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质量成本及其分担机制研究

2023-05-19 20:12李百兴魏蕊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5期

李百兴 魏蕊

【摘要】传统质量成本管理强调通过提高质量控制成本来降低质量损失成本, 并不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 新形势下企业需要重视产品创新投入, 促进产品和产业升级。企业为产品创新投入的人力、 物力和财力即为企业创新质量成本, 但创新质量成本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具有很强的滞后性, 为此, 需要构建合理的企业创新质量成本分担机制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对政府而言, 可以通过加大资金支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和搭建国际合作平台等措施来分担企业创新质量成本。对消费者而言, 可以通过购买和消费创新产品、 积极提供反馈意见、 支持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以及积极推广企业品牌等措施来分担企业创新质量成本。

【关键词】传统质量成本;创新质量成本;分担机制;研发创新投入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09-0060-5

为了贯彻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理念, 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不仅要“控质”还要“创质”。创质就是要明确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研发出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创新产品, 以产品创新推动质量标准提升, 要求企业在价值链的源头对质量成本进行管理。当前, 我国相当比例的制造业还沉浸在“大批量制造”的保守模式中, 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发达国家顶尖技术挤压, 长期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低洼位置。这种只注重产品数量增加、 忽视质量提升的方式, 与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因此, 制造企业应该树立质量成本管理新理念, 提供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产品, 突破技术壁垒, 跻身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前端, 从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 需要通过传统质量成本及其管理的分析, 深入研究创新质量成本的内涵及其分担机制, 助力企业创新。

一、 基本概念及其研究拓展

(一)传统质量成本

Feigenbaum(1946)最早提出了质量成本的概念, 他认为质量需耗费一定的资源或支出, 即产生与质量相关的成本。Juran(1951)进一步指出质量成本包括质量控制相关成本和质量控制失效成本, 即质量成本为质量达标成本和不达标成本之和。2015版ISO9000认为, 质量成本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和产品内在品质的需求所耗费的成本以及不能达到相关的需求所造成的损失。传统质量成本包含四个要素: 预防成本、 鉴定成本、 内部损失成本以及外部损失成本, 前二者为质量控制成本, 后二者为质量损失成本。传统质量成本管理认为, 质量控制成本越高, 质量损失成本就越低, 其目标就是研究质量成本构成四要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一系列企业管理活动, 平衡四要素之间的支出比例, 将企业的质量总成本控制在最小。质量成本还可以根据企业能否对其发生进行控制划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 一般来讲预防成本以及鉴定成本属于可控成本, 内外部损失成本归为不可控成本。

随着企业经营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 质量成本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 比如有学者提出在传统质量成本四要素基础上, 应该增加隐性质量成本(Crosby,2000;Love和Irani,2003;闫华红和徐晴,2020)和隐性质量收入(李丽红,2018), 前者包括质量管理不善带来的声誉损失和顾客流失损失等, 后者包括质量控制成本增加带来的企业声誉、 产品知名度以及市场占有率提高等, 当然, 从财务核算的角度来讲, 这些隐形质量成本由于较难计量, 大多无法纳入成本核算的范畴。还有学者提出, 应从企业内外部价值链和作业链角度对质量成本内容进行延伸, 从企业内部来说应包括从研发、 设计到售后的各环节(李百兴,2005;Guinot等,2016;廖艳,2017;杨世忠等,2019;闫华红和徐晴,2020), 从企业外部来说应包括供应商和客户(陈汉明,2018)。在这些质量成本内容之下, 质量成本管理也相应扩展到了生产之外的价值创造各环节。

(二)传统质量成本管理

传统质量成本管理更多地聚焦于企业内部, 强调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来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通过加大质量控制成本来降低质量损失成本, 最终努力实现二者之和最小的目标(Zengin和Ada,2010;Schiffauerova和Thomson,2006;Khaled和Murgan,2014)。傳统质量成本管理解决的是通过合理的质量成本投入和质量成本控制来使得所提供的产品达到现有的质量标准。

