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诚信:基本内涵、现实危机与建设思路

2023-05-18 17:22邹红军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

邹红军

摘 要:学术诚信通常與科研伦理、学术伦理、学术道德等概念不加区别地被使用,一般主要包括行为层面的“学术规范”与精神层面的“学术良心”两重内涵。学术诚信既规约从事学术研究的个人,也对学术共同体提出了道德要求。现实生活中,学术失信时有发生,但相较于对个人的关注,学术期刊的失信行为往往处于不被关注的“灰色地带”。作为学术共同体中的一员,学术期刊对推动学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转变个体对象思维,学术诚信建设首先应重视学术共同体的诚信建设,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

关键词:学术诚信;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

科研伦理是保障科研事业良好发展的“防火墙”,尤其随着近年来各种违背科研伦理事件频现,科研伦理不仅愈加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的重视,而且也日渐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加快科研伦理建设、健全科研伦理制度已经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学术界的基本共识。从世界范围来看,如美国、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以及近邻日本、韩国等也加快了科研伦理的制度化建设进程。2009年3月,科研伦理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8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10部门、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当前,正值我国“双一流”建设第二个关键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双一流”建设仰赖于一流的科学研究,而一流的科学研究离不开科研伦理的护航,这几乎是人们的普遍共识,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较多关注。但笔者注意到,作为科研伦理的题中之意,对“学术诚信”的关注度似乎要惨淡得多。因此,本文拟将科研伦理作为出场语境,以案例的方式对学术诚信的另一种样态做一点简要的探讨。

什么是学术诚信——从科研伦理说起

所谓科研伦理,一般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或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团体组织制定或约定的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伦理准则、行为规范和道德实践活动[1][2],可以体现为政策、法律、标准、行业准则以及公认的惯例[3],侧重于科研行为动机、行为过程以及研究结果产生的外部性影响,如受试者权利保护、生态环境风险等。[4]科研伦理规范的元规范是“追求真理”与“造福人类”。因此,客观、诚实、尊重、公开、公正等应视为科研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5]

虽然此处只谈及了科研伦理,但事实上,科研伦理、学术伦理、学术道德等概念常常被人们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与这些概念的“家族相似性”有关,其内涵与外延的边界往往较难被清晰地把握。但一般认为,学术诚信是科研伦理、学术伦理、学术道德等的下位概念,或者说是其重要内容,明晰科研伦理的内涵对理解学术诚信大有裨益。

何为“学术诚信”呢?1999年,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提出,“学术诚信就是即使面临逆境,仍会坚持诚实、信任、公平、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性的价值观”[6];2013年,该中心又将“勇气”纳入其内涵框架中,认为学术诚信就是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责任和勇气”六个基本价值观的承诺,自此构成学术诚信的“六维”式框架性定义,被视为美国学术界当前的官方界定[7]。有研究指出,在一般意义上而言,学术诚信是学术共同体成员(包括教师和学生)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强调通过引注、注解和致谢等学术规范,体现对作者及其思想观点所有权和所享荣誉的尊重[8]。可以看出,学术诚信至少应包括两方面内涵规定,即行为层面的“学术规范”以及精神层面的“学术良心”[9]。前者要求科研活动按照有关机构、组织的规定“办事”;后者要求科研工作者以德性伦理学烛照自我“做人”。换言之,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应是某种意义上的“康德”(我们永远无法成为康德,但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康德精神),既要不断以智识仰望头顶的星空,也要不断以德性关照自我的内心;但不管是“规范”与“良心”,还是“办事”与“做人”,都是对学术工作者的主体性指认。显然,我们无法对任何一只“小白鼠”提出学术诚信的要求。顺着这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学术诚信至少关涉两类主体:即个体与共同体。随着人类社会分工与合作不断细化、知识创造与分化与日加速、学科交叉与融合日益明显,人们已经越来越强调“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价值,“有组织科研”正在加速成为主流的科研工作形式,自然科学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就提出了一个学术诚信的主体适用性边界问题:何为学术共同体?换言之,哪些人可以纳入学术诚信的主体范畴?

