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斯金
【摘要】王清平出生于苏北农村,他以写官场小说而闻名。他的每部小说中都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牛自力》是作者最用心的一部小说。该作品除了方言词汇比较多,各种谚语、歇后语、俗短语等灵活使用了近600条。在俗语的内容上官场俗语、酒场俗语呈现得非常鲜明。方言俗语的运用,在小说的故事讲述、场景描述、形象塑造以及人性思考方面都展现了重要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王清平;《牛自力》;方言俗语;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09-005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17
基金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宿迁段民间俗语研究(项目编号:dyhsq202107)。
王清平是江苏省宿迁市本土作家。虽然祖籍是山东,但他出生于宿遷地区的洪泽湖畔,生于斯长于斯。王清平从一个农民子弟成长为人民教师,后来成为正处级的政府官员和颇有影响的国家一级作家。因为创作了大量的具有生活质感和官场实感的小说,王清平被文坛誉为“新官场小说的掌门人”。王清平的小说创作本着“贴着地面行走,文学才有生命力”的艺术理念,使得他的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和妙语连珠的乡土本色。王清平的小说具有博大的忧患意识和深邃的人性思考。为了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表达思想情感,方言俗语在他的作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清平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已有500多万字,除了长篇小说十几部,还有中短篇小说近百篇。要想对王清平所有小说作品的方言俗语作全面分析,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王清平说,“《牛自力》是我最用心的一部长篇小说”,所以本文就以《牛自力》这部长篇作为分析对象,从中可以窥见方言俗语在王清平小说中所闪耀的绚丽光芒。
一、《牛自力》中的方言词汇和惯用语
王清平的人生场域主要在两大湖畔,一是洪泽湖畔,二是骆马湖畔。1996年区划调整成立新的宿迁市,王清平从洪泽湖畔来到了骆马湖畔。区划调整使得相距约150华里两大湖畔的人紧紧地聚拢在一起,文化交往包括生活习俗、方言俗语就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被称为万能动词的“剋”来自洪泽湖畔,宿迁划市之前,骆马湖畔的人几乎不说,但划市之后就变成骆马湖畔人的日常用语了。在王清平小说《牛自力》的第二十八章,年轻气盛的驾驶员小李因为一气之下在高速上扔下局长牛自力独自驾车走人。回到小车队后小李害怕成为行内的一泡鸡屎,担心“同行们剋他”。这里的“剋”是揍的意思。说“剋”是万能动词,因为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用上它,言简意赅,而且气势十足,豪气满满。比如在《干部家庭》里有“雪梅开始一两次狠狠剋了管主任”,这里的“剋”是指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教训对方。
王清平小说中运用宿迁地区的方言词汇和惯用语非常明显。以《牛自力》为例,比较典型的两个字有“克亏”“攒劲” “巴家”“懊糟” “玍古”“背静” “毒怪”“烧包”“走时” “拿捏”等;三个字的有“顺杆爬” “央一声”“日鬼了”“抢鲜水”“不对嘴”“催腚棍”“对把子”“扛锅铲” “能豆子” “老地丁” “难缠户” “二百五” “干靠皮” “狗吊油” “猫叫春” “捧臭脚”等;四个字的有“生葫芦头”“小肚鸡肠”“随弯就圆”“扒扒吃吃”“吃死苍蝇”“人五人六” “三大两小” “七荤八素” “不长不团” “拖荤拉腥”“鬼慌日忙”“没底没帮”“杂毛脾气”等等。
