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伟 李奕标 蔡瑞歆 苏铠华 许晓娜
(潮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广东 潮州 521000)
髋关节由于各种各样病损造成髋关节功能丧失、渐渐严重、疼痛等导致活动受限。在髋关节出现比较严重病损,用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采用人工关节来替代已经病损关节,这类手术叫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指利用手术方式将人工关节假体植入体内,代替已受损的股骨头与髋臼。通过替换已坏损的髋关节,达到消除疼痛,恢复正常关节活动及功能的目的。目前,我国临床手术技巧较成熟,手术材质及术后康复治疗均已接近国际水平,一般术后第2d 即可下床活动,进行相应的术后康复治疗,可明显减少因手术长期卧床所引起的并发症[1]。在临床工作中,对于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疼痛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显的尤为重要,尽可能减少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疼痛,避免行二次手术[2]。为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的相关性,特开展此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100 例。其中:女33例,男67 例;年龄60~85 岁,平均(72.56±9.12)岁;体质量指数:18.5~24kg/m239 例,25~27kg/m224 例,28~35 kg/m237 例;手术部位:左侧46 例,右侧54 例;原发病股骨头坏死52 例,骨关节炎34 例,其他14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39 例,糖尿病45 例,高脂血症36 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术前给予双下肢静脉彩超、心电图、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如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内科疾病,将给予患者不对血液流变学及凝血造成影响的药物治疗。
1.2.2 手术方式 对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将入路设定在髋关节后外侧,生物固定股骨柄与髋白假体。完成手术后将负压引流管放置其中,切口逐层缝合并加压包扎。
1.2.3 术后处理 术后督促患者抬高患肢,术后当天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治疗双下肢,2 次/d,早晚各1次,1w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康复医师对基础预防进行指导,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关节背伸拓屈运动,每天300~500 次。术后2d将负压引流装置拔除,让患者在步行器辅助下下地活动。
1.3 观察指标 (1)术后疼痛情况。术后3 h、6 h 和24 h 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静息及运动时髋关节疼痛程度,该法比较灵敏,有可比性。VAS 评分:0~10 分,表示疼痛程度。无痛:0 分:剧痛:10 分。得分越高,患者疼痛情况越重[3]。(2)观察并记录术后7d 的补救性镇痛药物用量。当VAS 评分≥6 时,应向医师汇报,对患者应用有效的止痛药物。术后1~3d,如一般镇痛药物无效,则对神经阻滞类药物或阿片类药物进行应用;术后3~7d,对小剂量甾体类药物或阿片类药物进行应用,对合适体位与姿势进行调整,将注意力转移,获取良好的镇痛效果;手术恢复期,对甾体类药物进行应用,镇痛过程中将病因去除,给予患者心理治疗。(3)术后7d 内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术后3、6 和24h 的VAS 评分逐渐降低(P<0.05)。见表1
表1 100 例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分,±s)
表1 100 例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比较(分,±s)
时间 VAS 评分术后3 h 2.26±0.34术后6 h 1.70±0.26术后24 h 1.17±0.31 F 值 319.119 P 值 <0.001
2.2 患者术后7d 的补救性镇痛药物用量分析 患者术后7d 的补救性镇痛药物用量为(433.56±70.65)mg。
2.3 患者术后7d 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 恶心3例,呕吐2 例,谵妄2 例,出汗2 例,头晕3 例,呼吸抑制1 例,皮肤瘙痒2 例,便秘2 例,尿潴留1 例,术后7d内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18/100)。见表2
表2 100 例患者术后7d 内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n(%)]
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及严重的股骨头坏死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术后疼痛会得到明显的减轻,甚至消失。但也有患者术后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有可能是局部刀口的疼痛,有一些患者对疼痛的耐受能力比较弱,所以术后刀口疼痛是比较明显。在防治髋关节术后疼痛的方法临床医生不能仅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来判断病情。目前术后疼痛治疗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就是术后镇痛药物的选择问题,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药物作用,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与止痛药物使用率的相关性,对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预后、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出现了新的疼痛或残存的疼痛会让患者认为手术的效果不好或失败[5]。因此,发现和解决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问题成为骨科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即利用骨水泥和螺丝钉,将包含股骨部分和髋臼部分的人工假体,固定于正常骨质上,以取代病变的关节,重建患者髋关节的正常功能的手术方式。目前已发展为成熟可靠的技术,该技术主要适应于骨关节病、髋骨骨折等。患者在髋关节置换术后一般恢复较好,髋关节假体的正常维持时间一般25~30 年,较少出现假体排异反应。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可能产生一些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关节脱位、关节周围骨折、关节周围感染,这是人工关节置换的三大并发症。对于这类手术并发症,尽管医生在术中非常小心,手术环境也是无菌,消毒非常严格,但仍有可能发生。国外文献分析在全世界范围内髋关节并发症的发生率在5%左右,外科医生也最不愿意看到关节周围感染的情况。如发生关节周围感染,由于人体内有人工的假体存在,通常需把假体取出后重新进行关节置换,称为人工关节翻修手术,才能治愈。这类并发症不管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不愿意发生,但仍然有发生率存在。随着现在消毒技术、医生手术技术的提高,该类并发症会越来越少。疼痛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疼痛可加重老年人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本项研究结果表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与止痛药物使用率具有相关性,采取相应措施可改善施行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进一步明确围手术期并发症防治要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保证患者能得到最佳的镇痛效果,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本研究,首次探讨了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并发症发生率及止痛药物使用率,能全面系统的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预后情况与止痛药物使用率的相关性,并提出可行性、持续性的改进措施,为临床提供建议。
综上,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预后能在合理使用止痛药物的情况下得到有效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