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到文本

2023-05-17 09:47还艳榕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3年12期
关键词:狗尾草榆树园子

还艳榕

写作是一扇通向生活的窗户,通过文字表达,能够将自己的感受、思考和经历传递给读者。然而,要使作品更有深度和表现力,要立足现实生活,将实践中的点滴转化为作文的灵感。文字是桥梁,而如何发挥桥梁的作用,就需要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将这些弥足珍贵的经历写入作文中,让作文变得更加真实、感人。下面,提供四点写作方法补足写作方法。

一、从小事入手,观察与体验生活

观察与体验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积累经验,通过体验丰富认知,才能更好地将生活化的内容应用到写作中,写出好文章。但是观察和体验并不容易,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理解更是难上加难。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思路,帮助大家打开思维,深入生活中,获取有效的生活化信息,将其应用到文章中。

具体而言,就是要“取近”,也就是要对自己周边的人、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从底层开始积累,充实素材库。很多学生觉得写身边的故事或者生活会显得很“没意思”,因为写不出深刻的内涵,还会写成流水账,让人没有记忆点。但实际上这只是不会写,而不是选择的角度不对。我们的身边随时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生活着各类的人,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会捕捉和更深入地挖掘这些事物。五年级有一篇文章叫《摔跤》,讲的是小兵张嘎和小胖墩为了一把木头枪进行摔跤比赛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叙事文学,是典型的生活化写作风格。“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掐架似的对起阵来。”“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这两句话描写得非常细节,透过文字仿佛已经看到了两个摆开架势准备摔跤的孩子,甚至动作都能脑补出来,这就是生活化写作——让人有代入感。那我们在日常写作中,完全可以借鉴这种写作方式,从非常细节的日常入手进行描写。比如以《课间的班级》,就可以通过刻画人物来进行写作。“课间的班级总是闹哄哄的,后排的男孩子们争着打闹,发出嘻嘻哈哈的声音。扭头一看,发现×××正涨红着脸跟同学抢篮球。两个人把校服系在腰上,互相攀扯着脖子,嘴里还互相说着狠话。篮球被两个人夹在中间,从侧面看,像膨胀的大肚子一样。”这种细节化的描写只靠两个人物就刻画出了一个“闹哄哄”的课间环境。诸如此类的细节随处可见,但是很多学生不会收集,更加不会应用,这也是将它放在创作第一步的重要原因:先从身边小事和细节入手,养成观察的习惯。而这也是积累写作素材,提升生活化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进一步记住美、感悟美、传递美。

二、从细节入手,抓住瞬间的感动

写作时,抓住那些瞬间感动和情感涌动的瞬间,是赋予作品灵魂的关键。这些瞬间往往是生活中最真挚、最打动人心的瞬间,通过巧妙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这需要我们保持对生活的敏感度,留意身边那些触动心灵的瞬间。当然情感的描写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空洞地描写情感,脱离实际。这是必须避免的,从实践到文本,实践是必要的基础。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从实践和现实经历中提炼,再将提炼过的情感写成文字。这里教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层次递进地描写。一上来就抒情会破坏文章的结构,而不论是生活化写作还是其他的文体类型,都讲求写作的顺序。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或者情绪变化的顺序写作,能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生活现实中去,使文章内容丰富且有层次。比如五年级的一篇课文《祖父的园子》,开头先介绍“我家有一个大花园”,通过具体的描写让园子的容貌跃然纸上,第三自然段开始产生联动,将园子和“我”的故事结合起来,“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还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第四自然段引出祖父与园子:“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文章到这里格局已经形成,我、祖父、园子三者之间的互动开始。而全文并没有刻意进行煽情和情绪的表达,一切都隐藏在细节之中。比如“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针对这一单元习作任务“那一刻,我长大了”,看到这个标题,很多同学可能会写一些感悟类的话。可以模仿《祖父的园子》,一切都在写景,其实是在写情。我们可以仿照这样的写作模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实践和生活实际中去,将那一刻作为重点,通过描写“那一刻”的具体内容,无形中将自己的感情和感悟写进去,给读者带来回味。这样一来,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通过抓住瞬间的感动,我们能够将情感的火花融入文字中。在写作中,表达情感要真实而深刻,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心声。融入情感,能够使作品更有温度,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抓住瞬间感动与情感,不仅是写作技巧的体现,更是表达真挚情感的重要手段。

三、从主体入手,结合个人经历展现真实性

生活类的作文往往更看重文字的互动性力量,也就是作者在写的过程中向外传递了什么。“我”想跟读者进行哪些信息的交流。作为写作者的你,在写作的时候就不自觉地进入“我”这个人物角色中。以第一人称写,必须保证文字的真实性和内容的互动性。这就意味着,“我”的经历和“我”的认识,将完全影响作文的走向。