在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实践中也以控质为目标, 其实质还是在追求总质量成本最低的同时把现有产品做好。比如, 克劳士比提出的“零缺陷”质量成本管理理论认为: 质量总成本是随着产品合格率的增加逐渐降低的, 当产品的合格率达到100%时, 质量总成本最小; 当企业生产的产品零缺陷时, 所需投入的预防和鉴定成本是最小的, 造成的内外部损失也是最低的。因此, 企业管理层要树立对残次品零容忍, 企业内部所有层级、 部门、 人员应树立零缺陷的理念和企业文化, 并将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分阶段、 分部门、 分环节进行量化和具体化, 将相关的质量管理目标落到实处。六西格玛管理也是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 以大数据为基础、 零缺陷为目标, 分为五个步骤(DMAIC)对企业的质量成本进行管理。这五个阶段包括定义阶段(Define)、 测量阶段(Measure)、 分析阶段(Analyze)、 改进阶段(Improve)和控制阶段(Control), 强调全过程的质量成本控制。

近些年, 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将质量成本管理的视角扩展到了生产之外。Guinot等(2016)认为, 质量成本在核算时应该注重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管理。王钰(2017)基于价值链视角对质量成本管理进行研究, 认为质量成本管理应该包含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段远刚(2017)认为, 质量成本管理应该运用先进的质量成本管理工具在战略层次进行动态化和全局化的管理。甘智文(2018)认为, 质量成本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对质量成本大数据的应用。杨世忠等(2019)认为, 质量管理的目标就是平衡质量创新带来的效益和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 当创质的收入大于成本时, 质量成本管理的方法就是可行的。王宇珍(2020)认为, 企业应该树立精益管理的企业文化, 让企业全员在精益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每环节价值的创造, 在每一个阶段对质量成本进行精益管理。

在实践中, 精益成本管理将质量成本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理论相结合, 强调企业应努力消除不创造价值的环节, 提高价值创造效率, 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高的质量, 将质量成本管理扩展到设计环节。

总结来讲, 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是以控质展开的, 尽管近些年质量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的内涵与外延有所突破, 但是依然没有把质量成本管理提升到产品创新层次, 也没有从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高度对质量成本管理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新时代、 新技术、 新竞争环境等对企业的产品与质量创新要求极其紧迫。

二、 创新质量成本的提出及其内涵

(一)创新质量成本提出背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技术的蓬勃发展,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之下, 近年来, 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 创新驱动战略正在全面深化。2014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转变”重要论述, 即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4年6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讲话时提到: 要加快从以要素驱动、 投资规模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 要着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 品牌创新、 产业组织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和各个方面。2016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讲话时指出: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推动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 应该成为技术创新决策、 科研投入、 科研组织、 成果转化的主体; 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

2017年10月, 党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并明确提及“质量第一”和“质量强国”。2018年5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 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讲话时指出: 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 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 研发投入、 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 继承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要完善政策支持、 要素投入、 激励保障、 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 带动新技术、 新产品、 新业态蓬勃发展。2021年10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 要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 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 加快产品和服务升级。2022年10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并再次提及“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

由以上论述可知,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绝不能仅仅以提供满足现有质量标准的产品为目标, 或者说不能以提供高质量的现有产品为目标, 必须通过产品创新来带动市场创新, 进而设定更高层次的质量标准, 否则固守原有产品、 实施最严格的质量控制也可能会使企业失去竞争力。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传统手机制造企业所有的质量成本管理努力均化为了乌有, 新能源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等的发展也正在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ChatGPT的横空出世也会对其他搜索引擎形成降维打击。为了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 理论和实践都需要重视产品创新投入, 促进产品和产业升级。

(二)创新质量成本的含义

尽管以往学者也有提到应将研发投入纳入质量成本的范畴, 实践中也有强调应将设计环节纳入质量成本管理领域, 但是创新质量成本概念并没有被明确地提出。面对新时代新需求、 新技术新发展、 新竞争新环境, 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质量成本的概念, 而且应该强化对其的管理, 深入研究, 引导和鼓励企业研发创新投入, 提高企业竞争力, 落实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企业传统的质量管理仍然以质量控制为主导, 质量成本管理也是围绕质量控制展开的。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 企业质量管理应从以质量控制为主导发展为以质量创新为主导。在数字经济时代, 技术、 经营模式以及产品等迅速变革, 企业要具备及时预测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走在消费者的前端, 积极进行创造, 由控质向创质转变。在这种质量创新观下, 质量成本在传统的预防成本、 检验成本、 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四项质量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研发投入成本。企业研发有两种: 一是改进产品, 使产品的质量、 功能等发生改变; 二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加工方式或者工艺, 其结果是为了改善产品的使用价值。不论是哪一种研发, 都与企业的产品升级相关, 均需要企业进行人、 财、 物的投入, 这些投入的成本即为创新质量成本。

