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核心素养导学

2023-05-15 10:03
关键词:建筑史梁思成建筑

1.本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建筑特征的科学论文,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2.作者概括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作者如此安排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中国建筑的特征》:

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而对一般读者来说又非常生疏和枯燥的问题,但作者写得简明易晓,生动形象,使读者乐于阅读而且一看就明。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主要是恰当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大体说来有:

(一)下定义说明

例如所谓“斗拱”,作者写道:“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斗拱,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原本是一个生疏的构件,通过这么一个简明的定义,一下便明白了它的构成。又如“举架”,文章写道:“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作‘举架。”通过这个定义,把举架的构成和功用介绍得一清二楚。可见,对于读者不明白的物件或概念,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可以起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二)比较说明

比如为了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作者反复运用比较的方法。作者先从材料的角度进行比较,“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然后又从中西方建筑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比较,“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可以说,比较的说明方法,特别是中西建筑的比较贯穿了全文。比如为了说明中西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作者先后用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窗子比较;用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比较;用罗马的凯旋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比较;用罗马的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比较,以此来说明中国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内容和功用基本相同。

(三)比喻说明

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是本文最鲜明的特色。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特别是“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古建宗师”梁思成

董 强

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他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是无人企及的。

书写中国建筑史

随着抗战形势愈发严峻,梁思成夫妇也不得不南下,从北平,到长沙,到昆明,最后落脚于四川李庄。在中华民族国难当头的岁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着手整理并编纂了《中国建筑史》。

在编写的同时,梁思成还于1942年接受国立编译馆的委托,着手编写英文版《中国建筑史图录》。是年11月,美国汉学家费正清从重庆来李庄看望他们。梁思成夫妇婉拒了费正清要资助林徽因到美国治病和工作的建议。梁思成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梁思成开始了《中国建筑史》的编写工作,林徽因带病承担了该书全部书稿的校阅与补充工作。1944年,他们先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中国建筑史图录》。

古都保护的使者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美国对日本本土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在报纸上看到相关消息的梁思成,一面为抗战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而感到欢欣鼓舞,一面对日本京都、奈良等古都将毁于战火而痛心不已。于是,他前往设在重庆的美军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了保护日本古都的重要性,并递交了一份关于奈良古建筑的图纸。当时,美军军官对他的主张颇感不解。梁思成表示,从民族感情出发,他对日军在中国的残暴行径深感愤慨,但是冷静下来,日本古都建筑絕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如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修建的唐招提寺,是遗存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东方木制古建筑,一旦毁于战火将永远无法弥补。在梁思成的建议下,美军对奈良、京都等日本古都实施了保护,使它们在战火中幸免于难。

抗战胜利后不久,梁思成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市镇的体系秩序》一文,较早地意识到战后中国城市重建与规划的重要性。事实上,他很早就关注到了城市规划领域。早在1930年,他就与市政专家张锐合作完成了“天津特别市物资建设方案”,这是继南京“首都规划”后,首次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由中国建筑师完成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1949年初,为了保护北平古迹,解放军专门找到梁思成,圈出了必须保护的古迹范围,以免遭战火毁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提出了将北京古城作为一个整体予以完整保护的理念,并积极参与了北京城的规划与古城保护工作。

除了古城保护外,梁思成还是中国较早提倡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专家。他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山东曲阜孔庙、北京故宫文渊阁和景山万春亭、浙江杭州六和塔、江西南昌滕王阁等古迹的保护修缮工程,并提出了“整旧如旧”的修缮理念,这一理念也成为此后的文物保护界长期遵循的原则。

猜你喜欢
建筑史梁思成建筑
建筑史话
建筑史话
穿铁马甲的梁思成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史话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林徽因与梁思成:感情与才情相得益彰
BIM涤荡建筑史 建协助推豫之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