有学者认为,“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波兰尼《科学的自治》一文中,但更多的说法是,“学术共同体”源于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概念,指的是科学知识生产中共享某种“范式”的科学家组织或集团。有学者指出,学术共同体“就是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动学术的发展,从而形成的群体”。[10]贺雪峰(2013年)干脆将学术共同体指认为“圈子”[11],而有研究者又将其抽象为“共有空间中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12]。总之,学术共同体有大小之别,含义不尽一致,但概而论之可以从组织、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理解[13]:组织层面有专业学会和学术期刊;制度层面主要指同行评议制度;精神层面含道德规范和价值系统。

我们可以认为,“学术诚信”的主体既包括从事学术研究的个人,也包括以人为核心的研究平台、专业学会以及学术期刊等。毋庸置疑,个人当然是“学术诚信”的第一主体,每一个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应该讲学术诚信,既维护学术规范,也坚守学术良心,不断提升自己的求真能力、强化自我的道德自觉。然而,从事学术活动的人不是莱布尼茨意义上的“单子”——奋斗不息但永无交集,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本质的“人”,即特定物质文化环境、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人总是连同他的“身外之物”表现为他的“是其所是”。以人为核心,加之各种类型与层次的研究平台、专业学会以及学术期刊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学术系统,即“学术共同体”,共同体(系统)中的每一个主体(要素)对于学术诚信的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但问题在于,目前我们关于学术诚信的研究,将过多的目光聚焦于作为单个主体的“个人”身上,相对忽略了作为“复数”的主体,也就是缺乏对其外围研究平台、专业学会以及学术期刊等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既给个人在学术活动中的责任承担带来“不能承受之重”,也导致后者在学术诚信建设中一直处于或明或暗的“灰色地带”,进而造成学术活动中的误解、猜疑、诋毁……

学术失信的灰色地帶——基于案例的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4]“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5]“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16],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17],让他们“在奋斗中创造精彩人生,为祖国和人民贡献青春和力量”[18]。“青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毋庸置疑,青年科研工作者是学术研究的生力军、科技进步的后备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可谓“得青年学者,得未来学术”;但在现实的学术研究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不失为“弱势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常常更容易遭遇不公正的待遇。其中,学术期刊的失信就是较为突出的一种,典型表现为学术论文审核、发表过程中的歧视、非正常退稿行为。本人运用微信民族志的方法获得了一则案例材料(经作者授权):

XX学报(CSSCI来源期刊)编辑向我约稿一篇。交稿后,编辑告知请勿外投,如过外审则可发表。一个月后,编辑发来两份外审意见,两位专家表示文章可以发表,但要做些修改。我严格按照外审意见修改后返给编辑。一周后,编辑回复,文章拟于2022年第1期发表,但需再对文章做些小改动,于是我再次修改后返回。其后,编辑告知主编审后,让调整小标题和部分内容,并将文章字数扩充至1.5万,于是我按照主编意见调整后返回(期间,编辑多次催促,说文章需编排,让我抓紧时间)。几天后一个上午,编辑发来文章清样,让我抓紧校对,我于当天下午返回校对结果。晚上,编辑发来微信,告知退稿。理由是:文章理论性过强,本期页码不够,其他栏目有文章要上。(某“双一流”大学青年教师)

这位教师的故事不可谓不精彩。该学报在约稿时便有承诺,即外审通过便可在该学报发表,并叮嘱稿件不可再投他处。看似幸运的是,外审专家均表示修改后可发表,但不料在历经外审、两轮退修、主编终审、排版、校对后被突然退稿;但令人较为惊讶的是该学报的退稿理由。我们可以发现,如若是出于“版面不够”的原因,那么学报大可延期见刊;至于“文章的理论性过强”则纯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其他栏目有文章要上”似乎才是真实原因。事实上,以上三点均不构成退稿的充分理由,亦不正当,该学报此举不免任性随意,严重违反学术诚信。