创新质量成本是企业为贯彻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理念, 以促进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为目的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研发创新投入, 为的是进行现有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出创新产品。从投入的形式来看, 创新质量成本分为研发创新人员成本、 研发创新有形成本、 研发创新无形成本等。研发创新人员成本包括研发人员薪酬、 培训费、 调研费等支出, 研发创新有形成本包括购置的各种研发材料、 设备等支出, 研发创新无形成本包括购置的各种研发软件、 专利产品、 数据资料等支出。从发生的环节来看, 创新质量成本主要发生在设计环节, 但是在其他诸如采购、 生产、 销售到售后服务各个价值链环节中, 只要发生的相关支出与产品升级和产品创新有关, 其均属于创新质量成本。比如: 生产工艺的改善支出提高了产品性能, 则该支出就是创新质量成本; 因原材料或产品储存技术改善提高了产品性能, 则该支出也属于创新质量成本; 企业因搭建了网络平台能够获得客户对产品不足的及时反馈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产品性能, 该网络平台相关搭建支出也属于创新质量成本。

相对于传统质量成本, 创新质量成本的特点在于其发生既不是由于进行质量控制发生的支出, 也不是因为质量不足带来的损失, 而是由于产品升级与产品创新产生的。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控质, 即以最经济的支出达到现有产品质量标准; 而创新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创质, 即以必要的投入升级现有产品或产出新的产品, 从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传统质量成本管理解决的是把现有产品做好的问题, 而创新质量成本管理解决的则是通过产品创新满足或发现新需求。

总之, 相对于传统的质量成本和质量成本管理, 创新质量成本及其管理对企业而言更具战略意义, 涉及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理论与实践均应重视。

三、 创新质量成本的分担机制

成本具有两重属性: 一是具有抵消收益的作用, 成本是经济收益的抵减项, 加大成本投入, 就会降低当前的经济效益; 二是成本具有创造效益的作用, 成本的投入又是企业长期经济效益产生的源泉。创新质量成本同样具有耗费属性和投资属性。耗费属性表现为创新质量成本抵减收益, 因此为了提高短期绩效, 企业会降低创新质量成本投入以提高效益; 投资属性表现为创新质量成本长远上会创造收益, 是经济绩效产生之本, 所以从长期来看应加大创新质量成本投入。要完成中国制造从低质量低效益到高质量高效益的转型升级, 就要正确处理由于创新质量成本的增长而带来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矛盾。

如前所述, 创新质量成本是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的人、 财、 物, 其财务表现形式主要是研发支出。企业创新质量成本管理应聚焦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 努力平衡研发投入、 产品创新、 市场回报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目标应该是在相对较长的周期内实现以下目标: 研发投入带动产品创新与升级, 产品创新与升级带来更高的市场回报, 更高的市场回报反哺于研发投入, 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现实的困难是, 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到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需要一个过程, 有时这个过程比较长, 具有很强的滞后性。企业在为创质进行创新质量成本投入的过程中, 会面临研发周期长、 资源投入大、 失败率高的难题, 這些高额的成本会打击企业研发的积极性, 使得企业不会轻易冒险, 而倾向于采用更加保守的盈利方式, 这些都不利于企业长远的发展, 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质量转型。

事实上, 企业研发创新受益的不仅仅是企业本身, 政府和消费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会因此受益, 所以尽管企业是创新活动的实施者和创新质量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但是为了解决企业创新质量成本投入和创新质量收益时间不匹配的问题, 需要通过制度和非制度安排形成一个合理的企业创新质量成本分担机制, 不同利益相关者均可以合理的方式分担企业创新质量成本, 以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入, 下文主要从政府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一)政府对企业创新质量成本的分担机制