有的方言词汇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比如“玍古”在《牛自力》中共出现5次,这个词全部是用来形容小说主人公牛自力古怪的行为、话语或思想,以此表现此人非常另类,和他人不合拍,不与别人同吃一棵葱的特立独行的形象。而上文中的“顺杆爬”“抢鲜水”“随弯就圆”这些语汇就与他无缘。
二、《牛自力》中的俗语类型
民间俗语是长期以来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来自热火朝天的工农业生产,来自按部就班的机关工作,来自爱恨情仇的人际交往,来自家长里短的茶余饭后。民间俗语具有鲜明的语言艺术性,是人们知识经验的高度总结,是日常生活的风趣妙语,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形象描述。民间俗语是作家语言的土壤和武库。王清平非常珍惜他生活过的每一片土壤,把民间俗语这个武器运用得炉火纯青。据统计,小说《牛自力》中使用的各类俗语多达近600条,有些俗语在作品中还多次反复出现。如跟别人“不吃一棵葱”共使用了10次之多。
(一)谚语、歇后语和俗短语
从思想内容和结构形式综合来看,俗语一般分为谚语、歇后语、俗短语等。在小说《牛自力》中作家将这三种类型的俗语顺手拈来,一气呵成,如散金碎玉,如满天繁星,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谚语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话,在内容上主要传递一些知识经验或表达某种价值观念;在句式上灵活多变,其中以两两相对较为常见。比如在小说用到的有“狼走千里吃肉,猪走千里馕糠”“打勤不打懒,专打没长眼”“从小看到,三岁知老”“猴子不上套,多敲几遍锣”“饭前不掼蛋,等于没吃饭”“遍地打麻雀,家里不见老母鸡”“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打骡子马亦惊”“点子多不赢钱”“孩子哭抱给他娘”“一碗芝麻一碗油”等等。
歇后语又称俏皮话,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引后注,意思在后注上,所以叫歇后语。《牛自力》中比较典型的歇后语有“搬石头砸天——没用”“半夜哭祖宗——怎么想起来的”“打掉牙往肚里咽——什么都不说”“黄鼠狼生崽子——一代不如一代”“寡妇睡觉——上面没人”“草驴放个屁——一点响声都没有”“戴草帽亲嘴——差好多圈”等等。
俗短语也是一种现成话,一般比谚语更加言简意赅,所以叫“俗短语”。但俗短语和谚语的区别主要在于不以传播知识经验为目的,意在描述一种状态。如小说中“嗑瓜子嗑出个臭虫”“把自己当棵葱”“把肉埋在碗底”“穿帮掉底子”“穿几天有裆裤子”“吹塘灰找裂缝”“当只狼子(黄鼠狼)来剥”“尿不到一个壶里”“蹬鼻子上脸”“捏鼻吃苦瓜”“对面不啃西瓜皮”“是驴不走还是磨不转”“既怕戽了饭,又怕烫了蛋”“偷牛逮着拔桩的”“八面不靠,人鬼不沾”“上至八十三,下至手来搀”“不图他三大两小的”“狗肚里搁不下四两油”“三棍打不出闷屁”“一推六二五”等等。
(二)官场俗语和酒场俗语
《牛自力》是官场小说的典型代表,从俗语的内容来看,反映官场生态的俗语特别丰富,既有古已有之的,也有当代新生的。
古已有之的俗语在民间口耳相传由来已久,人人耳熟能详。如小说中“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做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三年清太守,十万雪花银”反映在牛自力的周围大家为官的普遍心理和司空见惯的官场腐败现象;“隔行不隔理”“不会当官,也会裁情”“新官上任三把火”“乌纱帽一戴嘴就歪”反映讳莫如深的官场中一惯性操作以及当官前后人品的显著变化。
