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荣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建筑园林、名胜古迹,多姿多彩。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绘画,是空间的诗。在城市,在乡野,在高山,古建筑向我们展示着独特的风情与魅力。
一袭素衣最土楼
这座土楼名为福兴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古蛟新区溪口镇陈屋村。与“福兴”这个极为普通的名字一样,这座藏在边远山区里的土楼,可以说平平无奇。但恰恰是这种“极素”的味道,让人一踏入大门,便一眼似乎望见这个“素颜美女”的前世今生,心生感慨,莫名兴味十足。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古时文人最喜用“长空”之类恒定不变的存在,来映衬时光的纵深,以观人类在历史中的微末存在感,“照见五蕴皆空”。福兴楼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建于1780年的福兴楼,历经200多年风雨,至今仍以无修饰的面貌现于世人,她身上的道道痕迹,清晰地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故事。
如果说,那些迎接了千万游客的土楼,是将美艳妖娆的女子加以装饰,使其更能吸引人,那么,福兴楼就是让一位美妙的女子,素面朝天站在你面前,不为了吸引你,只是让你清楚地看见她的过往和沧桑——
根据当地记载,福兴楼占地1462平方米,最早为陈屋村陈姓先祖避匪防乱所建,坚固宽敞,可作战时防守之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石国宗曾在此驻军,闽西红军医院也曾驻扎在此,后来还曾被用作学校、粮仓。
而到了今天,推开用生锈铁锁封住的大门,所能看到的,尽是满眼素清。偌大的院子,空空荡荡,任由苍苔纵横;一口老石井周围花草丛生,而井水依旧清澈,蓝天白云仅在水中安放,一眼望下去,似能看见这土楼的全部;封闭的四合式四层土楼建筑本身,清清静静,没有任何一点商业开发带来的不当点缀。
一旦踏进福兴楼,你就可以开始尽情地寻找她在200多年中留下的各种印记。
在大门内侧,一尊被磨得光滑的石狮子,与一块陈氏先祖刻下乡约文字的残碑倚靠在一起,残碑上的文字依稀能辨;二层一间房内停放的两副棺材,据说是旧时老人们放回老屋内备用的;三层各个角落,都能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本等,有的已经腐烂,有的整本还完好无缺;四层被一群蝙蝠占据,它们似乎是因土楼如此清幽吸引而来。
在这里,你可以轻轻踏着古旧的楼梯,自由想象土楼里曾发生的一切悲欢离合,最关键的是,你不会被堵在门口和走廊的各式商贩的叫卖声打扰,不会被各种不合时宜的“到此一游”所烦扰。
层层的累积,让这座以“素”见长的土楼,充满了由人静品的自在。当然,远藏山中的这么一座小小土楼,名气不大,有机会来静品的人自然也十分稀少。经济发展滞后的当地,现在正在准备开发围绕福兴楼的旅游资源。
“可能的话,还是要好好把楼修缮一下。”陈屋村书记说。我们同行几人赶紧提醒:“漏水、即将倾塌的简修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坏了它的味道。”
至于为什么,我想或可以作诗为答:“无限苍苔铺古院,如眸老井任云游。望穿古今多少事,一袭素衣最土楼。”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品读感悟
与金碧辉煌的故宫、设计精细的颐和园相比,土楼只是普通实用的山村居民建筑;与商业气息渐浓的著名土楼相比,福兴楼不为哗众取宠,不为争夺人们关注的目光,保持着纯粹质朴的内涵。空荡荡的院子,苍苔遍地,光滑的石狮子与文字残碑相依为命,每一层都为她原本的使命坚守,任世事变迁,毫无修饰。空气依旧清幽,井水依旧清澈,蓝天,白云,清清静静。不为吸引任何人,只为让人看见她的过往和沧桑。
徽州民居
白 樱
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徽州民居的文化韻味,那就请沿着古道,沿着河边,去看看散落在山间河畔那些不起眼的民居吧。
徽州民居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分布广泛。在包括婺源、绩溪在内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数以上的大村小庄里,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古民居。据专家说,明代民居数以千计,而清代民居则数以万计。徽州古民居的数量之多,建筑风格之美,任何一个地区都无法相比。它将民居建筑推到了极至,在中国有史以来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
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着独特的审美趣味。走进徽州,就走进了一座巨大的园林。这里的每一个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苍翠入眼,四周山色连天。但这村落里却大都极少有树,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观赏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树往往在村外较远的路口或山脚,并不影响村中的视线。从远处看,一堵堵翘角的白墙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轮廓,像一幅幅酣畅淋漓的水墨画,又像一幅幅高调处理的艺术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画中行,随时随地都能领略迷人的画意,随时随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诗情。
徽州民居建筑,无论是古民居还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种强烈的、优美的韵律感。如果你再带着闲淡的心境走进村里,踏着青青的石板小路,静静地穿过几条小巷,再走进几户人家看看,你会有由恬淡进入醇浓的感觉。浓重的文化气氛紧紧包围着你,时时催促你去不停地观看,还觉得眼睛不够用。只要你抬脚迈进一家大门,就会迎面看到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接着便会看到中堂下面佛龛上的自鸣钟及其两边摆放着的各种瓷瓶、瓷筒,属于古董类的艺术品,抬眼可以看到,随手可以摸着。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在西递村,有一户人家天井中的十二个门扇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非常精细,虽然传统观念较为浓重,却仍然极有文化研究价值。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节)
品读感悟
那白墙黛瓦、马头翘角,错落有致,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勾勒出幽远雅致的水墨画,古意斑斓又清新爽目。徽州民居,村落散布于山水之间,屋宅依就着山势而建,是人类古老文化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让我们一起品读人间大美的徽州民居,触摸斗转星移中的尘世变迁,感受幽谧静美中的文化积淀。