1. 加大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助力企业创新质量成本投入, 可采取的措施包括设立创新基金、 科技创新专项基金, 提供创新和研发补贴, 提供研发奖励, 针对企业研发支出行为和科技创新企业减免税费, 引导金融机构向研发投入大的企业提供低息贷款, 为研发投入大的企业提供上市和再融资便利条件, 加大对研发投入大的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等。

在这方面, 国内外都已经有了很多好的并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做法。第一, 在科技创新基金方面, 以色列的Yozma基金和新加坡的TIF基金等在国际上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同样体现的也是政府对中小企业创新质量成本的分担, 该创新基金根据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 分别以贷款贴息、 无偿资助、 投资补助等不同的方式给予支持。第二, 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 也可对企业研发支出采用加计扣除政策, 对高科技企业采用较低税率等。从国际上看, 类似的税收减免政策具有普遍性, 无论是美国还是欧盟也都有类似的研发税收抵免政策; 而我国制造企业研发支出加计扣除政策也实施已久, 且加计扣除的比例不断扩大。第三, 政府采购助力企业研发创新也是国际上的一种常用做法, 比如美国的小型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欧盟的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都包含了通过政府采购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和研发的相关政策。我国未来在政府采购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方面也会大有可为。2020年发布的《政府采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首次将支持创新纳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之中。2021年4月,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提出了拓展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推动在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中嵌入支持创新、 绿色发展等政策要求。目前, 我国政府采购支持企业创新有了一定的政策基础, 但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标准并量化指标, 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真正助力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企业或行业的研发创新投入。

在提供创新和研发补助方面, 我国近年来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 从融资、 创新券以及资金支持等多方面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补助。比如, 2018年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联合制订的《关于支持打造特色载体 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的实施方案》中提及, 对于中央财政部重点支持的四种创新创业特色载体进行补助, 并明确了补助标准; 2019年科技部颁布的《关于新时期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及, 要扩大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服务供给, 推广科技创新券, 支持地方设立科技创新券专项资金, 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对各类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载体进行奖励或后补助。这些政府补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一方面直接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以支持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另一方面也向投资者传递良好信号, 增强投资者信心, 助力企业融资,从而增多企业创新资金。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不会增加政府对企业的资金投入, 也不会减少政府的税收, 其作用在于延长企业研发成果创造收益的时间, 提高企业研发创新产品的附加价值。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避免企业研发创新成果被剽窃和盗用, 从而保证企业能在较长的时间内获取相应收益。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 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和权益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环境和保障。近些年,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 传统知识产权如专利和商标等在保护方面的未来主要工作方向应是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力度。此外, 应加强对新型知识产权比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保护立法, 并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和防范网络侵权等。

3. 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企业研发包括自主研发和委托(或外购)研发两种, 在某些情况下后者效率可能更高、 成本更低。为此, 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机制, 进行技术转移, 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 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发布实施了《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与成果向企业转化, 《科技进步法》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影响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一是可获取所需技术, 二是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因此, 要想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在企业的转化, 企业必须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根据其发展战略和目标, 提出技术需求, 再根据该需求与高校院所共同制订技术方案和解决方案。在这方面, 国际上一些成熟的联合研发机制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提高研发产出也有借鉴意义, 比如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协会(Fraunhofer Institute)和日本的国立开发法人运作机制等。

4.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政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促进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拓宽企业获取国际最新技术的途径, 降低企业获取国际最新技术的成本, 从而助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方面, 政府可以举办国际双边或多边的科技合作交流大会, 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之间、 企业与企业之间、 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 建设跨国的科技智库, 推动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和落地等。

(二)消费者对企业创新质量成本的分担机制

1. 购买和消费创新产品。消费者要增加对创新产品的消费热情, 自觉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养, 拒绝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通过购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早期版本, 为新产品新技术所包含的更高附加值支付更高的价格等方式加速企业创新质量成本投入的回收, 推动企业进行更多的研发工作, 进一步升级产品和改进产品质量, 从而形成良性研发投入产出循环。新型消费是消费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国家近年来鼓励发展新业态、 新模式、 新场景, 壮大智能、 定制、 体验、 时尚等新型消费, 这些新型消费越来越受到广大年轻消费者的信赖, 这都有助于企业的产品创新。