就现实而言,此种不讲学术诚信、缺乏学术责任的退稿事件毕竟只是少数,但其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现实的学术发表中,期刊学术失信并非个别现象,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可能是主要的“受灾群体”。这将严重挫伤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自信心与自尊心,极大地破坏他们对学术期刊的信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学术氛围与生态。针对录用后退稿的做法,他们一直表示“无法接受”!屡屡在现实中碰壁,以至于很多科研工作者对部分中文期刊存在严重的偏见,后者被打上“不守信用”“不按规矩”“粗制滥造”……等标签。那么我们可能要问:是谁之过?一个讨巧的回答是:可能谁都没错。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学术诚信中的类似“灰色地带”,我们怎么办?是否可以对此有所作为?应该承认,如果存在更好的可能性,值得我们追问与追求。

如何建设学术诚信——两种路径的思考

学术是一项共同体的事业,而诚信为其着上温暖的底色。学术研究在不断打开外在世界可能性的同时,也不断敞开着此在生命的气象与历史。在这种面向外在真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人性本真不被纯粹理性乃至于世俗功利主义所围剿。有时候,也必须向内求真理,向自我求真理。学术诚信既是催生科研工作者自我学术生命的沃土,也是推动人类智识进步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重视学术诚信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相关规定制度,营造良好氛围风尚。笔者认为,至少可有如下思路。

1.重视学术共同体诚信建设

学术共同体是学者的精神家园,是学术诚信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学术共同体所拥有的团契精神对于涵养青年学者的学术诚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反之亦然。那么,如何推进学术共同体的诚信建设呢?我们有必要回到共同体的基本精神。

共同体(Community)由拉丁文前缀“Com”与伊特鲁亚语单词“Munis”组成的[19],前者有“一起”“共同”之意,后者意为“承担”。在人类学术史上,第一个对“共同体”进行专门研究的人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他看来,“共同体的理论出发点是人的意志完善的统一体,并把它作为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的状态”[20];在马克思那里,“共同体”被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形式,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是一种基于自由联合、实现一切个体自由发展、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得以有机统一的共同体[21]。此外,吉登斯[22]、威廉斯[23]等人也对这一概念进行过理论解读。在笔者看来,“共同体”至少具有以下内涵式特征:一是学术共同体具有“内在致因”,其源于共同的学术情感、信念、价值观等,用韦伯的话说,即是“以学术为志业”。二是学术共同体具有“内部粘性”,其共享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认识论、方法论等,也就是遵循库恩所说的“范式”,这种“范式”可以是先在的,但更多是建构性的。同时,这种“内部粘性”也可以表现某种互补性与开放性,典型表现为学科、专业、技能等的跨界联合。三是学术共同体具有“共同规范”,其必须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伦理规范,也常常表现为某种“精神契约”,这种规范既规约主体也保护主体。

共同体的内涵指明了共同体学术诚信建设的路径:一是要将学术诚信内化为学术共同体的学术情感、信念与价值观,虽然科学研究的本体性价值是“求真明理”,但只有为其加上道德形而上学的“护罩”,其学术大厦的地基才是牢固的,任何一种以破坏学术诚信或科研伦理为代价的科学研究都会面临价值辩护困难乃至于丧失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二是在日常的学术研究中,注重共同体学术诚信建设要在“全主体”“全过程”“全方位”上下功夫,要将学术诚信有机融入学术研究的立场视野、问题意识、范式方法之中。同时,要充分利用、借鉴不同的学科优势,展开跨学科、跨专业、跨团队的学术诚信建设活动,如可以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更多地引入伦理学的立场、视角与方法。三是要加强学术诚信的规范建设。应大力推进共同体学术规范建设,积极倡导道德自律,提升个人精神自觉。应将学术诚信建设作为发挥学术共同体“内部粘性”的有力纽带,充分利用制度建设、机制建设及文化建设提升学术共同体诚信公信力,尤其是要发挥学术期刊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学术期刊既应成就作者,也应保护作者,尤其是对于青年科研工作者而言,学术期刊的公正、友好与可信在他们学术生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激励作用。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