在小说《牛自力》里,反映当代官场生态的新生谚语比古已有之的谚语明显要多。如“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领导领导,先领后导”等,这是牛自力从读博的校园被招聘到清平市任命为经贸局局长之后第一次演讲时的表态;“吃菜吃素,当官当副;待遇一分不少,想干多少干多少”,这是王大坤正局长的梦破灭后对部下自我解嘲的话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说你话,我干我活”,这是牛自力颁布反腐五条禁令之后大家的心态。“生产队是个大草堆,哪个不扯哪吃亏”“一人吃一钱,饿不死保管员”等,则是计划经济时代基层农村官场生态的写照。除此之外,像“官袍加身”“会风看作风”“酒杯是大印,烟是介绍信”“防火防盗防记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有能力不如有关系”“草生于泥,却高于泥;官出于民,却强于民”等等,在小说中俯拾皆是。
酒场和官场是一对孪生兄弟,酒场是官场的延伸,酒场也是官场的前奏。正如吴爱民所言,“不喝酒没法当官”“肚子里每天都装满了酒,就会成为合格的当代领导干部了”“不喝酒,许多事情都别想做成”。虽然是调侃之语,但也是事实。
虽然牛自力不胜酒力,不喜欢喝酒,但吴爱民把喝酒看作工作,大家都懂得喝酒的意义,尤其是王大坤更是嗜酒如命,酒场得意,因酒得福。所以小说里关于酒场的俗语不亚于官场俗语之精彩。诸如“令狐冲(拎壶冲)”“革命小酒” “吃人嘴软” “馋出酒虫” “离酒不成席” “酒在肚,事在心” “有酒有友,没酒没友” “小杯量,大碗推,最后抓起酒瓶对嘴吹” “酒场没真理,谁酒量大,谁是老大” “吃光喝光,身体健康” “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来世变马牛” “小车坐着,小酒醉着,小三睡着”等等。
三、方言俗语在小说中的审美价值
小说中方言俗语的运用为故事情节的讲述,为生活环境的描写,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增添了无限耀眼的光芒,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趣味和耐人寻味的思考,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
(一)扣人心弦的故事讲述
方言俗语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小说中的叙述语言。小说《牛自力》故事情节的讲述具有扣人心弦的效果。这一效果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情节结构的安排,另一方面归功于方言俗语的巧妙运用。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先摆出事实,牛自力芥籽大的官没做过居然一屁股坐上正处职位的经贸局局长位置。何以故?紧接着作者欲抑先扬地给出了两个理由。理由一,牛自力是个博士,“学而优则仕”。似乎理由很充足,但牛博士根本就不是一块当官的料。既“没吃过猪肉,也没看过猪走”;人家的脑袋“滚瓜溜圆”,说话行事“随弯就圆”,但牛博士的脑袋“翘楞八角”,说话行事“转不过弯”“抹不过圆”。理由二,有市委书记这棵“大树罩着”,“一张狗皮也当画”“一泡狗屎也当宝”,正所谓“亲向亲,邻向邻,包拯还偏向陈州人”“胳膊肘儿总向里弯”。这个理由似乎更充足。但是,牛自力和市委书记的关系“八竿子也打不着”。在这扣人心弦一波三折的故事开场中,方言俗语的巧妙运用显然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如临其境的场景描述
牛自力主政的经贸局是个什么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穷庙难出富和尚”两句俗语形象地描述了两个字:“小”和“穷”。
牛自力第一次进市政府要参加以他为重头戏的欢迎会,结果被大门保安死死拦住不给进。门口保安都像筛子筛粮一样把人分出三六九等来,“伸手逮只苍蝇也要分出公母”。在保安一看二问三联系的操作下,一身行头像个收破烂的牛自力真切体验了“阎王好见,小鬼难缠”“书到用时方恨少,人到急处才知难”这两句俗语的真正含义。尽管牛自力极力说明是市委书记叫他来的,但因为不知道书记的电话号码,就遭到保安的嘲讽,“黄鼠狼钻磨道,假充什么大尾巴驴?”