2. 积极提供反馈意见。消费者应积极向企业提供新产品反馈意见, 比如对产品提出改进意见、 参与企业产品设计方案征集、 参与新产品测试等。这些意见有助于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关注点, 进一步改进和创新产品, 避免研发投入走弯路, 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研发投入。在这方面, 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应共同努力。首先, 企业应畅通消费者意见反馈途径, 特别是要结合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搭建良好的线上反馈和建议渠道, 比如通过官网专门窗口或企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客户意见实时收集和解答; 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和提供有针对性的奖励机制, 让顾客真正参与到产品研发设计之中, 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新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 高效地进行研发活动。其次, 消费者要有积极参与意见反馈的意识, 并培养成良好的习惯, 从而获得更高质量创新产品和高质量售后服务。

3. 支持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消费者选择购买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产品能帮助本土企业更快地回收创新质量成本投入, 这样会进一步促进本土企业进行更多的研发与创新, 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在这方面, 同样需要企业和消费者双方共同发力。与逐渐升级的消费趋势相比, 目前国内企业有效供给不足, 品牌和产品还缺乏创新力、 竞争力, 从而不利于消费者对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的青睐, 企业要想塑造消费自信, 获得消费者信赖, 就需要加大创新质量成本投入, 创新产品, 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 打造我国本土高端品牌。而消费者也要不断地加强对我国本土产品的信赖。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 门类最全、 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 在全球产业链、 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经过多年的努力, 中国制造已经不再意味着低端和低成本, 绝大多数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已经不输于欧美发达国家,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我们的产品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因此消费者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可尽可能地购买本土企业或本土品牌的产品, 助力企业资金回笼, 以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进一步加大创新质量成本投入, 这样企业不仅能为本土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创新产品, 也能够增强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在全球的竞争力。

4. 积极推广企业创新产品和品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 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使用创新产品的体验和观点, 帮助企业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品牌认知度, 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 促进企业创新质量成本的回收, 助力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目前抖音、 快手、 微信视频号等短视频受众极广, 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类短视频平台对自己使用的创新产品性能进行介绍推广, 或是在论坛、 贴吧等网络平台上积极分享产品使用方面的好的体验, 提升大众对企业创新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四、 未来研究展望

第一, 可进一步界定企业创新质量成本的内涵和外延, 明确其量化和衡量标准。第二, 通过实证和案例研究深入分析不同的企业创新质量成本的分担机制作用路径以及实施效果, 从政府分担和消费者分担两个角度, 总结提炼出适合不同规模、 不同发展阶段、 不同行业、 不同地区的企业创新质量成本分担机制, 从而指导政府不断出台和完善支持企业研发创新且行之有效的政策, 引导消费者承担起企业创新投入的推动者和促进者职责。第三, 除了企业自身、 政府和消费者, 可深入研究其他利益相关者, 比如投资者、 债权人、 供应商等如何在企业创新质量成本分担中发挥的作用, 促进企业研发创新投入, 以技术和产品创新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主 要 參 考 文 献 】

段远刚.企业战略质量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64 ~ 69.

李百兴.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程序的探讨[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36 ~ 40.

闫华红,徐晴.质量成本核算的改进研究[ J].财会月刊,2020(11):50 ~ 54.

杨世忠,胡洋洋,赵腾.质量控制VS质量创新:论质量成本管理的新模式[ 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2):123 ~ 134.

Guinot J., Evans D., Badar M. A.. Cost of quality consideration following product launch in a present worth assessment[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16(3):399 ~ 413.

Juran J..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1st edition)[M].New York: McGraw-Hill,1951.

Khaled Omar M., Murgan S.. An improved model for the cost of quality[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14(4):395 ~ 418.

Love P., Irani Z.. A project management quality cost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3(7):649 ~ 661.

Schiffauerova A., Thomson V..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cost of quality models and best practic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6(6):647 ~ 669.

Zengin Y., Ada E.. Cost management through product design target costing approach[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10(19):5593 ~ 56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8BGL077)

【作者單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 北京 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