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薇 谭剑敏 柳燕
尿路结石又称为尿石症,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等,形成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受年龄、性别、环境、饮食、生活习惯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尿路结石呈现全球高发趋势且复发率极高。中国的一项大型横断面研究显示,我国肾结石的患病率达5.8%,南方患病率较北方更高。
目前,尿路结石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和体外碎石等。但很多患者有所不知,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尿路结石,特别是手术后,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较强的患者甚至可以有效地预防复发。我们将尿路结石患者在生活中最该注意的问题总结如下,希望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人体排汗量增加或饮水量摄入不足时,尿液晶体物质过于饱和,最终导致尿盐沉淀形成结石。增加饮水量是预防任何成分结石形成和复发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稀释尿液,冲洗尿路,促使小结石自行排除,还可以防止尿液pH值降低。
患者每天可以分次均衡饮水2500~3000毫升,夏季可适当增加饮水量,维持尿量2000~2500毫升/天。除日间多饮水外,患者可每夜增加饮水1次,保持夜间尿液呈稀释状态。饮水量因人而异,通常应按气温、劳动强度、出汗等情况而定,还可以根据尿液颜色调整饮水量,以保持尿液颜色清亮为宜,避免深色尿液。最好喝白开水,忌饮用浓茶和碳酸饮料,苹果汁、葡萄汁、橙汁、柠檬汁以及咖啡、啤酒也应尽量少喝。
当前研究证据表明,摄入大量动物蛋白和低钙饮食会增加泌尿系结石发生的风险,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并同时适当摄入低脂乳制品的人群发生肾结石的风险最低。因此,日常饮食应维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单一营养成分。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食物的成分。
膳食纤维对预防结石复发的作用尚有争议,但因其有多种有益作用,所以仍鼓励患者摄入水果和蔬菜。
患者要限制或避免过量摄入浓茶、菠菜、番茄、芦笋、花生等富含草酸盐的产品,以防止草酸盐负荷过高,尤其是草酸盐排泄量较高的患者。动物蛋白具有促进结石形成的作用,患者每天摄入量应限制在每千克体重0.8~1克。
饮食中钙与结石的形成呈反比关系,患者不需要限制钙的摄入,每日需求量为1000~1200毫克。
高钠摄入会增加尿酸钠结晶形成风险,对尿液成分产生不利影响,每日钠的摄入量不得超过3~5克。
生活习惯与泌尿系结石的发生率、复发率密切相关,吸烟、过量饮用烈性酒以及肥胖是泌尿系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
香烟中镉有肾毒性,是通过增加机体肾内氧自由基水平,造成肾细胞损伤、死亡,促进泌尿系结石的形成。过量饮用烈性酒可加重高尿酸血症,使尿酸过于饱和,促进结晶盐在肾脏的沉积。身体质量指数(BMI)偏高者尿液pH值较低,血尿酸浓度较高,发生尿酸结石比例增高,所以超重和肥胖者会增加患泌尿系结石的风险。
因此,戒烟限酒,减轻体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预防泌尿系结石复发。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SWL)是目前治疗肾与输尿管结石的首选方法,其利用高能冲击波经反射聚焦击碎结石。
SWL术后患者结石的排出需要一定时间,多运动有助结石排出。选择运动方式的原则是使结石受到尽可能大的震动,使结石相互分离,并借助自身重力顺利排出。运动方案应根据不同部位结石的受力特点及尿路自然走行的曲线特征,应用科学的运动方式来促进结石的排出。
輸尿管结石:输尿管上段、中段或下段结石的患者,分别做双脚原地跳跃运动、患侧单脚原地跳跃、健侧单脚跳跃运动。
肾结石:肾上盏、肾盂结石患者碎石后双脚原地行跳跃运动;肾中盏结石患者取患侧向上、健侧卧位,间断性地敲击患侧肾区,动作要轻柔;肾下盏结石患者取头低位、身体俯卧位,臀部抬高,以促进结石排出。
尿路结石患者应该定期接受医生的随访和检查,以评估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尿路结石的复发或并发症。
对于无梗阻的肾结石,治疗疗程以1~2月为宜;输尿管结石以两周为1个疗程。定期监测结石的位置及肾积水的变化,若出现肾绞痛发作,或者结石梗阻及感染,则需要采取外科治疗措施。经过SWL治疗后,患者应分别于第1周、第2周以及3个月后进行复查。
术后疼痛是尿路结石患者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不适反应。术前,患者因为过分担忧即将遭受的疼痛而出现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又会加重术后痛苦的感受,形成恶性循环,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缓解疼痛。
患者应保持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避免负面情绪,寻找适合自己的心理调适方法,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尿路结石极易反复发作,病程迁延,但是能够与医生直接交流的时间有限,患者和家人需要主动学习尿路结石相关健康知识,加强自我管理,提高防治意识。研究表明,提高患者的尿路结石知识水平对降低结石的发生与复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住院治疗期间,患者要积极抓住机会,通过阅读患者健康教育手册、参加医护人员组织的多媒体讲座等方式,学习相关知识。出院后,患者可以通过参与社区科普讲座、病友互助等提高对抗疾病的能力。
总之,尿路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疾病,通过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等可以有效预防发生或复发。同时,患者也需要加强对疾病的认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便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