如上所述,在加强学术诚信规范建设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定尤为重要。以学术期刊诚信建设为例,我们大概都会同意:在学术诚信建设中,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学术责任。事实上,学术界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关于编辑、期刊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问题与责任、功能与机制等也偶有被提及。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发起,《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课程·教材·教法》等79家刊物联合发布了《学术诚信宣言》,其中明确提出“担当刊物职责”,如“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在教育学术研究中的引领作用,共同抵制学术失范与学术失信现象,维护和净化教育学术生态环境”;也对编辑素养提出了要求,如“认清社会使命,牢记编辑职责,恪守职业道德,固守学术良知,提高职业素养……严把稿件质量”等。问题在于,仅仅停留于《学术诚信宣言》是不够的,很多时候,“宣言”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仅仅是宣“言”。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在期刊与作者的天平上,期刊承担的学术责任相对而言是不够的。若要改变这些局面,关键在于健全相关的制度规定。虽然就广泛意义上而言,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除本文开头提到的《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外,还有《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但是这些文件依然不够细致,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尤其是欠缺专门对标学术期刊诚信建设的政策文件。因而,加强学术诚信建设首先在于制定、出台关于学术期刊诚信建设的相关政策、条例,确保可规范、可参照、可执行。要改进期刊评价方式,不断推进评价主体多样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细致化。以新一轮CSSCI源刊评价为例,虽然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关于CSSCI源刊的调查问卷》,但是问卷所呈现的调查内容比较笼统,选项不够细致,因而问卷填答受到极大限制,有可能导致所得数据的区分度不高,从而难以将人们心中的“最好”期刊与“最差”期刊区别开来。要畅通期刊监督反馈通道。学术期刊应接受读者与作者的监督,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反馈渠道。例如:在各类期刊评价中,应广泛听取读者、作者意见,对于那些严重违反学术诚信的期刊杂志,应取消其参评各类奖项的资格,督促其积极整改,强化责任意识,回归良心本位,以良好的学术诚信与办刊质量赢得应有的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学术作为一项人类公器,也应具备厚重的诚信底色,如此才会可敬、可信、可爱,亦是推动中国学术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应有之意。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学术诚信是全人类最纯粹的良心,其重要性毋庸赘言。建设学术诚信、维护学术良心、强化共同责任、推动智识进步是学术共同体的应尽责任。《中庸》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本文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2022年度青年课题“数字化时代的主体性危机与教育应对研究”(项目编号:CAA220307);2022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潇君,周秋雨.美国研究生科研伦理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5):67-73.

[2] 王正平.美国科研伦理的核心价值、行为规范与实践[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5):5-15.

[3] 陈传夫,焦钰巧.科研伦理规范的调查与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20(5):24-31,40.

[4] 詹颂生.试论当代科技伦理体系的构建与创新[J].岭南学刊,2014(4):118-123.

[5] 金迪.试论科研伦理规范的逻辑结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499-501.

[6]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EB/OL].[2022-09-03].https://academicintegrity.org/.

[7] 孙纪瑶.美国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9.

[8] 张银霞.重新认识美国高校学生荣誉制度促进学术诚信的有效性——兼论我国部分高校的免监考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9):75-80.

[9] 王建跃,章琳.试析研究生學术诚信培育的有效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46-47.

[10] 韩启德.学术共同体当承担学术评价重任[N].光明日报,2009-10-12(10).

[11]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411.

[12] 弗兰克·H.T.罗德斯.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王晓阳,蓝劲松,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8.

[13] 张斌.我国学术共同体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变革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12,98.

[14]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15] 习近平.习近平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J].中国民族教育,2020(4):4.

[16] 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9-28)[2022-09-07].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1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2).

[18]习近平给中国冰雪健儿的回信[EB/OL].(2022-02-24)[2022-09-07].http://www.gov.cn/xinwen/2022-02/24/content_5675467.htm.

[19]入江昭.全球共同体:国际组织在当代世界形成中的角色[M].刘青,颜子龙,李静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译序.

[20]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8.

[21]侯才.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J].哲学研究,2012(1):3-11,127.

[22]安东尼·吉登斯,菲利普·萨顿.社会学基本概念:第二版[M].王修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65.

[23]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25.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学术期刊的版式设计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