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2023-05-18 08:56:37姜爱华王文静王怡璞刘红瑞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创新能力

姜爱华 王文静 王怡璞 刘红瑞

摘 要:如何更好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通过分析课堂论文演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一些破解这些难题、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并提出下一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论文演示;创新能力;可持续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根据科技发展等需求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开发设置课程,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课堂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阵地。但目前大学课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仍存在不足之处:教师不愿投入精力研究教学,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课堂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授知识为中心,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非主动地、辩证地思考等。近年来,在北京市精品课程“政府采购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组针对“课堂论文演示”环节(Presentation)普遍存在的六大问题,不断推进以促进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基于课堂论文演示环节“全过程”的财经类本科生学术训练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课堂论文演示环节引导本科生创新能力面临的困境

当前,在财经类院校中,很多教師通过引入课堂论文演示环节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即由若干学生组成的小组在完成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对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课堂展示,这一环节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大学生的创新兴趣。但经多期实践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论文选题“无从下手”。小组论文选题时,普遍存在“被动让老师帮助选题”“选题过时”“选题过大”等现象。主观原因上,学生没有主动搜寻、关注学科领域热点话题的意识;客观原因上,由于论文写作环节一般从“期中”开始,学生并没有了解全部课程内容,存在论文选题“无从下手”现象。

2.论文写作“无章法”。学生前期学术训练较少,对于如何写好财经类论文,特别是对写作的基本架构、语言运用、格式规范等还没有很好掌握,写作出现“跑题”、重点不突出等现象,需要教师一次又一次地修改、纠偏。

3.部分组员“搭便车”。由于课程演示成绩是针对小组给出的,会出现有的学生没有实质性参与写作、研究的情况,存在“搭便车”现象,这既不能实现课程演示环节调动学生团队精神的初衷,又不利于公平原则的实现。

4.评价机制“单一化”。课程组曾采取教师自己给小组课程演示打分的形式,但如此一来,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有些学生会认为教师“一家之言”。因此,后来改为由其他小组学生“同伴互评”,试行一个学期后,发现有了新问题,容易出现“共谋”行为,即存在大多数学生会给全体小组均打高分的现象,无法体现区分度。

5.他组同学“事不关己”。演示过程中,在刚开始实行的几个学期,出现了较为尴尬的场景:除了本小组的学生以及其他几个比较好学的学生始终认真关注演示外,其他学生大部分在准备自己小组接下来的展示或者做其他事情,涌现出很多“低头族”。如果他组学生关注不够,就会影响演示小组激情以及演示环节“同伴互学”效果。

6.学术激情“戛然而止”。由于论文写作和演示环节的分数在演示完毕后当场给出,学生并没有对教师提出的修改建议进行持续跟踪,没有充分吸收教师提出的意见,没有把创新思维延续下去,没有动力对论文进行深入研究,学术研究随着演示环节的终结“戛然而止”。

创新能力导向的课堂论文演示环节改革实践及成效

围绕这些主要问题,课程组进行了六项教改探索,尝试构建基于课堂论文演示环节“全过程”的财经类本科生学术训练体系。此项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课程组教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学生评教成绩位居全院甚至全校前列,2名教师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和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1.设计“每周政采播报”环节,破解“选题难”问题。设计在每次课的第二节课的前10分钟,每周由两位学生播报过去一周政府采购领域发生的大事,可以是新闻列举,也可以就某一现象发表观点,学生讲完后,教师点评5分钟~10分钟。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时刻追踪所学课程的时事热点,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而且也为后期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这一环节,还产生了一些“副产品”,经教师点评提示后,学生就某个话题进行持续研究,写成小文,经教师修改后投给报纸、杂志、论文大赛等,截至目前已经发表了30余篇时评、短文,本意为解决选题难的政采播报环节,成为提升大家学术创新能力的一个平台。

2.明晰论文写作和演示规则,促进学术规范养成。课程组摸索出一个相对标准化的适应大班、小班的论文演示规则,在开学第一课就发给学生。在论文写作前,为学生“加餐”,以一篇范文为例,详解如何开展文献综述研究,如何设计论文写作框架和写作思路以及如何规范文献引用等,引导学生知道“规范的学术研究什么样”。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学生持续跟踪指导,一般每个班级会有5个~10个小组不等,平均每个小组至少给予5次指导,需要教师付出很多课外的时间,有的小组与教师持续交流了44封邮件,养成了良好的学术研究规范或习惯。

