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东
图|山东省杂技团提供
图1 为《铁道英雄》剧照
顶着弥漫硝烟,迎着刀光剑影,挟着万钧雷霆,冒着生死危险,一群汉子于疾驰的列车上动若脱兔、身轻如燕,扒火车、炸碉堡……他们,就是小说里、电影里、电视剧里被屡屡描写的那个“铁道游击队”,如今,他们神勇无双的形象又出现在了由山东省杂技团出品的杂技剧《铁道英雄》之中。作为国家艺术基金杂技剧资助剧目,《铁道英雄》以极富艺术想象力的大胆设计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艺术形象,甫一问世便获得了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得到了积极的社会认可和有效的口碑回报。
近些年来,中国的杂技剧创作以一种空前自信的方式茁壮成长,不时会看到一些表现不俗的杂技剧出现,而《铁道英雄》的问世,更是让杂技剧这一形式斩获了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双重丰收。该剧从文学作品及电影中脱胎而来,由知名舞蹈编导张弋和刘小荷共同执导。《古汉伊人》《风中少林》《齐风·甫田》等舞剧让业界鲜明地感受到了这对编导伉俪的创造能量,而长期的军旅生涯又让他们建立起了对于自我艺术修养的极高要求及标准。从创作结果看,显然“铁道英雄”这个选材再次激起了他们的创作热情,于是,在两位导演与山东省杂技团通力奋斗之后,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交织的恢宏画卷得以呈现在舞台上。
既然是“杂技剧”,在艺术探索上,《铁道英雄》就必须探索并完成“杂技”+“剧”所规定的表现任务。在充分展现“杂技剧”所应当具有的美学品质的要求下,创作者们需要对固有的杂技节目进行卓有成效的调适和符合剧情的整合,这样的艺术处理虽然也算是老生常谈,但对于跨界到杂技节目创作的舞蹈编导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按照“杂技剧”的审美特性,创作者们如何创新,就成为这部剧成功与否的关键。于是,如何将已经成型并已被建立起审美预期的杂技节目融入到“剧”的框架中进行展现,成为剧情的叙事“推手”,让那些以往在观赏性上很受追捧同时又彼此独立的节目统统成为剧中某个情节的艺术表达“语言”,成为创作者们的第一功课。
按理说,杂技固有节目的可看性与戏剧的叙事目的,会构成一个彼此相斥的矛盾体,比如,山东省杂技团的优秀节目《蹬人》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成熟也颇为受人欢迎的节目,而《铁道英雄》需要在充分利用其原有艺术价值的同时,巧妙地进行整合,以表达剧中角色们的乐观精神。也就是说,技艺还是那项技艺,但是它要为“剧”服务。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剧中《蹬人》被赋予了特定的戏剧涵义,成为了表现“角色”、推进剧情发展的砝码。此举让杂技技艺产生出“叙事”的功能,而“新意”也是这样产生的。令人高兴的是,类似的处理在《铁道英雄》中俯拾皆是,体现出创作者们成熟的艺术理念。更为值得一提的是,《铁道英雄》对于“跑酷”技艺的运用成为该剧动态设计上的一大特色,那些爬上爬下,忽儿纵身跃上行驶中的列车、忽儿就地翻滚腾跳的跑酷表演者,恰到好处地被楔入到了剧情之中,与杂技本体相得益彰,创意与新意迭出。特别是当演员们勇猛无畏而轻松自如地跳入车厢与敌人展开浴血搏斗时,那种扑面而来的鲜活感仿佛让人立刻置身于抗战的硝烟之中,强化了观众与特定角色同呼吸共命运的即时感。
那辆能够环绕演出场地一周而不停运转的列车,不啻是此次艺术实践设计上的一大亮点,为该剧添色不少。不得不叹服该剧在舞美设计上的用心和出新,偌大的舞台,外圈是火车通道,其余各部均有彼此衔接和呼应非常紧密的场景安排,既满足了杂技大道具的场地要求,也为剧情的跌宕起伏安排了非常有层次的视觉空间。大块的山石和铁轨的裸露式设计,增强了沉浸式的观演感受,而此起彼伏的各种杂技技艺的展示空间让整个表演场地焕发出了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在灯光、音乐、服装等各环节的精心组构和配合下,各个场景的切换产生出富有戏剧意味与张力的舞台效果,战场、爱情、欢乐、痛苦、浪漫、失意、激昂……各种人生况味彼此激荡,发酵出浓烈而持久的撼人情感,痛彻入骨而又动人心扉,高潮迭起而又意味悠长。待到结尾时,那块硕大的地板缓缓地立地而起,呈直立状态,众多队员们争先恐后、奋不顾身地向着高处攀爬,那一幕惊悸而紧张,揪心的画面始终刺激着观者的神经,“技”和“艺”完美融合达到顶点。
图2 为《铁道英雄》剧照
作为一部杂技剧,《铁道英雄》的成功有诸多启示:一是红色选题的文化表达同样可以很生动,而透过这种表达让获得升华了的红色认知、记忆及其精神得到艺术化的传扬,实在而高效。二是铺就一条“剧”的走向,让传统优秀杂技节目获得新生,“戏剧”为杂技赋能,让杂技艺术更加焕发出光彩照人的艺术魅力。三是层出不穷的创意有的放矢,既从题材中来,又把题材的光彩放大到最大程度,令传统选材、传统技艺都挡不住的新意扑面而来。
可以说,该剧为当下方兴未艾的杂技剧发展势头续添了一把干柴,爆燃的旺火下,相信会激发起更多的佳作,让这项事业的火力得到持续燃烧。当然,更希望杂技剧的发展在市场和观众的热切关注和爱护下走出自己的成长之路,进而永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图3 为《铁道英雄》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