首先,“我”的经历非常重要,生活化的写作力求真实,而最真实的自然是我们经历过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因此带来的影响和感受是最直接的。比如五年级第一单元的练习是“那一刻,我长大了”,要求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因此“我”开始发力,思考自己经历过的事情,选取其中一个写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分享的事件具体而全面,通过细致描写让阅读的人有代入感。

其次,“我”的观察非常重要,很多同学写生活类的文章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用介绍的语言。比如写鲸鱼,“鲸鱼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物种,人们常说一鲸落万物生,就是因为一个鲸鱼死亡,会滋养海洋中的万千生灵,成为它们的养分”,这种语言缺乏生命力,也没有自己的观察。可以这样写:“我没有亲眼见过鲸鱼,但仍然知晓它的美丽。鲸鱼是目前已知的地球上最大的物种,人们常说一鲸落万物生,就是因为一个鲸鱼死亡,会滋养海洋中的万千生灵,成为它们的养分。我曾经看过相关的科普视频,那样的死亡壮丽非常,真的很想亲眼看看鲸鱼。”在句子的前后加上个人的理解,变得更加真實和自然,不是生硬地介绍,而是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和内容娓娓道来。就像《爬山虎的脚》,虽然文章是关于爬山虎的,但是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到了“我”“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一开始作者就提到了“我”,让后面的文章并不像死板的科普,而是让我们透过作者的眼睛在观察和重新认识爬山虎这种植物。像是在听作者介绍一样,是有生命的、真实的。

最后,“我”的语言非常重要。对话是突出真实感的关键内容。有了对话就能创设天然的情境。《祖父的园子》里有一些“我”和祖父的对话描写: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其实这段话如果用很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可以写成“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很是疑惑,后来发现是因为我把狗尾草认成了谷子,所以专门留下了。祖父给我讲了谷子和狗尾草的区别,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这其实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但是两相对比之下不难发现,第一种对话让人有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而且因为对话具体,更显得事情具有真实感。而第二种仿佛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一件事,“我”和祖父之间缺少了语言互动,也就少了很多人情味。所以这提示我们,在生活化内容的描写中,要尽量还原一些对话,让对话取代旁白,让对话打造更加鲜明立体的人物。

从实践到文本,实践主体必须在文字中有所体现。大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习惯隐藏自己,可能是因为记叙文与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方式不同,这样更方便,可以少犯错误。但是对生活化的记叙文来说,主体的加入会大不相同,不仅能够让人的形象更立体,事物的发生更具体真实,也会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前后衔接更加流畅。

四、从语言入手,用生动的语言刻画细节

生动的语言是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形象感的关键。巧妙的描写能够让文字更具画面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场景之中。生动的语言描写对生活化写作来说至关重要,能够为文章增添色彩。哪怕是很平常的一个场景,只要用对了语言描写,也能使其栩栩如生。

首先,要注重感官描写,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通过多样的感官描写,能够更加突出生活化和真实性。《祖父的园子》里写道:“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如果不描写颜色,别人怎么知道这园子是多姿多彩的呢。如果不写蝴蝶的红色,还带着满身的金粉,该如何让别人想象呢。也正是因为作者描写得详细,所以读到的人会觉得,这个园子确实真的存在。这些感官上的描绘,让作文更加的具体和形象。

其次,要注重运用形象化的修辞。修辞手法应用得当,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之更具形象感。例如,用“阳光如丝绸般抚摸着大地”来形容晨光的柔和,非常有画面感。《祖父的园子》里这样写榆树“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写榆树时使用了拟人修辞,让榆树仿佛有了呼叫和冒烟的行为,赋予了它更加活泼的形象。在描写榆树的叶子时,巧妙地将其比喻为发光的蚌壳,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榆树在阳光下的闪烁景象,一下子让榆树的形象变得立体生动了起来。我们在生活化的描写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比如描写花,可以说“它就像一个曼妙的芭蕾舞演员,只要风一经过,就提起自己的裙摆转着圈圈,那柔嫩的枝条像细长的腿一样,跳着舞步”,这段话使用了丰富而形象的形容词和副词,增强描写的细腻度和表现力。描写花朵时,可将其比作曼妙的芭蕾舞演员,用形容词“曼妙”和“柔嫩”,再配合副词“互相之间”,使描写更加生动而具体。对比手法可以突显细節,使描写更加生动。其中将花朵比喻为舞者,通过与风的对比,使花朵的舞姿更为鲜活,读者能够感受到花朵与风共同演绎的美妙舞蹈。

猜你喜欢
狗尾草榆树园子
快乐的园子
狗尾草
树的野园子
勘探老工人胡老六
老榆树下的等待
我和祖母的园子
榆树盆景的制作与管理探讨
蚂蚁爬上狗尾草
园子匠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