3.引入“随机挑选演讲者”激励机制,调动团队创新合力。针对学生存在的“搭便车”现象,课程组曾采用随机挑选演讲者的办法,但观察发现,这样的随机挑选机制,对小组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不太适用,如有的小组中的一些学生确实不善于表达或者基础较差,如果抽到这些学生,小组其他学生都会比较失落。近年来,课程组采用了“随机挑选演讲者”激励机制,即给予小组学生选择的自由,可以选择由小组自己推选的演讲者,也可以选择由教师随机挑选的演讲者,对于后一种情况,给予演示环节5分的额外奖励。这样一来,对于团队成员个体差异较大的小组,其愿意选择第一种模式,而对于个体差异不大的小组,则更愿意选择后一种模式。事实证明,基本上大多数小组都会选择“随机挑选演讲者”模式,学生们都深度参与了自己小组的论文写作,有着充分的信心能够演讲好,有信心能够拿到“奖励分数”。

4.搭建“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论文质量的过程管理。针对评价机制单一现象,搭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第三方”可以是专攻政府采购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可以是教授该课程的其他教师,有时也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评价小组通常由三人组成,负责打分并给出点评。事实证明:引入“第三方”评价约束机制,既能够引起学生对该教学环节的重视,更好地促进小组团队深度合作意识的提升,并且能够兼收并蓄,从更广泛的视野客观评价不同小组的学术水平。

5.引入随机抽查点评和提问环节,激发全班学生思维碰撞。针对“他组”学生低头准备演示的问题,设计了随机抽查点评环节,由评委随机抽取他组学生进行现场点评(最多不超过两分钟),个人点评成绩设定为0分到2分,即“如果点评不好或者没有点评,得0分”“如果点评精彩,最多可加2分”。事实证明:引入这一环节之后,学生们普遍“抬起了头”,主动跟上演示小组的研究思路,甚至能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抽查点评和提问成为激发学生们思维碰撞的环节。近期,又增加了现场提问环节,更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为了控制整个环节的时间,每组演示最多给一个提问机会。

6.做足“后演示环节”引导,增强研究“可持续性”。第一,论文的分数以修改后的论文认定。在演示环节,评委和学生都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为进一步调动学生持续研究的积极性,课程组采取了一种将持续研究与小组成绩挂钩的方式,即在演示课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评委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做出进一步的修改,论文的评定成绩以学期末前(通常为第17周)提交的最终论文为准。对于其中水平较高的论文,任课教师还会向专业刊物推荐发表。第二,搭建“后课程”学术创新平台。在专业课程结束后,鼓励学生对所研究的话题进行跟踪研究,有的学生以此为题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或者“挑战杯”论文大赛项目,还有的学生围绕这一方向进行毕业論文选题及写作。课程组还根据情况成立科研兴趣小组,邀请学生参加其承担的政府采购方面的课题研究,带领学生假期调研、参加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锻炼机会有效促进了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有近二十位学生因此保研到国内外名校。

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和建议

1.如何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合力的问题。为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反哺学术创新能力,形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19年,课程组教师曾带学生到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进行了实践活动。学生普遍反映:活动增强了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未来要积极创造更多机会带领学生实践,增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感性认识。

2.如何衔接植入现实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关系。由于增加了“每周政采播报”环节以及教师的播报点评环节,相当于一个学期大约减少了2小时~3小时的授课时间。虽然教师的播报环节会把后面的知识点前移,结合实践让学生理解更深刻,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原有的授课进度和教学体系。未来,可能需要学生“每周政采播报”要尽量与授课进度和内容契合,“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的学科知识关联需要更加有针对性。

新问题的涌现,也是教学改革在未来不断前行的动力。教学改革的实践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教学相长”。持续的教学改革,没有成为科研的羁绊,反倒促使我们在政府采购研究领域始终保持了较好的研究状态,因为自己必须对本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时事热点实时关注、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点评学生的论文或者解读展示内容,才能把最前沿的内容带给学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在培养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也经常发现一些好的研究切入点,找寻到更多的研究主题。

本文系中央财经大学2021年度教学方法研究项目(持续研究)“新文科背景下财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方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9-10)[2022-11-11].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2-23) [2022-11-11]. 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332-337.

[4]张琼.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3):62-67.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Pearl Izumi发布新的“社会使命”声明以及可持续性相关的宏伟目标
中国自行车(2018年9期)2018-10-13 06:16:50
室内可持续性景观系统的植物配置与后期养护
智能城市(2018年8期)2018-07-06 01:11:28
关注商业的可持续性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管理现代化(2016年3期)2016-02-06 02:04:26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