(三)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
小说运用方言俗语极其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行为。牛自力是小说的主人公,作者在5处用“生葫芦头”这个词来描述他的幼稚、不成熟。小说中有3次用“给猪泡泡顶不嫌轻,给磨盘顶不嫌重”形容牛自力不识好歹、固执己见。牛自力没有人缘,像他爸“一泡屎拉下来的”一样,“实心没长窟窿眼”。小说中有5处说他跟人“尿不到一个壶里”,说明他特立独行,我行我素。用“没吃过猪,也没看过猪走”“狗舔磨盘似的——不知从哪下嘴”“不食人间烟火”形容牛自力不会做官、不懂业务、不近人情。
人物的语言展現人物的思想。牛自力的语言最具个性。“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是牛自力的经典语录,也是大家拿他开心的笑料。此外“位卑未敢忘忧国”“人不畏我严畏我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这些由历代格言警句形成的谚语成了牛自力忧国、清廉、爱民的座右铭。
方言俗语在人物的心理描写中也显得惟妙惟肖。王大坤是牛自力的发小,也是牛自力的死敌。前任局长的落马,本来给二把手的他带来一阵惊喜,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牛自力的到来使得王大坤“猫咬猪尿泡泡空喜一场”。局长没做成,王大坤不敢恨吴爱民,因为“搬石头砸天,没用”。他质疑“外来的和尚能念出什么真经”?所以王大坤不愿“当面锣对面鼓”去主动迎接新局长牛自力,准备以守为攻,静观其变。
(四)耐人寻味的人性思考
王清平被称为新官场小说的掌门人,所谓“新”体现其笔触已经逸出了单纯的官场,官场背后是对深邃人性之谜的不断掘进。俗语是生动形象的现成话,也是思想智慧的精华。小说中的俗语能引发人们更深更广地思索人生、人性、人情等社会问题。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小说中共出现4次。第一次出现在牛自力的父亲身为生产队保管员时遇到的公私矛盾。第二次出现在身为局长的牛自力实施公车私用禁令时,办公室主任杨莉莉对他进行醍醐灌顶式的提醒。后两次则是牛自力对这一颠扑不破的千古人性问题予以坚决抵制和对兴公灭私信念的堂吉诃德式坚守。牛自力的信念是孤独的,他的周围早已由各种私欲织成了一张巨型的网。吴爱民用他,是因为“磨小不压麸”,博士有新闻卖点;杨莉莉爱他,是因为“寡妇睡觉——上面没人”,局长有能力提拔她;王大坤捉弄他,是因为他动了王大坤的奶酪,“猫咬猪尿泡泡空喜一场”;司机小李敢炒他的鱿鱼,是因为世上没有“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好事。牛自力干的那些“不着四六”的事情,让司机们没有半星油水可捞。导致牛自力下台的导火索,正是他“一条道走到黑”准备卖掉所有公车的“锅里斗”行为激怒了所有人。
“一样粮食吃出百样人来”,《牛自力》里写到的女人各有特色,虽然身份不同,但“隔行不隔理”,都多多少
少懂得官场潜规则。在校园里心高气傲的杨莉莉信奉“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人生理念,一出校门便成了“抢鲜水”“舔面襟”的女人。当年牛自力爸爸做保管员的生产队里,有几个用身上的两件宝贝勾引男人的骚娘儿们,都是“属猪的,给口粮食,搔搔痒就松裤带睡下了”。小说里有一个男人背后的女人。她是局长司机小李的老婆,虽然是个家庭妇女,但“不会做官也会裁情”,号称女诸葛。“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小李已经算是人精,但比起他老婆就显得“头发短,见识也短”了。小李在牛自力那里受了委屈耍脾气,他老婆对他是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好汉不吃眼前亏”“伴君如伴虎”“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牛自力“老实驴戴上眼罩推磨也会偷磨眼麸子吃”,他爱上自己的学生马朵朵。马朵朵虽然还是个未出校门的单纯女孩,但她比牛自力知道的秘密多。她知道导师江学模推荐牛自力出来做官的原因,是牛自力“一根筋”;明白市委书记吴爱民创建一号工程神马公司项目不让牛自力参与的原因,担心牛自力会“把天捅个窟窿”。在牛自力遭受免职“墙倒众人推,破鼓一起擂”的时候,马朵朵对他不离不弃,随他而去。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显然,方言俗语在王清平的小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取作品中的方言俗语,不妨用一句话来概括小说《王自力》的故事情节:一只生性玍古的三条腿蛤蟆,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走,尽管本着当官为民做主的美好愿望,但因为不食人间烟火,终究落得回家卖红薯的结局。
参考文献:
[1]陈法玉.王清平官场小说中的民本思想[J].扬子江评论,2013,(3).
[2]王建.公与私:如影随形[J].鐘山,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