期缺少运动、过度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早期大肠癌缺乏典型症状,有些患者甚至没有症状,83%的大肠癌患者首次确诊即为中晚期,且44%的患者已经出现肝、肺等部位的转移。到医院就诊者多因为出现以下症状和情况:
排便习惯改变 表现出便秘、腹泻或两种症状交替发生的情况,同时合并里急后重,排便后感觉不清爽,有残留的感觉。
大便性状和颜色改变 肿瘤组织与正常黏膜不同,故与粪便摩擦后易出血,导致大便混杂着血液、黏液;当长期失血超过机体造血代偿时,可出现贫血。此外,肿瘤在生长到一定大小時会侵占肠道空间,导致大便性状改变,如变细或成泥水状。
下腹不适 如腹痛、腹鸣或腹部隐隐作痛,多因肿瘤局部侵犯、肿瘤所致的肠道刺激、肿瘤所致肠梗阻穿孔等所引发。
病情发展至中晚期时,由于机体长期过度消耗,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同时可合并贫血、乏力、发热及肠梗阻等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者要积极就医排查,目前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肿瘤的“金标准”,对于发现的肿瘤还可在肠镜下钳取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性质。对于病灶已经对肠道造成一定侵犯或浸润,或已向远处转移者,还要及时接受CT、MRI等检查,以对肠癌进行分期,对病灶和周围脏器关系作出准确的判断,以制定治疗方案。
大肠癌的治疗方式和肿瘤病变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病变者,肿瘤侵犯肠壁浅,可以通过肠镜或者通过肛门将肿瘤完整切除。由于早期肿瘤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较低,完整切除肿瘤病变就能达到根治性治疗的目的。对于进展期患者,则要实施切除手术加淋巴结清扫。总之,结肠癌根治手术要遵循肿瘤功能外科原则和损伤-效益比原则,手术应切除病灶部位及所属区域淋巴结,兼顾肿瘤根治和器官功能保护。
结肠癌的诊疗并非单一学科可以完成,晚期结肠癌更应选择整合医学治疗模式。因此,近些年临床会联合应用手术、放化疗、免疫及靶向等治疗技术,来提升保肛率和患者的生存期与生活质量。比如,对于病灶在距肛门12cm内的患者,和病情已经发展到局部晚期,无法进行彻底切除的患者,可采用新辅助放化疗;对于出现转移病灶者,化疗的同时要配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最大的优点就是只针对癌细胞,常用靶向药为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呋喹替尼,免疫治疗则具有作用久、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使高度微卫星不稳定/错配修复缺陷(MSI-H/dMMR)型患者的生存获益得到显著改善。
根据国际分期标准,大肠癌分成4期,分期不同患者预后不同。I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0%~95%,Ⅱ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60%~70%,Ⅲ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40%~50%,IV期大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低于10%。可见,肠癌患者及早得到科学的治疗,预后较好。但术后一定要定期随访,以及时发现是否出现复发或转移。随访项目包括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和CT,每隔3个月检查1次,至少检查2年时间,随后隔6个月检查1次,连续检查5年时间,才能确保真正康复。
前面介绍过,大肠癌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和饮食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控制,饮食干预却比较容易实现。因此,为了预防大肠癌,日常饮食应该做到:远离“三高一低”的饮食结构,即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和低纤维素的食物,回归中式传统饮食,选择以蛋、蔬菜和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日常烹饪以蒸煮的方式为主,保留食物营养,减少油脂、盐的摄入;不要抽烟,少饮酒。
此外,久坐的人肠道、胃部蠕动减弱减慢,代谢废物、有害成分等易在结肠内滞留,刺激肠黏膜,导致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因此,要减少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每天坚持适度运动。
想要预防大肠癌,还要强化筛查意识。建议中低风险人群从50岁开始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高风险人群从40岁开始接受结直肠癌筛查。风险因素包括:一级亲属具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具有结直肠癌病史;本人具有肠道腺瘤病史;本人患有 8~10年长期不愈的炎症性肠病;本人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不具有以上风险因素者为“中低风险人群”,符合1条及1条以上者为“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